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连载303

第三部

十字军东征

(一知半解)苏联真是“泥足巨人”吗?

希特勒简直被“巴巴罗萨”计划给迷住了,整天埋头在地图作战室里,一有空就与他的军事专家研究进攻方案的细节。据冯·贝洛追述,“当巴尔干战役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希特勒仍在一个劲地询问东线部队的装备和武器情况。”

士兵情绪如何?士气高不高?防空部队的弹药是否充足?关于这些问题——甚至完全用不着他操心的问题,希特勒总要反复问上好几遍。他的心情,一半是兴奋,一半是惴惴不安。随着进攻时间的日益临近,他的脾气也越来越急躁,滔滔不绝地说话,要么就是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有一次,戈林向一群将军大声宣称,“巴巴罗萨”的胜利将与元首以往的胜利相媲美的时候,希特勒抓住了他的胳膊,严肃地更正说,“戈林,这将是我们最艰巨的斗争——艰巨得很呐!”当有人问为什么元首再三强调“巴巴罗萨”是他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时,希特勒坦率地回答:“因为我们对俄国一无所知。它可能真是个‘泥足巨人’,但也可能截然相反。”

这话说得不错,希特勒确实不了解他的敌人。就拿我一个退役的朋友来说,他在一次喝酒时向我吹嘘,你信不信,我可以把印度每一个师番号都背出来?我当时非常吃惊,因为我朋友不过是边境上一小兵。

然而,让我们再回到71年前,去问问那位德国元首,你知道苏联有多少个师,他们的工业和经济力量如何吗?我敢肯定,元首先生是答不上来的。他就像寓言故事里的盲人,不停地摸索着身旁的大象,可终究…他是盲人……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原因很简单——德国情报部门实在太不给力了。负责搜集苏联情报的军官,是一名叫做金策尔的陆军中校,他不过是一位步兵出身的门外汉,从没去过俄国,也不会讲俄语。并且,他的工作不仅如此——北欧诸国、巴尔干国家、中国和日本等军队的情报都由他一手包办(后来又增添了美国)。

换言之,搜集苏联情报只不过是他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一开始,金策尔先生估计,苏联只有50—75个师。到了1941年初,这个数字变成了120个,1941年5月,在翻阅了巴黎和华沙等战败国的档案后,苏联师的番号骤然又变成了180个。为了掩盖情报部门的失责,哈尔德连忙安慰元首,“俄国军队虽在数量上超过了我们,但大可放心,德国的指挥、装备和经验是优越的……他们只比我们多一丁点而已。”

希特勒肯定不放心咯。当1941年夏,近400个苏军师的番号和900万红军将士出现在德国人跟前的时候,他们方才发现,这个“泥足巨人”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当6月27日,也就是“巴巴罗萨”开始后的第五天,里宾特洛甫去“狼穴”去拜觐元首时,希特勒做了一个妙喻。他说,“我觉得自己就象传说中的一个骑手。那个骑手不知不觉地骑过了结着冰的康士坦丁湖,可最终当他得知自己竟干了这事之后,却被吓死了。”希特勒笑着大声说,“假如我稍微知道一点儿红军的实力,我是决不可能作出进攻决定的。”

那么,红军与德军的实力对比究竟是多少呢?

连载304

武器与后勤

“如果我们要通过战胜其中之一而战胜所以敌人,那我们就必需以打败这个敌人作为战争的目标。因为在这个敌人身上,我们打击的是整个战争的核心。”

——克劳塞维兹

毫无疑问,希特勒谨记了克劳塞维兹的名言。他也看穿了这场战争的本质——资源战争。

试问,战争拼得是什么,没错,是综合国力。打败了俄国,就等于打败全世界。这也是希特勒不厌其烦地向他的将军所灌输的一个观点。

然而,我们换位去思考一下,一旦希特勒迈出了“巴巴罗萨”这一步,就没了回头路。在他的面前,将会出现3个异乎寻常的敌人:

美国——号称“民主兵工厂”,它所蕴含的后勤实力,不消说…你懂得……”。

英国——老牌世界帝国,占有世界上1/4的人口和330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

俄国——人口仅次于中国,国土面积接近2500万平方公里。

嗯,很蛋疼,在仅仅二十年后,德国又不得不再一次与全世界为敌。

眼下,希特勒所要做的,就是狠狠地打击其中一个,并期望将它一掌击毙于掌下,然后再掠夺其资源,达到以战养战的目地。毫无疑问,俄国巨人一旦轰然倒塌,美国和英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后一个能对德国构成威胁的“潜在盟友”,将不复存在。届时,美国将放弃卷入大战的想法,而英国也将因绝望而同意与德国和谈。

这个蓝图固然十分美好。可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一旦对苏战争无法按期结束、德国无法通过一个“短促的远征”击毙对手,怎么办?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小说在线阅读_第15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万国咸宁天下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第15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