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这个问题,无人谈论。在这一点上,德国总参谋部似乎失去了理智。譬如,部队的冬装无人筹集;燃油只准备了45天所需(其实7月份就出现了油料短缺)。战争爆发前,OKH命令部队建立起可供“12个月作战所需的弹药储备”,但由于物资短缺,最后部队仅携带了不足3个月的弹药当量。这些问题,明摆在德国人跟前,但他们全都视而不见,把头埋进沙子里。

更令人惊异的是,即便是那些对“巴巴罗萨”持怀疑态度的将领也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应该承认,德国侵苏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无与伦比的行动。而德国高层却试图以最简陋的方式来对待它。在他们眼里,这是一场3个月就必须结束的远征,但3个月之后呢?没人知道。

所以,当这些数据摆在我们跟前的时候,方才明白,“巴巴罗萨”不愧为近代史上最大的一场豪赌。而他们的赌注,用一句话说,就是第三帝国本身。

连载305

实力

很明显,德国军工生产无法满足军队的需求。没错,德国军队是世界一流的,但他们的后勤……直说吧,二流都算不上。

从后勤学的角度来看,德国整个军工体系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为了不歪楼,这一点,我会在德国总体战时详细谈到。反正到了1941年,德国兵工厂仍然是每天一班制,他们的军工业面铺得很广,看起来十分拉风,设备也很先进。但德国的底子薄。因此无论怎么说,最后的结论是:

德国根本无法适应一场持久的消耗战。

所以,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的实力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庞大——譬如德国空军。

我并不知道,在百度、维基百科上德国拥有5100架飞机的数据从何而来——莫非他们读的全是苏联人写的二战史?

可笑的是,直到1965年,朱可夫仍然固执地认为“德国仅在1941年就生产了11000架战斗机。”(如果真是这样,我并不相信朱可夫先生能安安稳稳地坐在家中写回忆录)。

实际上,德国最终参与“巴巴罗萨”的空军数量为2000架(轰炸1160架,战斗机720架,侦察机120架)占整个帝国空军的60%。另外40%配置在西线或者保卫本土。

譬如:第3航空大队在法国;第5航空大队在挪威;第8、10航空分队在巴尔干及北非。那些说德国人把整个空军都搬到东线的说法简直就是无稽之谈,莫非德国人不管自己后院了?

当然,空军虽没全来,但装甲师基本上是到齐了。至1941年6月,德国一共拥有20个装甲师。大家应该记得,这是希特勒本人的命令——将入侵法国时的10个装甲师扩充到20个。

但此时的装甲师是不能与1940年相比较的。那时,德国每个装甲师下辖有两个坦克团,而现在只有一个。(详见20页连载137)

换言之,这些部队名为装甲师,但实为装甲团,每个装甲团有大约150—160辆坦克。除第15装甲师在北非作战之外,最终参与“巴巴罗萨”的装甲师数量为19个,坦克3000辆。占德军总数的90%(仅在西线保留了一个装甲旅,目地是预防英国有可能的登陆)。

看得出,德国装甲师虽比一年前多出了一倍,但实际数量,仅比“镰刀闪击”时期多出了800辆。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德军已将5吨重的Ⅰ号坦克全部淘汰,装甲力量的核心改由22吨的III号和23吨的IV号坦克充当。法国战役已经证明,IV号战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古德里安后来承认,“在战争刚开始时,我们都一致认为德国坦克比苏联坦克先进的多……”

耐人寻味的是,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还谈到了一件颇有意思的小插曲,他说,在1941年春天,一个苏联代表团来德国参观考察,德国人并不隐瞒什么,直接把IV号坦克开到苏联人跟前炫耀。然而苏联人脸上却露出了不屑一顾的神情,指责德国人“故意把最先进的战车隐藏起来。”并扬言要到德国元首那去“告御状”。

德国人很委屈,我们并没隐瞒什么呀!最后,经过古德里安和一些在场人士的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似乎苏联人拥有一种更新更重的坦克。”不然他们就不会说出这种话来——当1941年7月,T-34坦克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把IV号坦克打得满地打滚的时候,古德里安才明白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

可是有什么用呢?有用吗?说出来希特勒也不信。斯拉夫人怎能制造出比日耳曼人更优秀的武器?

古德里安在1937年撰写的《注意,坦克》一书中保守地估计苏联有10000万辆坦克(实际当时是1.7万辆,1941年为2.4万辆)但这本书却被视为妖言惑众,差点下不了印刷厂。

古德里安后来总结道:“在政治方面,学鸵鸟的办法是根本无法避免危险的。然而希特勒和那些高级幕僚却喜欢采取这种方式,他们对显而易见的危险都有意装瞎子,而最后倒霉的却是那些在前线作战的士兵。”

尽管古德里安等将领对未来不免有一丝忧虑,但OKH却乐观依旧——哈尔德不止一次地弹起了“3个星期便能打垮苏联”的旧调。

天涯有云:精神病人思维广,智障儿童欢乐多。把这话放在以哈尔德为首的OKH身上是很恰当的。4月上旬,随着OKH的一声令下,二战史上最庞大的军事集结行动开始了。在我眼中,这是一支毫无畏惧,但同时又毫无希望的军队。在短短的4年中,正是这支毫无希望的军队,将把整个苏联,乃至整个世界打得筋疲力尽。也正是这支军队,几乎要将整个战略上的先天不足,用纯战术的手段给扭转过来。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小说在线阅读_第15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万国咸宁天下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第15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