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连载320

苏联空军的逆袭

战争的第一个昼夜快要结束了。对斯大林同志而言,这是他一生中最难熬的一天。到了晚上10时左右,瓦杜丁中将才带回了前线的战报,他乐观地归纳说,“局势对我们有利,因为敌人在国境线的进攻被击退了。”①

(①原话是:敌人在边境以很大的损失为代价取得了微不足道的战果。而在苏德和苏罗边界,进攻者的冲击都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很大损失)——典型的官方文件,报喜不报忧。

这通不切实际的战报让斯大林满心欢喜,聚集在他办公室的政治委员也变得活跃起来——甚至是喜气洋洋。

但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从6月23日清晨起,斯大林抱有的幻想开始烟消云散。他曾试图两次与西部特别军区总司令巴甫洛夫大将取得联系,但两次西部方面军都满不在乎地回答说:“不知道司令员在哪儿,他下部队去了……”(派去寻找将军的人也同样杳无音讯)。

为了了解情况,当天深夜,斯大林与他的政治委员赶到国防部大楼。在这个全国军事指挥中心巡视一圈之后,他才感受到了目前事态的严重性:苏军无法抵挡势如破竹的敌军,在白俄罗斯方向,整条西部特别军区的防线都在崩溃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巴甫洛夫大将仍然是踪影不见。(巴甫洛夫大将,一个多么可爱的家伙)

这一次,斯大林是真发火了,他对军队领导人做出了愤怒无礼的侮辱,并破口大骂,“简直不可理喻!你们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把边境的战斗清清楚楚地报告上来?巴甫洛夫、库兹涅佐夫、基尔波诺斯(均系方面军司令)都在干什么?还有总参谋部是干什么吃的?”

据说,斯大林还喷出了红军将领全是胆小鬼、是叛徒等字眼。最后,他对谁都没看一眼,低着头,勾着背,走出了大楼——这一走,就再也没有露面。在此后的4天,斯大林既未到克里姆林宫,也不接电话,而是呆在自己的别墅里——以至于莫洛托夫都见不着他。斯大林呆在别墅里为何不肯见人,在历史上至今都是个谜。

斯大林同志虽然“消失”了,但他的命令却在源源不断地传达下来。他动辄开罪于人,且不论陆军(这点后面再说),边境军区的空军将领都遭了秧。撤职的撤职,处决的处决。在西部边境的5个军区中,只有列宁格勒军区空军司令侥幸逃过了这一次清洗。而西部特别军区空军司令科佩茨少将是其中最惨的一个——开战第一天,损失作战飞机750架,占该军区总数的85%。

科佩茨少将明白,回去也是死路一条,于是他果断的选择了自杀。

鉴于当时的斯大林刚愎自用,唯我独尊。他很难相信自己训练出的军队不如对手。毫无疑问,打败仗是由于指挥官无能造成的,而不是德国人更优秀。斯大林认为,吃了亏就要现找回来,被击退了就要反击、要收复失地,没有防守一说。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苏联空军展开了绝地反击——苏军最高统帅部下令“苏联空军务须出动所有的飞机轰炸德地面部队,并伺机袭击德国在东普鲁士及西波兰的空军基地。”命令下得是如此仓促,以至于绝大部分苏联轰炸机没有战斗机护航。而且,由于缺乏无线电装置,苏联轰炸机群被迫采取“线”型编队,这种编队的好处在于,可以使每个在编队后面的飞机员看见领头的飞机——这是唯一可以把整个编队都带到目标上空的办法。

连载321

苏联空军的逆袭(Ⅱ)

方法虽然土了点,但苏联空军的逆袭算是开始了。它们以十架,二十架,三十架的密集队形向德军机场袭来。但令苏联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希特勒的“巴巴罗萨”不仅包含了进攻,而且在防守上也下了一番功夫——从波罗的海到罗马尼亚,德军部署有三个防空兵团(军级单位),每个机场都配有防空武器。这样一来,苏联轰炸机群的攻击从一开始就变成一个自杀性的任务。前来攻击的苏联机群既缺乏战斗机护航,更不知道敌人机场的具体坐标。它们就像没头苍蝇一般,在东普鲁士上空嗡嗡乱转。由于苏联飞行员呆板地飞同一条航线,故而遭到了惊人的损失。

根据苏联人自己的说法,在1941年6月22日至7月10日这一时期内,它们一共出动47000多架次,其中突击德军机场1000多架次。他们甚至声称,“在机场上击毁德机348架,空战歼灭德机752架。”

然而,英国作者贝格斯德伦在其著作中却争锋相对地指出,“苏联空军实施的反空袭损失巨大,几近无脑。”以部署在列宁格勒的西北方面军为例,开战时,它们的战机数量为1142架,到了7月10日,这个数字下降到了102架。损失率竟高达90%以上。

当然了,苏联人是不会去计较这些损失的。他们前赴后继地按照斯大林签发的2号命令展开逆袭。一线拼光了,二线调来,二线拼光了,从大后方调来。他们甚至采取“传场”的方式不停地向前线集结。具体方法是:战机从大后方飞来,在二线机场加满油后,飞赴一线机场,然后再从一线机场起飞,发起进攻。到了后来,苏军这种奇特的调动甚至搞得德国人莫名其妙。他们往往发现,昨天刚刚摧毁的跑道上眨眼间又摆满了苏联飞机。没有办法,德国飞行员只好再炸一遍。根据德方记录,在23和24日两天,德国空军又摧毁了1357架苏联飞机——绝大多数是在地面被击毁的……

事实上,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德国空军很弱小、很袖珍。他们在数量上尤其不如对手。苏联空军如果能在防空武器的配合下,积极采取防御作战的话,最后被拼光的,也许是德国人。但是,斯大林刚愎自用,从1941年7月—10月,苏联空军从未间断过他们的逆袭。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苏联机群仍呆板地以密集编队,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继续向德军发动攻击。而这些袭击完全可以用一句话为之概括,那就是: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逆袭损失巨大,收效甚微。

然而,德国人也低估了苏联空军的实力,更低估了苏军将士保家卫国的决心。他们意识到了,对手的精力是无穷无尽的。这一次,德国人是认输了。为了阻挡苏联轰炸机群,德东线的3个航空大队被迫改变战术——大批战斗机从前线紧急召回,他们以双机或四机为单位,在整个苏德边境来回巡弋。令德国飞行员特别震惊的是,无论苏轰炸机群在德机和高射炮打击下损失多么严重,但只要有1架幸存,那么这架飞机仍会坚定地向目标飞去。而在这架飞机被击落后,新的苏军轰炸机群又会出现在天空。

有一次,一名叫做汉斯·斯托尔的德国飞行员对他的对手产生了好奇,他搞不明白,苏联人怎会如此顽固。在一次战斗中,斯托尔故意击伤了一架苏联轰炸机的右引擎,然后他降低高度,接近了那架轰炸机。据斯托尔后来追述,“我看见机舱里有一名苏联机枪手,他也看见了我,他对我挥舞着拳头。然后他扭过头去,朝驾驶舱望了一眼——驾驶员已经死了。接着他又看了看飞速接近的地面,最后狠狠地瞪我一眼。当时,他的飞机离地面只有20米,无法跳伞了。转眼间,轰炸机撞在了地面上炸成了一个火团。”

就这样一天接着一天,德国战斗机碰上的都是“打不完”的苏联轰炸机群。苏联人顽固地不肯派战斗机为之护航。当时,苏联空军的理论是“一个紧密编队的轰炸机群,足以抵御敌方战斗机的攻击。”——可他们毕竟不是“B-17”,要知道,即便是“B-17”这样拥有13挺重机枪的“超级空中堡垒”也很难抵御德战斗机群的攻击。德国战斗机通常的战术是:由高空向低空的敌编队进行俯冲,打散其队形。然后再利用ME109优越的爬升性能退出战场。利用这种方法,德国战斗机飞行员常处于这样一种形势——选择只对己有利的形势才与敌交战。打不过,一溜烟跑就是了。

另一方面,德国战斗机飞行员分配的任务非常不明确,他们主要手段是采取“自由猎杀”,消耗敌人空中力量。而苏联却不同,他们任务明确,完不成任务回去就没法交差。于是往往出现的情况是,明知道打不过,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上。长久下去,苏军的损失几乎可以用惨痛来形容。

即便是这样,德国飞行员也高呼受不了啦,没完没了的空袭折磨着他们的神经。一天出击6~8次已经成了十分稀松平常的事情——休息时间却不足5个小时。

汉斯·鲁德尔后来追述说,“我们通常是凌晨3点起飞,晚上10点返回。在硬板床上一躺,往往立即就进入了梦乡。但前线只要有召唤,我们就必须立即赶过去,那段时间,我们走路仿佛是在梦游一般……”

可见,这又属于数量与质量的搏击,究竟是数量压垮质量,还是质量打垮数量,这取决于双方谁能坚挺到最后。

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德国战斗机飞行员就这样互相竞赛着。某一次,笔者曾在一个论坛里看见有人提问:德国飞行员在东线的战绩太夸张了。击落200架以上的王牌飞行员超过了10个。

常言道,二楼出真理,二楼回答说:楼主,难道你不知道东线是刷经验的地方吗?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小说在线阅读_第16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万国咸宁天下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第16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