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243
夹缝中的巴尔干
好了,鉴于北非战场陷入僵局,无事可叙。现在,我们把目光重新转移到欧洲大陆,在那年夏季,巴尔干及东欧各国将要经历有史以来最为动荡的一段时期——仅仅在几个月前,巴尔干还是希腊与意大利之间的“局部战争”,可没几天功夫,英国政府被牵扯进来了;随后,德国人闪亮登场了;再后来,斯大林同志也卷进去了;甚至到了最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也掺和进来了。
情况很复杂啊,这一切的一切,自然得“归功”于温斯顿·丘吉尔那个不着边际的设想——把中立的巴尔干国家统统卷进这场世界大战,为英国政府卖命。英军在希腊登陆,不过是丘吉尔梦想中的一个小步骤而已,他最终目的(正如他后来所承认那样)是在德国侧面建立一个庞大的“巴尔干联盟”,进而开辟一个反对德国的主要战场。
顺便提一句,当希特勒仔细揣摩了丘吉尔的战略之后,他第一反应就是恨恨地攻击说,“丘吉尔总是把那些不愿意参战的国家拉进来替他们卖命,而又在患难之际把他们一个个抛弃掉”。
此话很恶毒啊!希特勒固然担心,英国又会象从前那样,在希腊以北形成一条战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正是在该地登陆,并于1918年9月发动了一次决定战争走向的反攻。此外,这条战线还将威胁“巴巴罗莎”,使德国有了后顾之忧。
希特勒再狂妄,也不敢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巴巴罗莎”开始之前,把巴尔干各国掌握在自己手中。绝不能容忍英国在巴尔干站稳脚跟!
那么,处于夹缝中的巴尔干国家是怎样盘算的呢?如何才能保全自己祖国不受伤害呢?这个问题,匈牙利总理泰莱基伯爵楞是想破了脑袋也没能想出来。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太复杂了—— 一方面,丘吉尔威胁说,“一旦匈牙利加入轴心国,阁下您就等着大不列颠的宣战书吧”;而另一方面,希特勒频频发出照会,急不可耐地想把匈牙利绑上自己的战车。
泰莱基伯爵是个老实人,他既不敢得罪希特勒,又不想得罪丘吉尔。甚至,他连保持中立的权利都没有。万般无奈之下,这位悲情的匈牙利总理选择了第三条路——吞枪自杀,一了百了。
而另一个巴尔干国家——土耳其,所处的政治地位也很微妙。在伦敦,丘吉尔放出谣言,大肆宣扬德国即将侵入土耳其。他甚至主动馈赠100门高射炮给土耳其政府,并承诺给予他们更多援助。(实际上,这种拉人下水的做法一点儿都不高明。)就是傻子都看得出来,英国人居心不良。区区100门高射炮,不仅无法抵挡入侵,反而会遭来德国人的仇恨。土耳其政府当即拒绝了丘吉尔的“好意”,原封不动地把武器悉数退还,并宣布,“不接受任何援助,只防备直接入侵”。
连载244
丘吉尔的战略
尽管吃了闭门羹,但丘吉尔的算盘可多着呢——他又把目光瞄准了南斯拉夫,百般鼓励南斯拉夫人抗击德国政府。1941年3月22日,丘吉尔在一封写给南斯拉夫首相(茨维特科维奇博士)的信中自吹自擂道:“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最终将会一败涂地,这是肯定不移的……德国人心狠手辣,人口只有区区6500万,而英帝国和美国人民仅在他们本国就超过两亿多……我们还拥有不可抗衡的制海权,在美国援助下,不久即将获得制空权。并且,我们的钢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之总和”。
很明显,丘吉尔是在威胁南斯拉夫,警告他们千万不要站错了队伍。与此同时,与丘吉尔穿连裆裤的罗斯福也给南斯拉夫送去了一份措辞更为强硬的照会,罗斯福写道:“美国政府不仅仅看着现在,它也注视着未来……任何国家如以很容易就被占领为理由,唯命是从地屈服于某国的话,它将不会获得世界人民的同情”。
这种所谓“外交辞令”粗读之下也许不便理解,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明白,这实际上是远在5000英里之外的美国总统在对南斯拉夫下命令,要它卷入一场对德战争。否则,它将在未来受到惩罚。
这是在是一个无理之要求。你罗斯福总统即不出钱,又不出力,自个儿悠哉游哉地作壁上观,大发战争横财,却怂恿别人去送死、去拼命,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南斯拉夫人并不是那么容易驯服的,摄政王保罗亲王给了美国政府一个高贵的否定答复。我甚至认为,这份答复可以道出世界上所有小国的心酸与无奈:
“你们这些大国真残酷,你们竟谈到了我们的荣誉,但你们离我们很远。”
就这样,丘吉尔与罗斯福策划的“巴尔干联盟”算是彻底失败了。可笑的是,他们忙乎了半天,却没能争取到哪怕一个盟友。在那年春季,所有巴尔干国家都无一例外地得出结论——德国人很强大,大大超过了英国提出的任何慷慨援助。想要保全自己,就应当与英国政府保持一定距离。
俾斯麦很早就说过一句话,“政治问题并不是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是用铁和血来解决。”丘吉尔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动动嘴皮子谁不会?他相信,只要英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巴尔干国家才会奉行强硬对德政策——这也是为何丘吉尔不顾军事顾问警告,固执地要在希腊登陆的原因所在。
他想在巴尔干打一场大胜仗啊!
当然了,此时的希特勒也没闲着,就在丘吉尔四处碰壁之际,希特勒同样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正如黑帮老大强行拉人入伙那样,他首先把目光瞄准了两个国家,一个是罗马利亚,另一个,是匈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