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连载377

不可思议的战略

基辅会战的巨大成功使希特勒High到了极点。“魔咒终于被破除了!”在东普鲁士的元首大本营,哈尔德告诉他的主子,一共抓获了66.5万名俘虏,希特勒骄傲得几乎要爆炸了。他确信,苏联已被“彻底击败”;没有什么力量能使斯大林东山再起了——因为他的后备力量马上就会消耗殆尽。

同时,铁一般的事实再次证明了他自己是一个倒霉的统帅,不幸让他摊上了这么一批差劲的弱智将军,以及一个只会吹毛求疵和狂妄自大的总参谋长。”(《德军总参谋部1650—1945》卷11)为了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希特勒遭到了总参谋部“专家”们的层层刁难,在乌克兰打败红军,终于可以使他长舒一口气了。他充满自信地告诉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这是史无前例的胜利,东线局势不出3、4个星期自会明朗……”而哈尔德却在背后酸溜溜地评论说,这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败。因为莫斯科并未拿下,他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好高兴的。

此时,日期已悄悄接近10月份,正值秋分时节。一年中气温最高且酷暑难当的日子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少地方,由于气温骤降,身着夏装的战士已经感受到了阵阵寒意。两个月以来,冯 博克没有装甲部队的集团军群一直按兵不动,秋雨季节即将来临,到时俄国的道路将是一片泥泞,进攻莫斯科的时机已经过去了。

在这种前提下,希特勒是反对进攻莫斯科的。毫无疑问,东线德军当务之急是应该考虑如何渡过俄国的冬天,而不是征服新的土地。此外,他——希特勒——本能地担心重蹈拿破仑的覆辙。提起莫斯科他总有些毛骨悚然之感。他认为,进攻的重心仍应放在南线,向哈尔科夫一线展开,然后就是斯大林格勒和顿河。这样的战略既不承担风险,因为敌人在南线只剩下残兵败卒。又可以一劳永逸——将铁木辛哥新组建的西南方面军扼杀在摇篮之中。

毛主席曾经指导我们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为了弥补坦克的不足,西南方面军连拖拉机都用上了,他们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呢?既然德军占有如此大的优势,就应该继续南下,摧毁铁木辛哥,而不是不切实际地幻想着在冬季来临前夺取莫斯科。

步子迈大了,咔,容易扯着蛋。

然而,陆军无法理解元首的战略。在这微妙时刻,最高统帅部也因为巨大的胜利失去了理智。他们力促元首,一定要在冬季来临前拿下莫斯科,因为德军是“战无不胜的”。

希特勒终于动心了。他相信了陆军的保证,勉强强地对勃劳希契、哈尔德的主张让了步。人们后来都说,希特勒洋洋自得,固执地要在1941年前入主莫斯科。恰恰相反,无论冯 贝洛的回忆录还是戈培尔日记都证明了这是陆军的一厢情愿,希特勒是相当无辜的。

鉴于陆军是如此富有激情,哈尔德虽卧病在床,但他仍感觉自己的整个胸毛都在燃烧——现在,“巴巴罗萨”的最后一击开始了。在希特勒签发的第35号“元首密令”中,陆军还专门在后面加了个副标题——牛逼哄哄的副标题,叫:“在中央集团军群方向上的决战!”

而它的代号,我们后来都知道了,叫做“台风”。

为了完成这最后一击,被暂时的胜利迷住了心窍的陆军采用了削弱北方集群和南方集群的办法将中央集团军群扩充起来——就像少女隆胸一样,中央集群的兵力史无前例地被扩充到了70个师:其中14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步兵师。占东线总兵力的70%。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北方集群不得不从列宁格勒抽出5个装甲师和2个摩托化师,以及里希特霍芬第8航空军。

得知要削弱北方战线,北方集群总司令冯 勒布陆军元帅(一作冯 李勃)当场就气晕了,他对哈尔德蛮横无理的要求表示抗议,官兵上下更是群起激扬,纷纷表示,“列宁格勒就摆在眼前,谁也阻止不了我们立刻进去!陆军统帅部对此置之不理,严令“48小时内交出装甲部队”——对本来就羸弱不堪的北方集群而言,此次调动是致命的。此后,北方集群在整个列宁格勒战区丧失了主动权。

南方集群也没有例外。因为它们必须交出9个师(其中包括一个装甲军)。不仅如此,它们还要继续南进,越过哈尔科夫——库尔斯克一线,向斯大林格勒进军,以切断俄国与高加索油田的最后联系。龙德斯泰特向希特勒解释,这样做意味着要越过第聂伯河作650公里的大跃进,被削弱的南方集群无力这样长距离远征时,最高统帅部却以“西南方面军已经垮了”的理由来搪塞他。龙德斯泰特被这个荒谬绝伦的命令气得“纵声大笑”。

哈哈,简直太不可理喻了。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小说在线阅读_第20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万国咸宁天下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第20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