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325
“试探性”反击
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固若金汤。因为古德里安集群和霍特集群的发力点正好落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的两肩上。在完全没有桥梁的情况下,德军以潜水坦克开路,潜过布格河——德国士兵看见一辆辆坦克一头扎进波涛滚滚的布格河里,也都个个惊得目瞪口呆。苏联士兵更是没见过这种新式玩意儿,只是瞧见有些像水管一样的东西在河里冒泡,许多人聚集在河边看稀奇,直到看清楚坦克上铁十字标记后,才明白过来这是德国坦克。苏联士兵纷纷丢下武器,直接选择了跑路。随后,德国步兵迅速跟进—— 一切犹如强渡马斯河的重演:步兵坐着冲锋舟里,工兵则开始敷设浮桥。
此时,坐镇莫斯科的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发现了西方方面军迫在眉睫的危险。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应当撤出突出部里的3个集团军,撤到敌人包围圈以外,并在明斯克以西成梯次配置,逐渐消耗敌装甲集群的冲击力。可是,他打电话到西方方面军司令部,却怎么也找不到巴甫洛夫。原来,这位司令员同志开着小轿车,一头扎进了13集团军的司令部,把自己降级为集团军司令员了。
就在苏联总参谋部为了寻找巴甫洛夫而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电影爱好者巴甫洛夫同志却选择了一条截然相反的战术:在“谨慎”地分析了形势之后,他做出了自以为聪明的决定——反击,把德国鬼子叉过布格河去!
朱世巍先生在《国境交战十八天》中曾这样分析说:巴甫洛夫上将认为,“西方方面军的当务之急是应该通过反突击,阻止2个德国装甲集群的前进。”
我很好奇,尽管西方方面军实力雄厚,但它三个集团军都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底部,只有一个作为方面军预备队的第13集团军在巴甫洛夫手里,靠这点儿兵力去反击整个德国中央集群,是不是嫌命太长了?
事实上,朱可夫建议放弃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的构思听上去不那么顺耳(斯大林同志是绝不可能同意的)但却是拯救西方方面军的唯一方案。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40年的一次模拟演习中,扮演“德军”的朱可夫和“红军”巴甫洛夫进行对攻,演习中充满了戏剧性情节——这些情节与眼下的遭遇几乎一模一样——“红军”巴甫洛夫被围歼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里。
朱可夫后来总结说(原文):“我认为,白俄罗斯现在的筑垒地区离边界太近,并且它们的布局,特别是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在作战中非常不利。敌人可以从布列斯特地域突击我比亚韦斯托克军队的后方。同时,筑垒地区的纵深不够,不可能坚持很久,因为敌人的炮火可以达到全部纵深。我认为,必须在离边界较深远的地方构筑防御工事。”
由此可见,朱可夫的战略眼光的确是很高明的。据他后来追述,当斯大林听说红军“失利”后曾质问巴甫洛夫,但倚仗着斯大林的宠信,被“消灭”的巴甫洛夫死不认账。反而用一句俏皮话支吾过去:“就像打扑克牌,输赢是很正常滴,这又不是真打仗。”
不仅如此,他还反咬一口,诡称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绝对是固若金汤。他说:“朱可夫同志,难道你要放弃我们在西方的土地,退到乌克兰去构筑防御工事吗?”
被打败了还这么牛,在近代军事史上简直闻所未闻。在这个问题上,巴甫洛夫先生似乎失去了理智。6月23日,巴甫洛夫以机械化第11、6军编成一个集团,由方面军副司令博尔金少将亲自坐镇,对德第三装甲集群(霍特集群)展开反击——一切犹如演习重演。一路上,苏军装甲部队披星戴月,风尘仆仆地赶到边境。可是,他们不仅无法对霍特集群构成威胁,反而连其前锋部队都打不过——在涅曼河一座公路桥附近,苏军与德第7装甲师迎头撞上(你说,碰谁不好,一来就碰上德国最精锐的王牌师)。该师师长名叫汉斯·冯·冯克少将,乃隆美尔的继任者。
博尔金少将可不管你王牌不王牌,他只认一个理,那就是老子要打你。与德军一打照面,博尔金少将二话不说便展开迎头对攻。结果,苏军惨败,他们不仅未能阻止霍特集群前进,反而被第7装甲师撵过了涅曼河,一个坦克师(第5坦克师)被全歼。
现在,演习中的故事情节正式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