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306
东方的集结
德国人的坦克和飞机数量虽然有限,但他们步兵师的数量倒也十分惊人。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国人一共动员了126个步兵师。其中,有14个摩托化步兵师,交通工具多为“BMW”牌摩托车以及“大众牌”卡车,乃名副其实的纯机械化部队。
然而,并不是每个师都有如此好的待遇。德国国防军毕竟是一支资源极为匮乏的穷军队。因此,剩下的112个步兵师就相当纯洁了——编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普法战争时期没太大变化。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几乎没有卡车①。所以,他们的后勤供应全靠马匹和马车来拉动。
譬如,1941年德国步兵师的标准编制为3个团,13000名士兵。但他们马车和马匹数量就超过了7000匹,占了士兵数量的一半——以至于每个向东方开拔的步兵师都带上了一个连的兽医和一个营的马车车夫。
这样,希特勒东征大军中的马匹数量为60万匹——与129年前拿破仑攻俄时的数量一样多。光从这点看,苏德战争似乎找不到一点儿现代化战争的影子,几乎还是野蛮的,中世纪战争。在随后的军事行动中,我们马上就会看到,这种与现代化战争完全断层的“中世纪军队”是跟不上进攻步伐的。决定性的战役还是得靠19个装甲师和14个摩托化步兵师来完成。
打仗靠两只腿,行军同样如此。接到OKH的集结命令后,从5月上旬开始,100多个步兵师便从德国出发,徒步走向东方。他们昼伏夜出,连续地进行夜行军,悄无声息地踏过了一个又一个波兰村落,到达了东线集结地。
就这样,在短短2个月里,德国人几乎把250万人的日常所需和人员调到了东方。虽然做得十分隐秘,但如此庞大的军事集结还是为华盛顿、伦敦以及莫斯科所获悉。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斯大林完全了解这些情况。当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向他汇报,“德军加强了在边境地区的侦察力量”时,斯大林满不在乎,他对此做出了回答:“那是因为他们害怕我们!”
总而言之,对于德军在东方的集结,斯大林似乎并不担心。他总认为,在没有解决掉英国之前,德国不敢向苏联下手。话说话来,要说陈兵边境,苏联实际上比德国集结得还要早,还要多。当希特勒还在痛殴法国时,德国在东方仅留有20余万人的弱旅,而苏联早就陈兵百万。至1941年6月22日前夕,苏联部署在边境上的陆军和空军部队就超过了400万,人数是所有德军数量的1.5倍。另外,苏军部署在边境上的坦克和飞机也是德国人所不可比拟的—— 1.4万辆坦克;1.1万架飞机。比德国人多出了足足5倍。这就好比打架,先动手的那个怎么能去指责被迫还手的那个呢?
并且,这个数据大家不用怀疑,因为这是斯大林亲口告诉丘吉尔的。虽然丘吉尔喜欢在西线战场上信口开河,但这个问题,丘吉尔没必要欺骗读者。他在回忆录中明明白白地写道,“斯大林亲口告诉我,开战前,苏联有2.4万辆坦克。”
辣块妈妈,这个数字实在有些吓人。敢情苏联人是拿生产汽车的指标来产坦克了。那么,这里就有疑问了,苏联哪来这么多坦克?另外,既然斯大林不担心希特勒攻俄,那他为何还在边境上陈兵百万。传说中的“大雷雨计划”到底存不存在呢?
连载307
“大雷雨”作战计划
大约在2004年的时候,铁血网上出现了一个帖子:苏联二战龌龊事——恐怖的“大雷雨。”
此文一出,热闹就来了。新浪、网易、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帖。baidu二战吧更是热闹非凡。因为那个帖子里,开宗明义讲得就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斯大林有一个进攻德国的明确计划。这个计划的代号,叫做“大雷雨。”
我依然记得那段时间,德粉们简直比打了兴奋剂还要欢乐——噢耶,终于找到斯大林同志背信弃义的铁证了。
与所有读者一样,我对大雷雨计划是深信不疑的。然而,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经过多番查阅,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关于大雷雨作战计划的出处都源自一本书——《二战秘密档案》。作者:瓦季莫维奇 索科洛夫。
我当然不是怀疑索科洛夫资料的真实性。作为一位在西方享有盛名的波茨坦军事学院研究员,不可否认,索科洛夫所参考资料的可信度极高。可是,在通读《二战秘密档案》两遍之后,我楞是没能找出关于“大雷雨”计划的描述。索科洛夫只在书中列出了一个叫做“大雷雨”的副标题,却没有实质内容。现在,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巴巴罗萨”中诸多的细节。可是,有谁能找出大雷雨的原始档案和战术细节来呢?
事实上,哪怕索科洛夫自己,也找不出更多证据来证明“大雷雨”真实存在。他著作中的主观臆断实在太多,书中的一般词汇通常是:有可能……大概……也许……等等等等。
上个世纪90年代,另一位英国学者伊恩 克肖在翻阅了维也纳国家档案馆以及莫斯科文献档案中心的资料后,也无法断定苏联人有一个明确的进攻计划,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老老实实地写道:
“在苏军中,铁木辛哥和朱可夫将军早已推出了一个先发制人的进攻计划来遏制德军。但斯大林断然拒绝,他害怕此举反而会招来德军的进攻,他不想这样。”
看到了吧,所谓的“大雷雨”其实从一开始就胎死腹中。因为斯大林根本就不愿意这样做。同样的道理,在1941年6月,雷德尔海军元帅曾拿着一份改良后的“大中东战略”去找希特勒,期望元首能携着克里特岛大胜的余威,发动一次埃及——苏伊士运河的秋季远征。那么,我是不是就可以站出来说,希特勒制定了一个“大中东战略”,去一举摧毁英国在近东的基地呢?
因此,在没有确凿证据出现之前,我只能说,“大雷雨”计划也许存在,但它顶多算一个军事备忘录,而不是个付诸行动的军事计划。毕竟,苏联的领袖是约瑟夫 斯大林,而不是铁木辛哥,更不是朱可夫。
连载308
斯大林的真正目地
有人肯定会问,既然楼主说“大雷雨”不存在,那为何苏联人还要陈兵边境?想象一下,在1941年夏季,从东普鲁士——布加勒斯特2000公里的国境线上,近千万名士兵在这条线的两端互相对峙,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这个疑问,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其实,这是斯大林政治讹诈的一部分。毫无疑问,斯大林正是这方面的老手——以陈兵边境对付陈兵边境,都是苏联神经战的一部分。当4月28日,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伯爵回到柏林时,希特勒接见了他。双方进行了一次极具启发性的谈话。
希特勒:到底是什么魔鬼缠住了俄国,使他们竟与南斯拉夫暴动政权签了那份《苏南互不侵犯条约》。是想威胁德国吗?
舒伦堡:不是的,他们只是公开提出对巴尔干主权的要求;他们对德国即将进攻的传说也很不安。
希特勒:是吗?比赛军事集结难道不是俄国人先搞起来的吗?
舒伦堡:这不过是俄国惯常的过火反应而已……
希特勒没有再说下去,他摆了摆手,转身离开。第二天,舒伦堡便被赶回了莫斯科。对于巴巴罗萨,元首没有吐露半句。也就是说,直到最后一刻,德国驻莫斯科大使也是蒙在鼓里的。
很有意思,我们可以看出,苏军这种奇特的集结,同样引起了希特勒的不安。他似乎担心俄国会先发制人。 3、4月间,又有一批苏军师从内地调往边境军区——计有4个集团军,共28个师。与此同时,莫斯科还命令基辅军区司令基尔波诺斯将他的部队配置到边境附近,他奉命执行了,但他同时表示这种部署是完全错误的。两年前,波兰不就是这样被德国人轻而易举的击败了吗?
斯大林听不进去,他自以为聪明的认为这样便可以吓退希特勒。据舒伦堡报告说,“斯大林对德苏关系的恶化感到不快,他把主要责任归咎于莫洛托夫笨拙的外交政策。”很明显,斯大林极想搞好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可是,他又不得要领。一方面,斯大林不肯放弃对波罗的海、巴尔干、君士坦丁堡等出海口的追求。他埋怨希特勒太小气,不肯把这些港口给他,反而在边境上集结了那么多部队进行示威。但是,如果此时苏联什么都不做,就等于服输。所以,斯大林就必须集结更多的部队进行“反示威”,来证明自己强硬的立场,以及对这些港口主权的要求。
其实,这种勾心斗角的军事集结在近代史上不乏例子,说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吧,2008年的时候,印度突然向中印边境增兵10万,那是不是就可以说印度要向我们动武了呢?
对,没错,与斯大林的目地一样,这同样属于政治讹诈——这才是斯大林陈兵边境的目地——他既不想打战,又想从希特勒手里寻得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