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312
最后一次军事会议
莫洛托夫不仅否认了“德国将要进攻苏联的谣言”,甚至还把德军在东线的集结解释为“与苏德关系无关”。至于俄国想要进攻德国的传言,则是“不真实和挑拨性的。”莫洛托夫讽刺英国人说:“这些敌对势力显然对战争的蔓延和加剧感兴趣……”
我有时在想,丘吉尔是否会发出,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感叹呢? 斯大林不理解他,还咒骂他,甚至英国人、美国人都不理解他。作为一位坚定的“反共旗手”、一位曾经叫嚣着把“共产主义扼杀在摇篮里”的丘吉尔,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顶着斯大林的咒骂,执着地把情报奉献给苏联。
当时有人就问他:“你这位头号反共人物,为何给苏联人提供情报?这样一来不就是同流合污了吗?”
丘吉尔坦言相告,“完全不是这样的,我一生中只有一个目地,就是打败希特勒!”
紧接着,他说出了那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如果希特勒明天攻打地狱,我也会在下议院为撒旦辩护的。”
然而,我认为他应该这样说:“就算取得皮洛士胜利;就算失去世界帝国,也是在所不惜的。”
莫名,我就要打败你。没有利益,也没有理由。
6月14日,正在克里姆林宫向全世界广播,宣布德国进攻俄国“纯属无稽之谈”的时候,阿道夫·希特勒就在同一天与他的陆军各高级将领就“巴巴罗萨”举行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会议,会议定在帝国总理府召开。为了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会者分三批到达——上午是北方集团军群的将领,中午是中央集团军群的将领,下午南方集团军群的将领。对于车辆如何驶入帝国总理府,也做了特别安排:第一批轿车从威廉街驶入;勃劳希契等人的轿车由戈林街驶入;其他将领则从国家办公厅走廊驶入。
下午2时,希特勒和他的28位高级将官在一张长长的椭圆形桌子旁坐下,边吃边聊。据资料记载,这次会议的气氛和睦,久别相逢的将领一落座就开始相互寒叙,房间里充满着“同志式的友好气氛”——完全没有大战在即的紧张与不安。直到一小时后,元首才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讲了他攻打俄国的理由。尽管笔者在前面讲了那么多理由;成百上千的二战学者也给出过五花八门的解释。但我觉得,其实还是希特勒自己说得最棒。他的这份讲演,笔者反复读了不下10遍。有人曾反复提问,希特勒攻俄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我相信,这就是全部答案。
连载313
战前总动员
希特勒:
“每一个军人都应该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所要的不是那个国家,而是彻底摧毁布尔什维主义。我很不理解,英国竟不愿同德国谅解,而去同苏联谅解……诸位,我们主要敌人仍是英国,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只要战争能满足它的目地,丘吉尔就会继续打下去,这是英国人的特点——敦刻尔克、希腊、克里特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英国人明白,只有美国的军事援助,他们的战斗才有意义。因此它才怀有这样大的希望,并妄图挑动俄国人的干预,使它能够钳制住德国。”
“然而,俄国的态度始终是不明朗的,它曾经利用军事和政治上的机会,占领别的国家。这些情况,我们可以从俄国干涉波兰事件中看到;从波罗的海国家和芬兰被侵占中看到;现在又在巴尔干的友好条约中看到了。”(指苏南友好条约)
“莫洛托夫访问柏林的时候,我曾要求他‘阐明立场’,却招来他如下反诘。第一个问题:我们对罗马尼亚的保证是什么意思?我们会反对俄国的军事使团吗?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芬兰的。第三个问题:是关于达达尼尔海峡的(苏联一直对这条海峡垂涎三尺)。换句话说,他们就是要不断极力地到处扩张,而他们这些扩张,与德国的自身弱点正好一致。我就不得不预料,他们将来会利用一切可以得到的机会来敲诈我们。诸位,俄国的武装部队很强大。只要这个潜在的威胁存在,我就不能让士兵复员、不能削减陆军的数量,送到消费品工业上去。即便是我们同英国媾和了,也不会改变这种局面……”
希特勒承认,“由于美国的军事援助(指租借法案),力量不平衡了。敌人的封锁导致德国战时经济遭到破坏。既然我们无法打败英国,又无法使之屈服。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欧洲大陆上赢得一个彻底的胜利。”
如何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呢?
希特勒解释说,“只有在苏联被击败的情况下,德国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她在欧洲的地位才能得到巩固。”
希特勒特别强调了等待的危险——“时间不在德国这边,一年后,无论英国还是苏联,将变得更强大。我们如何才能因势利导,这至关重要。既然俄国人将部队集结在边境,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应该就在那里打垮他们。”
元首侃侃而谈,将领们放下刀叉,听他唠叨了将近一个钟头。与会者之一的古德里安将军在回忆录中抱怨说,“希特勒的理由很难令人信服,大家都怀着一颗沉重的心情……”
然而,就在那天晚些时候的军事讨论会上,古德里安亲口向元首保证“5天便能击垮苏军主力。”这与他在回忆录中所持悲观态度是不符合的,所以我不相信他的话。
除此之外,其余27个将领中谁也没有表示反对。正如伊恩·克肖说的,“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没有说一个不字”。陆军总参谋长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陆军总司令昨天从前线回来,他非常高兴,他告诉我,“士兵们情绪良好,并且做好了准备。”——与古德里安上将一样,十几年后,这些陆军人士又会通过重新包装,在回忆录中与“巴巴罗萨”划清界限,痛斥了希特勒的愚蠢。而自己在“巴巴罗萨”中表现出的热情,他们(闭口不谈)。
最后,希特勒以一个警告,圆满地结束了讲演。他说,“俄国人在数量上超过了德国,但我们的指挥、装备和经验则是优越的。”尽管如此,他还是提醒将军们不要低估红军。希特勒再次重申了进攻日期为6月22日。
6月15日, 117个德军师开始进驻阵地,另外28个则留作陆军统帅部总预备队。与会的28位将军信心十足地返回了前线——而不是像古德里安说得,“大家都怀着一颗沉重的心情,沉默地返回了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