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连载370

悲剧的开始

命令就是命令,明知是绝路,基尔波诺斯上将也必须执行下去。既然不准撤退,那只有反击了。毕竟手上还有几十万大军,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德军来包围自己吧。

可是,基尔波诺斯缺乏预备队。尽管他的对手打仗从来不留预备队,但苏军没了预备队却是开战以来的第一次。在与布琼尼元帅商榷之后,基尔波诺斯决定由正面调回两个步兵师,用以消灭罗姆尼地域突入之敌。随后,苏军又调来强击机和轰炸机对罗姆尼进行狂轰乱炸,并以航空炮和机枪射击德军。丨炸丨弹夷平了城市,炸死了大批乌克兰百姓。鉴于德军孤军深入,油料业已耗尽。因此,不乏自知自明的古德里安下令第3装甲师就地转为防御,坐等另一个装甲集群合上钳口。

对德国人而言,合围苏军就如同军事演习一般简单。当苏军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古德里安装甲集群的时候,冯·克莱斯特第一装甲集群开始发力了。

9月11日深夜,第一装甲集群冒着滂泼大雨穿越第聂伯河下游,从克列缅丘格登陆场一路出发,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向河对岸的苏军第38集团军发起猛烈进攻。他们的坦克一路狂飙,很快就冲到了苏军第38集团军司令部。由于下着大雨,沉闷而低吟的雷声掩盖了德军火炮的轰鸣,红军哨兵竟将德国坦克当成己方坦克(好吧,没文化真可怕,T-34和Ⅳ号战车外表差距很大耶……)让其径直驶向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韦斯约雷伊波多尔火车站。

38集团军司令员费克连科少将反应还是挺敏捷的,当德国人的坦克开进院子时,他一个箭步冲向窗口,在空中划了一条美丽的弧线。然后,他夺路而逃,一路向东狂奔,总算保住了性命(看来,逃跑不仅是技术活而且还是体力活)。当赫鲁晓夫终于在一片小树林中找到他时,这位集团军长官已经成了一名光杆司令。赫鲁晓夫说:“汇报一下这里的情况吧……”

汇报?还汇报个屁!看着这位茫然无知的封疆大吏,费克连科给了两个选:要么留下来当德国人俘虏,要么赶快离开。赫鲁晓夫毫无疑问的选择了后者,跑得无影无踪。

就这样,仅仅一天时间,苏军第38集团军的第聂伯河防线崩溃了。他们的抵抗在这一天便已经陷入瓦解状态。战场的态势已毫无疑问地表明——哪怕智障脑瘫也看得出来,克莱斯特是要与古德里安迎头对进,并在苏军后方某处收拢钳口。

是否应该及时撤退?此时的布琼尼变得无所适从,唯有上下奔走,期望他的领袖能够看清形势,并最终回心转意。

很难理解呀,斯大林到底图个什么呢?如果说他像希特勒一样——在思考问题时,考虑得更多的是经济利益,而不是军事利益,倒是可以解释得通的。诚然,主动放弃第聂伯河突出部,就意味着把苏联60%的粮食和30%的煤产区拱手交给希特勒,因此,斯大林执意要“不惜一切代价的坚守下去”。

可是,随着局势逐渐明朗,德军南北两支军队嵌入西南方面军两翼越来越深远,这个坚守是否还有必要呢?据朱可夫回忆录记载,布琼尼也确实答应过斯大林“可以不撤退”,但条件是需要一支强大的预备队来扼守西南方面军的两翼,阻止德军合围。可是,布琼尼又带着狡猾的小农意识补充说,“如果最高统帅部没有预备队,那只有撤退一条了……” ①

斯大林的答复是别出心裁的。9月13日,一名最高统帅部的传令官飞到了布琼尼指挥所,向他递交了免去他职务的函件。尚未等布琼尼回过神来,铁木辛哥元帅又突然从天而降,接替他出任南俄总司令一职。布琼尼悲愤交集,为了不至使自己失态,他什么话也没有多说,扭头便走②。

然而,当布琼尼返回莫斯科并最终见到斯大林后,他还是忍不住哭了——哭得老泪纵横,泣不成调。他显然看清了西南方面军最终的命运,却又无法阻止此等惨剧的发生,真可谓悲大莫过于心死。

当然了,最惨的还不是他,而是那位到处给人揩屁股的铁木辛哥同志。他郁闷,非常的郁闷……因为他刚刚围观完西方方面军的溃败,现在又得来见证西南方面军最后的岁月了。

①布琼尼发给莫斯科的原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

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会认为,鉴于当前态势,方面军有必要请求准予向后方阵地实施总退却……我们认为,现在已能清楚地看出,敌人的企图是从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和克列缅丘格方向包围西南方面军。为能挫败敌人的这一企图,必须集结强大的军队集团但西南方面军对此无能为力。如果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目前不能集中如此强大的军队集团,那么,西南方面军便有充分理由实施总退却。军事委员会采取的包括从第26集团军抽调两个师在内的各项措施,仅仅是权宜之计。西南方面军撒退行动的延期会造成部队和大量技术兵器的损失……”

②赫鲁晓夫回忆录中写道,我和布琼尼告别,布琼尼对我说:“这就是我们发挥主动性的下场。”言语中充满着对斯大林的不满。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小说在线阅读_第19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万国咸宁天下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第19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