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的几天里,德第十一和十三装甲师不仅顶住了包括罗科索夫斯基在内3个苏联军的强攻,反而势如破竹,把他们撵回了出发阵地。最后,苏第5集团军的司令部也丢了,却仍然无法遏制住德军前进的步伐,基尔波诺斯和莫斯科都曾寄予厚望的反突击彻底告吹,部队伤亡惨重。当初极力主张这次反击并积极其监督执行的西南方面军政治委员瓦舒金,更是由于巨大的失利而吞枪自杀。
在这种情况下,罗科索夫斯基感觉到再继续进攻下去是没有任何希望的,他向上级汇报,要求转入防御。但得到的答复却是命令他“继续向敌人翼侧进行反突击,将其消灭并恢复最初态势……”
消灭?!简直就是在胡说八道!再进攻下去,就是与自杀无异!罗科索夫斯基后来写道:“我认为,方面军司令部当时只是简单地重复总参谋部的指示,而总参谋部实际上也不了解情况。”尽管统帅部仍在喋喋不休,再三要求他“不惜任何代价”继续反击。但罗科索夫斯基显然已下定决心,拒绝接受任何他认为不现实的命令。
他决定自行其是。
事实上,在与德国人几天的较量中,罗科索夫斯基已经发现了德军进攻上的漏洞。那就是他们的装甲集群孤军深入,缺少步兵配合。而且,德国人很懒的,相当依赖空中侦察,前进从来都是走大路,而忽视了侧翼的掩护。罗科索夫斯基决定试试一个新战术。他亲上前线,在卢茨克——基辅公路选择了一块地方,精心组织了他装备有85毫米新式火炮的炮兵团,构成了一个陷阱。他先把一部分反坦克炮摆上大路,另一部分则摆在公路左翼的排水沟里隐藏起来,由一个步兵师掩护。然后再派出少量坦克,且战且退,把德军引进埋伏圈。
德国人果然上当,一切犹如罗科索夫斯基预先安排那样—— 一个德国装甲师(第13装甲师)沿着大路一阵狂飙,一头载进了这个陷阱。罗科索夫斯下了死命令,“得让法西斯分子靠近了才开炮!”双方距离相当近时,公路上的炮兵率先开火,打乱德军阵型,公路上塞满的摩托车和装甲车纷纷中弹起火。德国人大惊失色,也拉开阵势,准备与苏联炮兵一决高下。就在这个时候,隐藏在左翼炮兵也开火了,这种近距离的炮战使一长串的德军车辆变成了废铜烂铁。然而,德军竟然没能反应过来!被打得晕头转向的他们仍固执地以为敌人的主力在其正前方,于是继续前进,企图碾过苏军阵地,结果却越陷越深(菊爆的滋味不好受啊)被侧翼的炮火打得像狗一样。罗科索夫斯基后来在回忆录中得意洋洋地写道,“法西斯分子继续向前挺进,不过是让我们的炮兵有了更多的新目标而已。”
所幸的是,罗科索夫斯基实在是缺少坦克,敌强我弱到了非常悬殊的地步,因此无法追歼德第13装甲师。要不然,汉森少将指挥的部队将会很荣幸地成为苏德战场上第一个被全歼的德国装甲师。
从此直到7月初,罗科索夫斯基的第九机械化军又遭到了德国第13和14装甲师的轮番进攻,但他的防线几乎是牢不可破的!南方集群把吃奶的劲都用上了,也未能切断罗夫诺——基辅公路,也未能突破第5集团军的防线。难怪龙德施泰特会在一次报告中向希特勒感慨说,“苏联人真是无与伦比的防御大师,打了半辈子的仗,还从未遇到过如此精良的对手。”
尽管罗科索夫斯基有着如此精彩的表演,但他在西南方面军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鉴于右翼巴甫洛夫的西方方面军被德中央集群围歼,其高级军官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斯大林召回枪毙。为了重建西方方面军,铁木辛哥开始挖基尔波诺斯的墙脚(顺便提一句,卢金中将也是这样被挖过去的)。作为罗科索夫斯基的老上司,铁木辛哥对他信任之极,再加上罗科索夫斯基在战斗中表现突出,他很快被升任为西方方面军的一个集团军司令。最高统帅部命令他,“立即前往莫斯科述职。”
现在,一个全新的战场在等待着他。
德国人从来没说过自己是一支非机械化部队,只不过是希特勒刻意为之而已。譬如下面这些图片,都是属于“黑“历史很少出现在德国自己的报刊杂志上。希特勒给国内造成一种假象,我们之所以能打胜仗,不仅是我们的民族更优秀,而且我们是一支现代化军队。这又给某些人照成一种假象,德军好像真的就是一只机械化部队。但事实上,整个东线就那19个装甲师,14个摩托化步兵师。后面任劳任怨的几十个步兵师就被忽略不计了。像李德 哈特说得那样,德国人只需要照顾好前面那些装甲师,就能冲到莫斯科,他在二战史中写道:“可以去掉装甲部队的辎重——使装甲部队的战斗坦克队向前推进,集中力量维护这些战斗坦克队,同时让附属的摩托化纵队跟上去。这种谢尔曼式 (注:谢尔曼(1820-1891年),美国南北战争时的将军。当年他率北军进军速度之快,与后来的机械化部队不相上下)的轻装前进。同传统的欧洲战法截然相反,在这一阶段,决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 ”另外,他还主张通过空运的办法解决这些深入敌后的装甲集群的补给问题。
因此,他说古德里安的前进主张是完全正确的,是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太保守了。
但可笑的很,他又在自己(间接路线战略)一书中写道:“随着实施机动的空间的缩小,进攻方面所遭受的损失自然也就逐渐增大。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更高的代价,而收获却反而递减。这一消耗过程很快就暴露出一个问题:德国人手中的物质资源,现在已比1941年少得多了。首先是坦克不足,调拨给每一次突击用的坦克数量越来越少。其次是飞机缺乏,因而使空中的优势越来越小。由于两种主要的技术兵器不够,步兵的负担也就日益加重。因此,每争取一个局部的小胜都须使用大量步兵,使得胜利的代价昂贵,兵力的消耗激增。 ”
也就是说,他又开始强调步兵的重要性,和德国空军的弱小。这和他自己前面的观点又是抵触的。李德哈特先生这样的大战略家,解释到后来,反而把自己给绕进去了。
关于中央集群的补给问题,后文我会交代。中央集群能不能不管侧翼,能不能在铁路线未架设上来的情况下一口气冲到莫斯科,在基辅大会战中我也会交代.不好意思,摩耳斯先生的问题太多,我实在不好一一答复,我更新的慢,问题交代得也很慢,望各位朋友见谅。
~
如果现在谁跟我说德军是纯机械化部队 我就抽他。整个斯摩棱斯克战役德军的补给从来就没解决过,他们不仅要维持前面的装甲师,而且这些步兵师补给同样也需要维持。德军半履带半轮式卡车很少,3号4号坦克耗油量极大,卡车运送汽油成本太高,古德里安在叶利亚尼突出部与铁木辛哥磨叽那么长时间,无法彻底包围苏军,一半是由于苏军强大,另一半是由于补给跟不上。古德里安自己当然不愿意谈论这些问题,我在正文中也不愿意多岔开主题谈论这些问题,因为有些读者可能会说,楼主太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交代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