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连载360

挺进,前方就是乌克兰!

瓦舒金同志的死亡是对西南方面军有帮助的。不管怎样,基尔波诺斯上将终于能不受那些所谓“政治委员”干扰,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了。

此时此刻,基尔波诺斯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撤退。但我们都知道,斯大林是不允许撤退的。据说有一次,列宁格勒军区司令打电话给斯大林恳请撤退,斯大林竟然咆哮着对电话筒吼道:“撤退,还能往哪撤?到北极去吗!?”

但是到了6月30日,也就是西方方面军陷入重围的那一天,莫斯科突然又批准基尔波诺斯全线撤退的命令,同意将部队后撤240公里,大体上到了科罗斯田——奥伦斯基新城——普罗斯库罗夫一线的苏联旧疆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斯大林防线”。)

上天帮了苏联人的大忙。就在那天夜深,乌克兰下起了一场暴雨,雨水冲垮路基,导致德军机械化部队陷入泥泞之中。而苏军则抛弃了重型装备,一边进行顽强战斗,一边缓慢退却。

可是, 传说中的“斯大林防线”实在太坑爹了。照理说,这条以国家领袖命名的防线应该很坚固才对。但当疲惫不堪、浑身湿透的红军将士撤退到那儿后,才发现“斯大林防线”杂草丛生,已经荒弃很久了。负责管理这些阵地的将军向基尔波诺斯汇报说,“只有寥寥几处筑垒地域驻有常备军,至于其它筑垒地域。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另一位将军的汇报就更有意思了,他表示,“正在对废弃的工事进行修复,但没有武器储备……”他问:“能否寄托退却军队手中自己的武器战斗?”

不是废话吗,如果能战斗还跑这来做什么?你总不可能对德国人说,我们先停手,等把防线修复好了再打过吧。

没有办法了,苏军只好继续跑路。但是在措辞上,苏联人很谨慎,他们纷纷表示,这不是撤退,而是“战略转移”。在7月份的第一个星期,西南方面军就一直做着这样的“转移”。很快,第聂伯河沿岸的森林和丘陵已被抛在身后,德军越过“斯大林防线”,推进至乌克兰大平原。

从地图上看,由于边境交战的巨大失利,红军此时的战线实际上已被分割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波塔波夫少将率领的第5集团军。这位波塔波夫少将也算是红军中少有的牛人了,他的集团军从交战第一天起便被德军包围在国境线。但波塔波夫少将却从容地将残部带进普里皮亚特沼泽,并利用那里的地形做掩护,不断扰袭德第6集团军。令德国人特别愤怒的是,一旦德军发起进攻,苏军又立刻远离大路,退进沼泽腹地。士兵们不得不穿过灌木丛和齐腰深的芦苇进行冲锋,即便在攻下目标后,隐藏在灌木丛中的苏军狙击手仍然继续骚扰,并有计划地杀死那些无人救护的德国伤兵,用刺刀将他们逐个捅死。此举大大激怒了第6集团军总司令赖歇瑙元帅。他下令,“将苏军战俘像游击队员那样对待,不论他们是否身着军装”。

普里皮亚特沼泽地的阻击战打得卓具成效,但另一部分,也就是红军西南方面军主力却过着凄惨兮兮的日子。乌克兰大平原遍地都是麦子和向日葵,一望无际,无遮无拦。英国二战学者艾伯特 西顿后来形容那里的地形时写道:“大地疏疏落落地点缀着藏在槐树荫中的一排排农舍。牲畜和家禽仍在田野里,只是马匹和人员已经离去。广阔又单调的天际,更加重了大地的荒漠和空落落的气氛,给人以茫茫无际的感觉……”但我觉得,老外形容得太繁琐,太没诗意。因为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这种地形下,苏军能往哪撤?平原这么大——方圆160万平方公里,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甚至连乌克兰第一书记、半个乌克兰人的赫鲁晓夫也对保卫家乡失去了信心。

7月份的第一个星期,赫鲁晓夫乘车回到基辅,着手组织乌克兰首府的防御工作。可他同样发现,这里啥也没有。(那些饱食终日的政府官员还以为战争离自己很远呐,是在远离基辅的旧国境一线进行的)。据赫鲁晓夫自己的说法,他计划组织一支工人军队保卫基辅,并打电话到莫斯科要武器。国防委员马林科夫却告诉他“这儿一片混乱,什么事情也闹不清楚……”他指示赫鲁晓夫,可否“让大家自己打造武器、做长矛、做刺刀。用瓶子、燃烧瓶去跟法西斯坦克搏斗?”

德军仍在迅速挺进。7月8日,德军几乎在所有地段上越过了“斯大林防线”。 7月9日,乌克兰西北部首府日托米尔也被德军占领,离基辅不到150公里了。这一消息吓得赫鲁晓夫魂飞魄散,遂决定转移基辅的重要物质、粮食。但这一情况很快通过肃反人员汇报给了斯大林。7月11日,斯大林向赫鲁晓夫拍去了一封电报——电报同样吓得赫鲁晓夫魂飞魄散。

因为电报内容是:“假如你们向第聂伯河左岸后撤一步,你们所有人都将被作为懦夫和逃兵而加以严惩!”

斯大林的意思很明白——丢弃任何地方都忍了,但你们丢了基辅试试。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小说在线阅读_第18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万国咸宁天下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第18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