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402
勃劳希契的结局——
最后一任陆军总司令谢幕
珍珠港事件可以告一段落了,元首的注意力仍然放在东方。如果说同美国开战对他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迫使他下定决心,不论如何也要在1942年打赢东线,将斯大林赶去AA线嗑风。
他信心满满地对戈培尔说:“现在做不到的明年将会做到,不论如何,布尔什维克将被赶回亚洲”。总之,德国必须在美国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之前打垮苏联,避免两线作战。
戈培尔觉得,元首这话似乎说得太满了。因为前线连吃败仗,红军在到处进攻。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元首不得不停止幻想,被拉回到严酷的现实中来。他吃惊地发现,中央集团军群仍在撤退,莫斯科以西地区已经成了被遗弃的大炮、卡车和坦克的坟场。元首命令不准后撤,但士兵们跑得比谁都快,他们意志消沉,擅离职守者与日俱增。在那年冬季,德军军事法庭以临阵脱逃,擅自退却、违抗军令等罪名给6.2万名官兵判刑。勃劳希契更是束手无策——原因是元首不允许撤退,但前线每一位将领都在呼吁撤退,他被夹在中间,好生受气。
有人肯定奇怪了,希特勒为何总是不允许撤退呢?
眼下,中央集团军群以70个筋疲力尽、兵员不足的师,竟占据着宽达960公里的战线;而且,其后卫部队已被苏军死死咬住,根据德国情报机构12月6日估计,中央集团军群当面的苏军兵力共计十二个集团军,其中88个步兵师、15个骑兵师和24个坦克旅。德军已在它们的压迫下被步步逼退——换言之,既然撤退已成了既定事实,希特勒到底在盘算什么呢?
其实,希特勒考虑的问题很简单,也很实在。那就是:“撤退有变为溃逃的危险”。另外,大规模撤退无疑将抛弃大量武器装备,德国步兵师的运力很差,很多火炮都要用马匹来拉,由于牲畜大批死亡,在撤退时必定带不走,只能丢弃。对资源极其匮乏的德国,这是不可能接受的。
据希特勒后来追述(多半含有自我吹嘘成分):有个将军打电话对我说,“我的元首啊,我实在坚守不住了,我们撤退吧。”
我说:“先生,你到底想往哪里撤呢?撤多远呢?”“啊,”他回答,“说真的,我也不知道!”
希特勒:“你打算后退50公里?你以为那里就不那么冷了吗?如果你撤退,你能把重武器带上吗?”那人回答说,“不带,因为这不可能!”
希特勒:“那么你就是想把它们留给俄国人咯?你要是没有一点儿重武器,将来反攻时,你认为该怎么打呢?”那人回答说:“我的元首,即使武器损失很大,也该先抢救军队吧。”
于是希特勒又问:“你是打算马上撤到德国边境,还是什么别的地方?你打算在什么地方停住?”
“晤,我的元首,”那位将军回答说:“我们大概真有那个必要……”(指撤到德国边境)。
希特勒只能对这位将军说:“好吧,你自己尽快回德国去吧——但是,军队留下,由我来掌管!”
毫无疑问,元首这话不仅是对失魂落魄的将军说的,而且还是对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说的。现在,陆军总司令是一个完全垮掉的人——他绝望极了。12月15日夜深,勃劳希契从前线视察回来,他刚跟博克、克鲁格以及古德里安见过面。哈尔德发现他“意志极度消沉”,看不到部队能够摆脱困境的出路。
虽然考虑到宣传因素,希特勒一度不允许他辞职(加之对龙德施泰特辞职一事耿耿于怀)。但勃劳希契的表现实在太令他失望了——甚至在多年之后,每当再提及勃劳希契时,希特勒仍对他满怀轻蔑之情,称他为“徒劳而懦弱的可怜虫”。
因此,他决定放弃。
12月19日,心脏病初愈的勃劳希契再度鼓起勇气去见希特勒——最后一次恳请元首,希望让他的陆军后撤。据约翰·托兰记载,他俩私下辩论了两小时(没人知道说了什么)。但当勃劳希契离开房间时,他的“脸色惨白,全身战栗不止”。
“我滚蛋了”,他故作镇定地对凯特尔说,“他把我撤职了,我混不下去了”。
凯特尔元帅不知所措。他问:“那,现在该怎么办?”
勃劳希契:“我不知道。你还是去问他吧……”
勃劳希契同小胡子的旧照。从很多人的著作里都说勃劳希契比较软弱,但在李德·哈特的著作里却完全相反。现在,当我们再提起勃劳希契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二战迷的第一印象就是“懦弱”。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性格决定的。勃劳希契生性谨慎,内敛,是一个自制,有教养的人。他外表高雅,行动举止颇有威严。他的“软弱”在我看来,不过是绅士在暴君面前的正常表现罢了。没有错!希特勒对他的将军有时实在是太粗暴了。
作为一位在德军早期建设中建立过功绩的元帅,被解职的勃劳希契结局十分惨淡。他被解职时没有获得任何荣誉性质的勋章,而仅有一些金钱上的奖赏。还有一种说法是说,11月份的时候,勃劳希契曾让12个穿着新式冬装的士兵站在希特勒面前。后来希特勒才获悉,那十二套服装是陆军的全部冬装了。为这种诈骗行为,希特勒永远不会原谅。退出现役后的勃劳希契回到了西里西亚,赋闲在家。直到战争结束,他再也没有获得起用。1945年5月,勃劳希契在德国北部英军俘虏,一直到1948年10月18日他在英军监狱中因心脏病复发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