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229
战争是艺术
隆美尔出其不意的进攻,引起了英军内部混乱。早在3月上旬,韦维尔爵士就曾指示过利比亚守军,他说:“如果你们受到攻击,就后撤”。之后,韦维尔便离开非洲,飞到希腊商讨“反攻大计”去了。
因此,前线司令官菲利浦·尼姆将军一丝不苟地执行这个命令——当德军兵不血刃地占领班加西后,尼姆先生大手一挥,“继续撤退!”
我想说得是,这位尼姆将军其智商真的令人堪忧。虽然韦维尔授权他“可以撤退”,但尼姆先生难道就不会仔细分析一下战场形式吗?尽管某些英国学者事后曾竭力声称,“我们主力都调希腊去了,前线只剩三个装甲旅,无法抵御德军进攻……”但大家都知道,隆美尔其实也不过一个装甲团,假如尼姆将军鼓足勇气,反戈一击,鹿死谁手,还说不定呢。
不过,尼姆将军显然缺乏这种勇气——由于隆美尔阴魂不散,始终踩着他的脚后跟追击;另一方面,如此紧张的调遣,这位初出茅庐的将军也胜任不了。结果,撤退变成了溃退,溃退又演变成溃败。在班加西陷落后,韦维尔爵士亲自飞临前线,坐镇指挥。但他很快发现,前线局势几乎无法挽回。在一份拍给丘吉尔的电报中,他这样写到:“装甲旅已遭到占优势的德国装甲部队袭击,现已溃不成军……”
说实话,这份电报挺耐人寻味。大家也许还记得,早在半个月以前,韦维尔爵士曾拍着胸脯保证说,“德军不过一个装甲旅”。可如今他居然改口说“德军是占优势的装甲部队”。或许他是受了尼姆将军的影响,再或许是为了夸大敌人,给自己找个台阶。反正不管怎么说,韦维尔也无法改变前线局势,只能听天由命。
这时,获悉噩耗的丘吉尔终于清醒过来。丧失班加西就等于打开了通往埃及的大门。丘吉尔事后承认,“这一出乎预料的形势使我坐立不安”。在复电中,他忧心忡忡地写道:“远比丢掉阵地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居然不能与德军对阵?!他们一上战场就足以把我们逐退数十公里……我们迟早要和德国鬼子打硬仗!能否从海上袭击他们背后?或是把德军这只伸得长长的乌龟头切成两段?务请您尽快制定出妥善计划来”。
计划?能有什么计划,继续跑路呗。
连载230
进攻还是固守?
直到这个时候,丘吉尔才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自己远征希腊的决定,也许是错误的。英国陆军总参谋长迪尔将军在视察非洲局势后,得出了一个精准得令人吃惊的结论,“看来,我们最近会碰得头破血流了;并且,不仅仅在这一处地方,在希腊同样如此”。
然而,丘吉尔偏偏是一个认死理的人。只要牛性一发,就再无任何东西可以使其改变决心。换句话说,明知道有可能是错误的事情,他也要坚持做下去——颇有些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味道。他甚至怀疑,德、意军队在昔兰尼加的努力,难道是德国在进攻希腊之前的一种主要牵制行动?
这个判断实在太荒谬了,德国哪来什么牵制计划?我可以肯定的说,隆美尔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长远的战略计划。他的进攻是含有一种走一步看一步的味道,即:“战略跟在战术后面跑”。—— 到北非之初,他决定进攻试试,结果攻下了卜雷加;随后,他继续进攻,结果毫不费劲就拿下了班加西。于是,雄心勃勃的隆美尔又打起了把英国人完全逐回埃及的主意。
当然了,反观英军逃跑时的狼狈样,这个计划完全有可能实现。可是,施特莱彻将军却被隆美尔这个雄伟计划给吓坏了。从地图上看,他们离后方补给基地已超过1000公里路程,中间没有铁路相连。换句话说,从的黎波里卸下的货物,必须用卡车一车车地拉到前线去。补给线拖了这么长一截,可爱的意大利人应付得了吗?更可怕的是,班加西 — 埃及边境还有500公里的路程要走,他们必须要横跨昔兰尼加半岛这片不毛之地。到那时,德军离开后方基地就超过了整整1600公里。一想到这些困难,施特莱彻将军就感到不寒而栗。他那时常常在想,老天爷,咱们这么干能行吗?
隆美尔会告诉他,行,一定行!
前文曾说过,隆美尔这次进攻是分兵4路进行①(见上图)。其余指挥官没有异议,他们拿了命令拍拍屁股就上了路。譬如一位叫做波拉斯的上校,他所率领的第8机枪营所有补给来源,仅是一辆装满汽油的卡车……施特莱彻将军迟迟不肯动身,引起了隆美尔的不满。当隆美尔找到他时,这位将军正躺在指挥车里打瞌睡。隆美尔很激动,他怒斥施特莱彻为何还不行动,施特莱彻反驳说,第五轻装甲师至少还需要4天时间来补充给养。并且,绝大多数抛锚坦克至今还分散在后方200多公里的沙漠中。隆美尔对这些困难充耳不闻,他对施特莱彻下了命令,“你去把剩余的油桶全部腾空,把油装进汽车和坦克里,然后立即跨过昔兰尼加半岛,追击退却之敌”。
施特莱彻当时就慌了,鬼才相信这点汽油能跑完500公里。遇到战斗怎么办?英军反击怎么办?隆美尔根本不容他声辩,他挥了挥手道,“上路吧,我会想办法帮你搞些汽油来”。
就这样,跨越昔兰尼加沙漠的大冒险开始了。
①波拉斯上校带领第8机枪营,向东直取德尔纳。
②施特莱彻指挥第5轻装甲师,取道昔兰尼加沙漠向默基利要塞进攻。
③施维林指挥第5轻装甲师一部,直接跨过半岛向海滨进攻。
④两个意大利师仍然跟在德军后面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