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连载420

斯大林格勒绞肉机

——“B集团军群”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现名伏尔加格勒),坐落于伏尔加河下游,俄国内战期间伏罗希洛夫、布琼尼和斯大林率领红军守住了这座城市,击溃了来势汹汹的哥萨克白匪军。此后,三个人都声称打退白匪军是他们共同的功劳。斯大林掌权后,便篡改了历史——经过苏共御用文人不断加工演绎,“察里津保卫战”便成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所有功劳都归于斯大林名下。五年之后,为了纪念伟大领袖所取得的“不朽战功”, 苏共中央决定将察里津市易名为斯大林格勒。

从表面上看,向斯大林格勒进军的“B集团军群”无疑是最强大的,它下辖有6个集团军。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不过是一个虚幻的肥皂泡。因为在这6个集团军中, “轴心国小伙伴”就占了其中三个,它们包括: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以及尚在组建中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

鉴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向来都是世仇,因此必须分开——将意大利军队穿插其中。它们的任务是:掩护“B集团军群”不断延展的左翼,保障后勤线路安全。而剩下的三个德军集团:第2集团军(魏克斯)、第4装甲集团军(霍特)以及第6集团军(保卢斯),则应“直接越过顿河河曲,扑向斯大林格勒”。

起初,“B集团军群”的进展非常顺利。由于刚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吃过德军一记闷拳,许多苏军中级指挥官也突然开窍了——生怕部队再陷入合围。他们往往在没得到上级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撤退,上级也出乎意料的不去追究这些指挥官的责任(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与往常一样,不论德国人怎样拼命追赶,他们照例追不上逃遁的苏军。苏军熟悉地形和环境,又无重型武器牵挂(早丢光了),故而行动迅猛,逃跑起来特别方面。当然,“德军始终追不上苏军”最主要因素还是来自德军本身。大家应该记得,在1941年时,德国国防军中尚有“装甲集群”这样的编制(如著名的古德里安装甲集群、霍特装甲集群)可是现在,这样的编制再也找不到了,而是换以“装甲集团军”这样的番号。

从字面上看,“装甲集团军”特有气势,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但实际上,不过是将装甲师与步兵师混搭的产物;外又增加了马匹与炮兵的比例;这样看似拉风,却大大降低了行军的速度。

但是,德军在攻克沃罗涅日之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

连载421

斯大林格勒绞肉机

——致命的延误

前文说道,希特勒不允许夺取沃罗涅日,原因是该城为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地盘(该方面军掩护着图拉——沃罗涅日一线)是连接西方方面军与西南方面军的“桥梁”。

不出元首所料,博克执意夺取该城,无异于捅了一个马蜂窝——没错,斯大林允许撤退。但人总是有底线的嘛。当两个方面军结合部之间受到威胁时,斯大林是绝对不会坐以待毙的。他认为,“预料中向莫斯科的进攻开始了”,于是大为愤怒,连吓带骂,严令戈利科夫将军夺回沃罗涅日。

面对苏军猛攻,德军左翼压力倍增,魏克斯第2集团军很快被卷了进来,紧接着,匈牙利第2集团军也陷入了这个“无底陷坑”,轴心国军队不得不在沃罗涅日——奥廖尔一线组织纵深梯次防御,日以继夜地承受着俄军由正面和北翼实施的强大反冲击。

这时,元首的愤怒可想而知了,他将满腔怒火全都集中在博克一人身上。瓦利蒙特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他(希特勒)怀疑一切,到处吹毛求庇,训斥怒骂……整日都是与冯·博克之间极不愉快的通话”。据说,主要原因还是来自博克本人,他反对希特勒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更反对将南方集群一分为二。简而言之,“从根本上反对希特勒的战略”(无异于打元首的脸)。

元首脾气再好,也终于忍无可忍。7月13日下午,凯特尔打电话给博克,通知他将B集团军群的指挥权交给魏克斯,他力劝博克告病辞职。博克极为愤慨,要求澄清免职的原因,凯特尔一时语塞,竟告诉他,“希特勒对B集团军群的油料补给安排不满……”这当然是不成理由的理由(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

7月15日,魏克斯接过B集团军群指挥权,博克解职,并被勒令退出现役,之后再未获任何录用。后来,希特勒对人事局长施蒙特说,博克无疑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他仍然钦佩这个人, 然而在这紧要关头,他只能同那些不折不扣执行命令的将军们合作”。

鉴于德第2集团军被钉在原地不能动弹(有趣的是,我发现第2集团军永远在东线扮演打酱油的角色……) 真正有能力继续前进的只剩下霍特和保卢斯了。

可是,就在这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希特勒做了一件至今都令许多史学家迷惑不解的事:他认为斯大林格勒无需那么多兵力,遂于17日命令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转隶“A集团军群”,以支援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

这样,进攻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就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第6集团军了。而保卢斯第6集团军的动量却又赖于第4装甲集团军的合作。如此一来,第6集团军的“能量”再也没有了,从而放慢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步伐。

人们常说,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演,800年前,蒙古大军西征途中,主帅旭烈兀突然班师回朝,只留下一支偏师西进,结果为埃及军队所击败。现在,因为分散了兵力,希特勒也终于毁掉了他自己设定好的战局。

“其实,A集团军群根本不需要什么协助的,”克莱斯特后来对李德·哈特这样说道:“他们来支援我反而堵塞了正在使用的道路”。十多年后,克莱斯特仍然对此事耿耿于怀。整整两个军团,数万辆机动汽车挤在极为简陋的俄国道路上,大雨一落下,路基就全部垮了,结果越帮越忙。

最后两个军团只得停止前进,来疏散数以万计的车辆,导致部队的路程至少延误了一个星期。李德·哈特后来在啊《间接路线战略》一书中尖锐地批评道:“假使朝斯大林格勒进攻的第4装甲集团军不改变行军轴线,那么在7月间,德军也许早已轻松攻克斯大林格勒了……”

至此,希特勒也后悔不迭,发现自己干了蠢事。为了亡羊补牢,8月1日,霍斯第4装甲集团军再次归还B集团军群指挥,调回斯大林格勒方向(毫无疑问,这是德军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最扯淡、最令人发指的调动了)。

但是,时不我待……等到霍特回过头来再向北进攻的时候,俄国援军已陆陆续续集结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了。为了拯救斯大林格勒这座以最高统帅命名的城市,斯大林毅然决定将预备队中的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火速调往斯大林格勒地域,又从其它地区调来10个师加强该城防御。7月28日,斯大林签发了那条著名的命令——第227号命令。

当然,它还有一个我们更加熟悉的名字,叫“一步也不后退!”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小说在线阅读_第23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万国咸宁天下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第23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