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410
帝国之花
冒着零下-52度的严寒,党卫军帝国师“元首”团的官兵,在勒热夫附近的伏尔加河河曲一线进入了阻击阵地。
出发前,莫德尔向党卫队第一突击大队长奥托·库姆下了死命令:“堵住它!不惜一切代价!”(原文:“Hang on,um jeden Preis”)
毫无疑问的是,这场阻击战无论是对苏军,还是对党卫军“元首”团而言,都是一场灾难。库姆后来追述起这场战斗,为了突围,苏联第29集团军的步兵几乎以肩并肩的密集程度向德军阵地发起多次波浪冲锋,前仆后继,不计成本,不顾伤亡。由阵亡士兵砌成的尸体足有半人多高。
库姆估计,在元首团阵地前倒下的苏军有15000人!击毁的坦克大约有70辆。2月3日,约30辆T-34坦克冲击了第10连防守的阵地,而德军唯一的武器就是集束手雷,因为37mm反坦克炮根本打不透T-34的正面装甲,唯一能够有效摧毁T-34的办法就是静候在战壕内,待T-34坦克开近后,再突然跳起,将一捆集束手雷扔在坦克盖上(还必须扔在发动机附近),或是将一颗圆盘地雷塞进履带下面。这是一种不惜代价的作法,在使用这种战术时,步兵的伤亡惊人,10连包括连长在内的全体官兵阵亡,最终只有一名伤员幸存,第2连也几乎全军覆没。
2月6日,阵地上只剩下226人还在战斗(满编制为2500人)。2月12日,全团还有126人!团长库姆不得不亲自上阵,直接指挥团部与苏军展开血战。尽管德军的阵地就像大海中的一片孤舟那样脆弱,但他们始终没有让苏军解围部队与第29集团军回合。据帝国师战史记载,至2月17日,元首团奉命调离前线休整时,该团基本可以说是 “全军覆灭”了。库姆率领他的残部回到师部报到,并在这里再次碰上了莫德尔将军。莫德尔将一枚帝国“骑士铁十字勋章”别在库姆胸前,充满感激地问他,部队在什么地方,还有多少人,并表示要亲自接见全团官兵,以感谢他们所取得的瞩目成就。
库姆遥指窗外,答道:“上将先生,我们团全在外面了”。莫德尔抬首望去,只见师部院子的雪地里矗立着35个破衣烂衫,大都裹着伤的党卫军士兵。这幅场景构成了那场恶战最真实的写照。随后不久,帝国师被全部调回法国,在那里转换成了装甲师。直到1943年2月才重返东线,参加由曼施坦因元帅指挥的战役:
“哈尔科夫反击战”。
连载411
反客为主
帝国师被调离了前线,战斗仍在继续。但毫无疑问的是,胜利的天平已逐渐向德国一方倾斜了。
2月15日,包围圈内的苏军开始断粮了。为拯救第29集团军,斯大林甚至下令向包围圈内投下伞兵,但这个轻率的命令反而使苏军遭到了更惨重的损失。因为老式运输机根本无法避开敌人的防空火网。而且,伞兵也是人,需要口粮,多出来的嘴反而加重了第29集团军的负担。在严寒中,苏军的体力迅速衰竭,被敌人压缩在一个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7公里的狭小区域内,只能靠村庄和遗弃的战壕为依托,固守待援。尽管科涅夫同志还在那边大声疾呼,强烈要求第30集团军打开缺口,实施“有效的救援行动”。可是,第30集团军的进攻轴线位于祖布佐夫。(勒热夫以东约25公里)第30集团军司令员列柳申科少将只能通过加宽“进攻面”的方式往勒热夫打,结果导致了整个集团军的进攻都失去了锐势。当莫德尔的援军源源不断抵达后,合围圈内苏军的命运就不在有什么悬念了。
1942年2月20日,第9集团军发出了战争简报,里面写道:“苏军整个第29集团军以及第39集团军一部已被歼灭,6个步兵师被全歼,4或9个师被击溃,另外的5个坦克旅也不复存在了”。(苏军的损失是4888人被俘,26647人丧生,被击毁或缴获坦克187辆,其中还包括数以万计的车辆、马匹、雪橇等其它装备)
与往常一样,苏联人又要开始集体意淫了,他们说,“第29集团军全体官兵表现出了高度的坚强、组织以及集体英雄主义精神!”归根结底一句话——我们突围是完满的、成功的,德国人是HOLD不住我们滴。可是,这个所谓“成功突围”的第29集团军只有5000人活了下来——当然了,如果前苏联史学家硬把逃走5000人当做值得吹嘘的典范,那我实在不好意思再说什么。
诚然,对德国人而言,取得胜利的代价同样高昂。在两周的战斗中,第9集团军伤亡高达5000人。(这个数字对第9集团军来说实在太高了)莫德尔也从此背上了一个“恐怖传单”的绰号,这个绰号的意思是他可以不计牺牲不顾后果达成目的,是希特勒“绝不后退”命令最好的形象代言人。
也就是这场战役,莫德尔与第9集团军的官兵结下了不解之缘。士兵们普遍开始喜欢上了这位个子不高,但意志坚决的将军。因为他的决心和意志能化险为夷,引导军队走向胜利。在经历了自12月5日的大崩溃后,中央集团群终于赢来了战争中的转折点——无论哈尔德之流怎样嘲讽希特勒的命令有多么不人道、野蛮、下流……但事实是,“拿破仑式的后撤”不仅毁掉了他的军队,还毁掉了他的帝国。而希特勒的“死守”,不仅守住了阵地,还重创了前来进攻的苏军。在那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德军既无燃油,又无交通工具,任何形式的撤退都有可能毁掉这支军队。的确,“绝不后撤”命令听上去很低俗,很三俗,缺乏技术含量,但129年前的那场悲剧并没有上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斯大林雄心勃勃,怀揣着希望祈盼着历史重演,结果,不仅没有打到柏林,甚至连斯摩棱斯克也未收复。德国单兵的高素质在这场战役中再一次得到了印证,他们不仅守住了阵地,还在防御战吃掉了苏军两个集团军。
冰天雪地里一个孤零零的德军阵地,而他唯一可依靠的,就是前面那挺杀人利器——MG34通用机枪。
莫德尔元帅签名照(此时还是上将),为毛又是单片眼镜?很帅吗?
瓦尔特·莫德尔”以“希特勒的救火员”“防御雄狮”著称。他的声望虽不好(因为作战方式特别残忍,杀人越货,绑架勒索……连撤退都不忘记污染俄国老奶奶的水井)但是其战术的深厚使得与其交锋的所有对手都痛恨不已,利用残兵败不仅守住阵地,还能吃掉对手。后来,朱可夫发动那次著名的“火星”就是再次从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防区突破,结果却踢到了大大的铁板。朱可夫两次惨败于莫德尔元帅手下。“火星”中莫德尔以4万人伤亡的代价让朱可夫阵亡24万+50万伤残,此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后的战役,苏军尽量避免从莫德尔的防区突破成了一种惯例。
莫德尔与麾下士兵的关系非常融洽,据说他喜欢上第一线去和士兵交谈,趴进战壕去和士兵们交流。但是,莫德尔很喜欢插手具体的事,每一个师,每一个团,甚至每一挺机枪的射界位置都要插手,所以军官团们非常反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