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255
联合?!
希特勒明显高估了他的敌人,“南斯拉夫战役起码要打两个月以上”。他是这样对戈培尔说的。
但不到第5天,德第二集团军就兵临贝尔格莱德,如果不是山路太多,难于行军,这个速度还会更快。一路上,德军所遇抵抗甚微,简直不值一提。南军武器落后固然是一方面,但真正的原因是,南斯拉夫内部矛盾实在太激烈了。
特别是南军队伍中的克罗地亚人,二十年前,克罗地亚部族还属于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因此,他们普遍保留着对德国人的亲近之情——再加上德国人宣传到位——第2集团军情报处长冯·梅林津将军后来回忆说,“我们的宣传方针就是给予其他民族以自由,特别是要照顾克罗地亚人……”
为此,德国人组建了一个宣传队,他们录制唱片,印刷传单,收罗了一大批会讲各种语言的“特殊人才”。很难想象,这个工作是在短短一周之内完成的。
至于这个宣传队的功效嘛,嗨,不用说,那简直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一旦德国宣传车扯开扩音喇叭,敌方阵地基本就没人了,因为全跑光了。除了塞尔维亚士兵继续死扛之外,其他民族的士兵几乎全跑到了德国这边。有些地方还爆发了克罗地亚人叛乱,他们把德国士兵当作使他们不再受塞尔维亚人压迫的解放者,而不是入侵者。有的军队内部甚至爆发了倒戈事件,不待德军打来,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首先就掐起来了……
战争都打到这份上了,还有什么好说得呢?但如果有人认为南斯拉夫政府已经放弃了希望,那您肯定是想错了,事实是,南斯拉夫军队在进攻。对,你没看错,在进攻!
当德军在南斯拉夫北部宽大正面上来回扫荡的时候,南斯拉夫高层突然“灵光一闪”——他们想起了早先丘吉尔提出的那个方案。南斯拉夫统帅部匆忙制定了一个战略计划,他们设想,在希腊军队配合之下,对阿尔巴尼亚境内意军实施联合作战……南斯拉夫军队将从阿尔巴尼亚北部、希腊军队将从马其顿东部,左右包夹,全歼驻阿尔巴尼亚意军。
说白了,这还是一种捏软柿子的心态,南斯拉夫人办事从来都不经过大脑的,不待征求希腊人同意,南斯拉夫统帅部立马动员一个集团军群(其实就4个师),率先向阿尔巴尼亚的意军阵地杀去。
连载256
事实上,希特勒早就料到狗急跳墙的南斯拉夫人会这样干。
早在3月27日,也就是南斯拉夫叛变的那一天,希特勒发了一封电报给墨索里尼,提醒他来自南斯拉夫方向的威胁。
“领袖,情况迫使我用这个最快的方法把我对局势以及对可能产生的后果告诉你。”
“从一开始,我就认为南斯拉夫在同希腊的争端中是一个危险因素。因此,我尽了一切正当努力来使南斯拉夫加入我们的大家庭。不幸,这种努力没有成功。今天的消息使人毫不怀疑南斯拉夫的外交政策马上就要改变”。
“因此,我已在军事上安排了一切必要措施。现在,我真挚地要求你,领袖,在今后几天不要在阿尔巴尼亚采取任何军事行动。我认为你应该用现有一切兵力来掩护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之间的重要山口……我还认为,领袖,你必须用现有一切手段,极其迅速地增援你在意大利——南斯拉夫战线上的军队……
请接受我衷心和友好的致意。
你最忠诚的伙伴,阿道夫·希特勒。
纳粹统帅的预言果然应验了。不得不承认,希特勒对局势的判断确实有某种“天赋”。当德国统帅部仍然混混沌沌不知所谓的时候,希特勒就正确地判断出了南斯拉夫可能采取的战略。墨索里尼以装得很老练的态度写了回信,他说“已经采取了对南斯拉夫的防御措施,并从东阿尔卑斯山调了7个师到东部边界……”
墨索里尼确实这样做了,当4个南军师刚一跨过阿尔巴尼亚边境,即遭到准备充分的意军迎头痛击。意大利人采取的战术很简单,就两个字——撤退。他们边打边撤,一路把南军引进腹地,并层层设防,不断消耗南军实力。
其实,意大利在阿尔巴尼亚部署了21个师,而南斯拉夫只有4个。由于希腊人未能按计划联合作战,南军攻势很快就告失败。他们不但未能与希腊战线连成一片,反而徒劳地消耗了自己本来就不充裕的兵力。墨索里尼设想,小下士不是很喜欢打战吗?硬仗还是留给他去打吧。因此,意军也不反击,他们拖着4个南军师在阿尔巴尼亚山区兜圈圈。有意思的是,意大利人诱敌深入的战术,反而使南斯拉夫统帅部产生了误判,以为意军崩溃在即,一直到南斯拉夫政府投降的那一天,这4个师仍在山区里和意军捉迷藏。真可谓越陷越深,不可自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