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282
“赶出来”的作战计划
(纠正上文一个史料错误):“我的元首,罗马尼亚油田在英国人的航程之内呀!”
说此话的并不是施图登特将军副官,而是德国空军上将罗尔。他对希特勒提出了这项警告,并深知此语已击中要害,令希特勒怦然心动。他的原话是,“夺取克里特岛,便可使普洛耶什蒂油田免遭英国空军伤害。”
因为,在希特勒心中,整个巴尔干战役不过是为入侵苏联提供一个安全的侧翼。如果连产油区都无法保护,那这场巴尔干之役岂不是失去了所有意义?说白了,克里特岛战役是一场“石油战争”。若不是为了保卫油田,希特勒是绝不可能同意此次行动的。
1941年4月25日,希特勒颁布了第28号“元首命令”,代号“水星行动”。同时,这也是德国在“巴巴罗萨”之前的最后一次主动出击。希特勒委派戈林为总指挥——当然,只是挂名而已。
施图登特将军原以为自己才是整个行动的最高指挥官,可当他于5月7日乘飞机自柏林飞抵雅典后才发现,原来总指挥不是他,而是第4航空大队空军上将罗尔。一直到很久之后,施图登特将军仍为此事耿耿于怀。他气呀,计划是他拟定的,担负主攻的也是伞兵部队,可作战指挥偏偏却不是他,施图登特先生气得差点一口老血喷了出来。
更让施图登特将军难以接受的是,他意识到了,希特勒对拟定的对苏作战有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元首毫不掩饰地催促他加快作战部署。希特勒甚至要求他的参战部队决不能耽误‘巴巴罗萨’作战部署。”——在入侵苏联面前,什么都是次要的!
譬如,施图登特建议驻扎在罗马尼亚的第22空降师担任主攻。从步骤上说,这种调动十分方便。但希特勒无情地驳回了他的请求,理由是,“此举将严重干扰进攻苏联部队的运输工作”。 而且,在部队集结问题上,施图登特将军更是麻烦不断。譬如,在伞兵部队经过巴尔干半岛时,正好碰上罗马尼亚第二装甲师向苏联边境开拔。为了不影响“巴巴罗萨”的发起时间,伞兵们只好让路给罗马尼亚人。就这样,“水星行动”一拖再拖,进攻日期从5月5日,改成了5月17日,最终又变为5月20日——这足以给予了英国人充分的准备时间。
连载283
七拼八凑
情急之下,施图登特将军不得不随手抓来一个师充数——第5山地师(正是那个在“默塔克塞斯”防线碰得头破血流的山地师)。此外,参加克里特岛空降作战的还包括第7空降师、第6山地师的1个团。加上第5山地师,德军进攻总兵力为2.2万人——在许多人看来,这些兵力是足够多了,甚至是多余了。
他们估计,岛上的守军最多不过5000人,没有一个希腊士兵。而且经历过希腊惨败后,英军肯定丢弃了所有的重型武器,士气低落。他们甚至认为,岛上居民可能会出于对“和平的愿望”,主动劝说英军撤离克里特岛。但事实上,那里的居民,尤其是岛西部的居民都积极地支持英军抵抗德国侵略者。
总而言之,这完全是德国情报部门消极的工作态度所致(似乎从来就没积极过)。
其实,德国谍报局局长卡纳里斯上将一个很有意思的家伙。他私下对心腹说:“我觉得德国在这场战争中如果遭受失败,无疑是个灾难;但如果希特勒获胜,那将是更大的灾难,因此谍报局不要做使战争延长一天的事。”由于他与佛朗哥私交甚密,希特勒曾派遣他去游说佛朗哥加入战争。卡纳里斯上将表面上答应得很好。可一到马德里,他便对佛朗哥说,“不要加入战争,轴心国肯定是打不赢的。”
就是这样一个家伙,偏偏却获得了元首盲目的信任,并委以重用。德国的情报工作可想而知。
因此,在这个情报的错误指引下,第4航空大队在当日的作战记录上详尽无遗地写道:“占领克里特岛,一个步兵团就绰绰有余了……”——当伞兵们最终降落在克里特岛上的时候,他们方才发现,英军根本就不是传说中的5000人,而是2.8万人。这还不包括1.4万名希腊士兵以及3000名武装丨警丨察。并且,传说中没有“任何重型武器”的英军将拥有高炮、野战炮、坦克等一系列重型武器。
连载284
作战计划
这么说吧,德军上下现已是一片乐观,根本没有考虑过空降作战一旦失败的严重后果。施图登特将军始终坚信自己占有兵力优势。因此,他建议采用多路空降的战术“四处开花”。目地是让英军不知所措,防不胜防。
按照这个思路,戈林颁发了他最终的作战计划。由于这个计划冗长乏味,所以我挑精炼地来说:
“德国伞兵在克里特岛4个方向同时降落,迅速攻占岛上的3个机场和重要城镇。然后扼守机场,以保证第5山地师实施机降着陆。”
这就是戈林全盘的计划——先用伞兵攻占机场,然后再由山地师乘飞机抵达机场。照他设想,在这3个机场中,至少会有1、2个地点获得成功……
如果大家仔细琢磨一下,肯定会发现这个计划所包含的巨大漏洞。那就是,如果3个机场都攻不下来怎么办?如果都攻不下来,第5山地师如何抵达呢?总不能让山地师士兵也像伞兵那样从飞机上一跃而下吧。
这个问题嘛……大家可别问我,因为我敢断定,戈林先生他自己也答不上来——空军上下早就被情报部门和一系列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这个时候,反倒是那位远在柏林的纳粹统帅希特勒是清醒的。他一眼便看出了这个计划所存在的巨大漏洞。因此,他稍稍修改了计划。那就是,在伞兵空降的同时,施图登特将军必须安排海运部队乘船实施抢滩登陆。这样,即便是未能拿下三座机场,德军仍有后续部队可用。而且,海运可以给作战部队送来任何运输机所不能承载的重武器——坦克。
事实证明,希特勒的改动挽救了“水星”,并成为德军反败为胜的关键。
连载283
弗赖伯格将军临危受命
德国人在备战,英国人也没闲着。在经历了一系列惨败之后,英国上下士气低落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但丘吉尔乐观依旧,当然,并不是盲目的乐观。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情报机关还没有哪一次可以像今天这样得到详细而可靠情报。”
丘吉尔在他的书中继续忽悠读者说:“自敌军占领雅典以后,德国参谋人员欣喜若狂,忘乎所以,已不像平时那样慎于保密,而我们驻在希腊的谍报人员则积极、大胆地进行活动……在4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中,德国人在希腊港口疯狂地搜集小型舰艇的情况,未能逃过我们的耳目。一切证据都表明,德军即将从海上和空中进击克里特岛。”
我完全可以理解丘大忽悠的胡说八道。因为在他写书的那个年代,“超级密码”机仍然是国家机密,不能予以公开。但现在我们知道了,“超级密码”机一直都在发挥作用。正如英国学者詹姆斯·沃克尔先生所承认的那样,“连希特勒亲自下达增加海运的讯息也被截获。英国人甚至比施图登特将军的团级、营级指挥官还早拿到德军的作战计划。”换言之,只要是无线电讯息,英军都能予以截获。有线电话反倒成了最安全的通讯工具。
据此,丘吉尔在4月28日致韦维尔将军的信中写道,“德国即将大举进攻克里特岛。告诉我,岛上你有哪些部队,你的计划是什么?这次应该是消灭伞兵的好机会。必须坚守该岛!”
有趣的是,韦维尔不明就里,他回信称,“这可能是德国人故意散布的谣言,以掩护他们真正的目地。”话虽如此,韦维尔还是立即赶赴该岛,进行视察(主要是安抚岛上新成立的希腊政府和国王)。据他归来后说,“从希腊撤出的三万将士,士气良好。”尚可与敌军一战。可是,谁能胜任如此关键的战役呀?韦维尔自己显然是不行的——隆美尔在非洲已经够让他头痛了。而从希腊撤回的指挥官一个都不顶用。丘吉尔后来写道,“在近六个月中,我们换了六位司令官”。显然,没有一个是令他满意的。
那究竟谁才是指挥这一战役的最佳人选呢?丘吉尔把目光投在了新西兰第二步兵师师长伯纳德·弗赖伯格少将的身上。
4月28日,弗赖伯格将军率领部分新西兰远征军抵达克里特岛。起初,弗赖伯格接到的任务是前往北非,与当时发起进攻的隆美尔非洲军作战。对他和他的部队来说,克里特岛只不过是前往埃及的中转站罢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丘吉尔发了一封电报到开罗,任命弗赖伯格为克里特岛英希部队总司令。现在,弗赖伯格已是自去年11月以来,克里特岛上的第7任、也是最后一任军事指挥官了。
对于这个任命,弗赖伯格将军并不吃惊。事实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便与丘吉尔结识并相交。毫无疑问,弗赖伯格是一个勇敢的将军,他身上拥有无数道一战时烙下的伤痕足以证明一切。
某一次,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丘吉尔恳请他把伤痕露给他瞧瞧。弗赖伯格二话不说,脱去衣服—— 二十七道!丘吉尔一共在他身上数出了二十七道瘢痕。深受震撼的丘吉尔表示,他将给弗赖伯格一个权限更大的职务。
显然,这个机会已经到了。丘吉尔开始相信,此次战役很有可能成为大英帝国自开战以来的第一场胜仗。
很简单嘛,纯机械化部队打不过你,难道深入敌后,毫无装甲可言的伞兵还打不过吗? 有弗赖伯格将军这样的“拼命三郎”在,稳赢!
丘吉尔后来写道,“这可是消灭敌人精锐伞兵部队的大好机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