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322
尾声
在描写法兰西战役的时候笔者曾经说过,战争史是一部犯错史,比得是哪一方犯错少、不那么致命。德国空军的错误在于,高估了自己的质量,低估了敌人的数量。交战第一天,东线德军就损失了10%的战机,眼看只能维持两个星期了。可是,苏联空军发动的那些不切实际的“反击”,使德军获得了内线作战的优势,这大大抵消了他们数量上的先天不足。
反观苏联空军,由于斯大林盲目自信——总想着如何赚一票。发展到后来,他甚至命令空军对普洛耶什蒂油田、华沙、赫尔辛基(芬兰首都)、柏林展开逆袭。这当然是瞎指挥,本来,苏联空军可以借助防空武器与敌人打一场“内线战”。可到头来,他们却在德国防空武器与战斗机的配合下被打得落花流水——让德国人打了场“内线战。”这差不多拼光了苏联空军殷实的老底。
譬如6月25日,苏联空军出动远程轰炸机偷袭挪威和芬兰各机场——他们满以为可以得手。怎料,德国人早有准备,疏散了跑道上所有的飞机。那一天,苏军损失了23架轰炸机,取得的战果却不值一提——没有损伤一架德国飞机;芬兰空军的2架老式飞机被击伤在跑道上。①这次袭击也给扭捏作态的芬兰政府找到了理由:
1941年6月25日,芬兰政府宣布同苏联处于战争状态。
①根据苏联人自己的说法,他们一共在地面上摧毁了150架德国飞机。这当然是无稽之谈,谁都知道,驻守挪威的是德国第5航空大队,在不列颠空战的时候,它的战机数量从未超出过200架,如果苏联空军真摧毁了150架作战飞机,施登夫上将早就被希特勒吊起来鞭尸了。
再譬如8月11日,苏联轰炸机编队从波罗的海一个小岛起飞,轰炸柏林。他们出动了14架远程轰炸机。在起飞过程中,一架轰炸机因操作失误而坠毁在跑道上。起飞后不久,他们又遭到了苏联高射炮的集中射击——空袭柏林是在保密下进行的,前线部队对此一无所知。结果,又有一架被击落。剩下的12架好不容易躲过了自己人的火力网,但刚刚越进德国领空,一架轰炸机因发动机罢~工不得不提前返航。就这样,最终飞到柏林并投下丨炸丨弹的还剩下11架。
还没完呢——在柏林防空炮火猛烈打击之下,又有4架轰炸机被击中,于返航途中坠毁。另一架因迷航误入芬兰领空,遭到了芬兰战斗机的拦截,全体机组成员被俘。出征时的14架轰炸机最终只剩6架得以安全返航……
总而言之,苏联空军死得太不值,太憋屈了。一直到1941年10月,德国中央集群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候,斯大林方才如梦初醒,放弃了这种政治意义远超实际意义的“反突击。”(他想轰炸柏林也够不着啦)
当然,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站在德国人的位置去观察就会发现。在此之前的所有对手中,德国空军都能在第一时间取得决定性的空中优势。可是,当他们在东线奋战了4个月后,苏联空军仍能对东普鲁士、普洛耶什蒂油田、柏林构成威胁。
在7月份,苏联机群还真的飞到了普洛耶什蒂油田上空,击中了当地一家炼油厂和储油罐,使德国人存储的9000吨原油化为灰烬。即便是德国空军取得了良好的战绩,却也无法阻止苏联空军的逆袭。正如英国作者贝格斯德伦说得,“其它任何一支空军在遭受苏联1941年6月22日那样巨大的损失后,很可能已经精神崩溃掉了。然而,苏联空军从未停止过对德国空中优势的挑战。”——这才是苏联空军最难能可贵之处。
现在,苏联人已经将他们的重工业迁至乌拉尔山脉,在西伯利亚的山洞里;在异常艰苦甚至原始的条件下,苏联军工产业开始三班倒不间断地重新投入生产。几个星期内,它们的产量就会超过德国;3个月后,它们的产量就超过原产量;11个月后,它们便可以达到原产量的2.5倍!1943年,当美国人的战略轰炸将整个德国炸得底朝天的时候、当同盟国飞行员将德国空军消耗得精尽人亡的时候,苏联空军才会赢来重生。
连载323
国境鏖战(中央集团军群)
行文至此,为了不耽误正题,东线初期的空战可以告一段落了。虽然苏德空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就像有人说的,仅仅在4年之后,德国飞行员也将表现出不亚于战争初期苏联飞行员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在柏林最后的决战中,德国飞行员也将在伤痕累累的情况下,驾机撞击苏联地面部队!我们甚至还能看到德国的“神风”敢死队。
好了,话题有些扯远了,还是回到正题上吧。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东线陆地上的较量。这也是近代战争史上最冷酷无情、最惊心动魄的一章。
我们知道,德国入侵军团将由三个集团军群组成。在最北面东普鲁士方向(见下图),是德国的北方集团军群,下辖有20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3个机械化步兵师。他们的任务非常明确,那就是:歼灭波罗的海沿岸敌人,并与芬兰军队会师于列宁格勒城下,一举攻克列宁格勒这个屹立在苏联北方的重镇。
在中间波兰方向,是德国的中央集团群,他们的任务就非常不明确了。
在波兰最底部的,是德国的南方集团军群,下辖有33个步兵师,5个装甲师、3个机械化步兵师。他们的任务也很明确——拿下乌克兰首府基辅。
而我们现在的主角,就是那个任务非常不明确的中央集团军群,它也是所有入侵军团中兵力最强大的一支。共计有35个步兵师,9个装甲师,6个机械化步兵师。
这就是“巴巴罗萨”计划的大概构思。看得出来,三路大军分散得很远,各自冲向自己的目标。总而言之,三路大军是没有什么配合的,它们的战线有时连成一片,有时却距离很远。愈往东去,他们的战线就愈长,部队就愈分散。因为,大家注意看地图,俄国欧洲部分是一个漏斗形,越前进就越宽阔。
中央集团军群有50个师——35个步兵师、9个装甲师、6个机械化步兵师。特别是它的装甲师数量,几乎占了整个东线德军的一半。中央集团军群的基本构成为:第4和第9集团军,指挥官分别为:冯·克鲁格元帅以及阿道夫·斯特劳斯大将。另外,它们还有第2和第3装甲集群。指挥官分别为:赫尔曼·霍特将军以及古德里安大将。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为冯·博克元帅。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冯·博克元帅。博克是一名典型的普鲁士传统军官,没有参加任何政党,更不关心纳粹党的外交政策。总而言之,普鲁士传统军官的教条就是:不问政治,只管打战。它们认为,一个参加政党或者关心政治的军人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军人。德国同僚对博克元帅的评价是:性格直率,喜欢唠叨,但为人刻薄,爱挖苦人。
第4集团军总司令冯·克鲁格元帅,人称:“聪明的汉斯。”原因是他打小成绩优异,后又深受希特勒宠爱。不过,克鲁格在历史上的评价不高,因为他的道德感极端败坏(古德里安语),平素喜欢向希特勒打小报告。赫普纳将军在莫斯科战役的时候仅仅说了句“一个前奥利地下士,业余陆军领导。”克鲁格便立即打报告给希特勒。结果,赫普纳被解除了职务,最后连将军津贴都没有了。没有办法,逼得赫普纳将军去法院状告第三帝国,还好,这场官司打赢了,他最终要回了津贴。
第9集团军总司令阿道夫·斯特劳斯大将,一个传统的普鲁士军官。同僚对他的评价是:沉默寡言、谨慎而有经验。
第2装甲集群总司令赫尔曼·霍特,古德里安上将的黄金搭档。同僚对他的评价是:“一个沉静的、一丝不苟的人。”
第3装甲集群总司令古德里安(老熟人了)。由于波兰以及法兰西战役的辉煌,这位公认为德国装甲部队的创始人拥有越来越高的声望——也越来越不可一世。同僚对他的评价是:“一位天生的军人,但脾气暴躁,急难相处。”在所有同僚中没有一个人喜欢他(当然,他也不喜欢所有人)倒宁愿同前线士兵打成一片。因此,他深受士兵们的爱戴,人人都以在古德里安麾下作战为荣。他军团的所有坦克上都以白漆写上了他名字的缩写——大写字母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