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连载403

轮到古德里安了

就这样,勃劳希契离开了人们的视线,他被解职时没有获得任何荣誉性质的勋章,仅有一些金钱上的奖赏。与此同时,冯·博克陆军元帅也“退休”了,原因是他老说身体不好,有胃溃疡,无力胜任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一职——总之,取胜时个个精神百倍,什么病都没有,一口气上五楼。如今大厦将倾,树倒猢狲散,都在盘算着自己的退路。

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陆军同样如此。由于勃劳希契突然“退休”,曼斯坦因和凯塞林就成了下一任陆军总司令的最佳人选。

我们都知道,陆军元帅阿尔贝特·凯塞林是个强硬的、永远乐观的家伙,深受希特勒器重。当陆军人事局局长施蒙特推荐他时,希特勒怦然心动了,但随即,他摆了摆手说,“算了,凯塞林刚刚被委任为地中海空军司令”,正在那儿帮隆美尔打飞机,考虑到同意大利的关系,希特勒不想做任何变动。

施蒙特又说,曼斯坦因也不错,他人很聪明,是圈内公认的战略、战术集大成者,人气很高。希特勒更是将头摇得像拨浪鼓,他说,我和曼斯坦因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因为我讨厌他的性格……

人事局局长犯晕了——这不行,那不行,干脆元首自己出任陆军总司令吧!

没错!希特勒等得就是这句!12月19日,他“勉为其难”地同意了…在众目睽睽之下,希特勒直接抓过兵权,宣布“从即日起,亲自担任陆军总指挥……” 他生硬地向哈尔德解释说:“总司令的职责是用国家社会主义的精神去训练部队。我还没发现有哪个将军能按我的要求去这样做的。因此,我必须把陆军的指挥权拿过来”。(哈尔德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他还说,陆军犯了两个错误,一是部队里出现了“后方阵地”的概念;二是没有采取任何冬季补给措施,这无疑都是勃劳希契的过错……但现在,勃劳希契退休了,他希望哈尔德留下,不要提出辞呈(希特勒需要这位参谋总长的能力和经验)。

哈尔德爽快地同意了。他以为,勃劳希契的离职意味着陆军的权威会得到提升——他又开始想入非非了,琢磨着元首肯定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插手战术问题。可是,他很快发现自己拨错了算盘。就在勃劳希契离职的第二天,希特勒再次向中央集团军群下了死命令,重申了四天前的命令:“坚守阵地,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不要怕侧翼受到威胁,一定要死守!”

我们知道,苏军最初的攻势放在北翼,也就是最靠近莫斯科的克林——伊斯特拉一线。其唯一目的不过是“拯救莫斯科”。(艾伯特·西顿语)因为克里姆林宫也不确定德军已山穷水尽,所以用兵十分谨慎。但到了12月中旬,由于德军不停后撤,苏军的“战术反击”逐渐变得有了目的性——演变成了钳形攻势,已开始合围莫斯科以西的德军了!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以前,只有德军包苏联人的饺子、捅斯大林的菊花。现在,苏联人竟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回过神来就要包德国人的饺子、捅希特勒的菊花。无怪乎有位德国将军啊后来感慨说,朱可夫毕竟留德两年,师从汉斯·冯·西克特。当年,这帮俄国留学生整日喝酒,调戏姑娘,德国军人都瞧不起这帮人。但就现在来看,至少朱可夫没有白学——深得西方大包围作战的精髓。

一发现有被合围的危险,第一个跑路的就是“闪击英雄”古德里安。当所有将军都不敢违背元首的意志,苦苦支撑之际,他却领着第二装甲集团军(已易名)飞快地向西疾奔。11月份进攻的时候,古德里安总说自己缺燃料,如今撤退了,却犹如天神附体——12月初,他还在据莫斯科193公里的图拉,12中旬,他麾下一部(第24装甲军)就跑到了距莫斯科382公里之遥的奥廖尔。逃跑之快,实属罕见。

然而,最倒霉的还不是古德里安,而是位于他左翼的克鲁格第4集团军(古德里安第二集团军的左翼连接着第4集团军的右翼)后来,克鲁格指责古德里安不服从他和元首的命令,擅自撤退。还说正是由于古德里安的撤退,导致在第4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团军之间造成了一个缺口。古德里安却在回忆录中倒打一耙,硬说克鲁格本该将一个步兵师(第137步兵师)借给他,用以填塞缺口。可是,克鲁格只派了四个步兵营,在该师师长率领下前来……不消说,这个力量实在太弱,结果苏军一冲锋,两军结合部之间就垮了,师长布格曼将军战死沙场。

死道友不死贫道。看来,古德里安将军真是深得英国人真传啊。倚仗着元首对他的无限信任,海因茨根本不把所谓的“命令”放在眼里,当时的他并未意识到,自己离“被退休”已经不远了。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小说在线阅读_第22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万国咸宁天下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第22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