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219
承诺
感性来说,希特勒出兵是为了报恩。也许,这话说出来不大令人信服。希特勒也懂得报恩?说梦话吧。
但是,请相信我,事实确实如此,千真万确!甚至,连齐亚诺也能感受到这一点。在一次令人费解的谈话中,我们便可以看出,为什么这位翻脸比翻书还快、撕毁协议比撕卫生纸还勤的纳粹元首,会对墨索里尼有着超乎寻常的“忠诚”。
那是在一次与齐亚诺的闲聊上,这位意大利外交部长突然谈起了德奥合并问题(德国吞并奥地利)。当然,他们两人只是出于漫无目地的东拉西扯,回忆往昔。但说着说着,希特勒音调变了,他的声音变得嘶哑。当齐亚诺抬首望去,他惊奇地发现,这位平素凶神恶煞的德国元首居然哭了。齐亚诺后来写道:“希特勒动了他所特有的感情,我看到,两滴泪珠顺着他的脸暇流了下来……”
齐亚诺也许还记得,当德军于1938年突然越过德奥边境,向维也纳进军时,自己是多么的愤怒。当时,他甚至在考虑与德国开战的可能性。意大利人民更是疯狂地叫嚣着“不惜一战,也要把这些德国基佬统统赶出维也纳!”
意大利人为何会如此义愤填膺?道理很简单——意大利乃奥地利的保护国。墨索里尼很早就宣布要保证奥地利领土完整。而希特勒呢,他居然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把奥地利给吞了。简直没把意大利人放在眼里嘛!
希特勒当然知道此举的严重后果。事实上,他最担心的就是墨索里尼会突然翻脸。但令人惊奇的是,墨索里尼居然默认了希特勒的“违章行为”。在德军进入维也纳那天,墨索里尼拍电报来说:“致最良好的问候,希特勒先生——奥地利根本不使我发生兴趣”。
于是,在接到这份电报之后,希特勒做下了一个承诺(对意大利黑森亲王说):“请告诉墨索里尼,我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件事。……永远不会,永远不会,永远不会,不论发生什么情况。……我将永远不会忘记,不论可能发生什么情况……如果他万一需要什么帮助或者处于什么危险境地的话,他可以确信,不论发生什么事情,即使全世界都联合起来发对他,我也将坚决地和他站在一起!”
事实证明,希特勒信守了这个承诺。虽然齐亚诺一直没搞明白,为何希特勒会失态到垂泪。他甚至大惑不解地写道:“这是个多么奇怪的人啊!”
但我们稍微研究一下就会明白——因为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希特勒压根就不是德国人。他的国籍,他的出生地都在奥地利。而这次、在墨索里尼的默许下,自己的母国与“第二祖国”最终得以合并,希特勒怎能不感激到垂泪呢?现在,他留着眼泪,当着齐亚诺重申了这一承诺。
是到了报答墨索里尼的时候了。
连载220
抉择
现在许多研究二战史的人都认为,非洲战场是一个得不偿失的战场,德国人完全是在那里做无用功,徒劳地损耗了自己的实力。我赞成这种观点,希特勒这个人的确很古怪,其心理更是难以揣摩,他对墨索里尼的“忠诚”即为一例。就其做人的立场来看,希特勒的“义气”似乎颇堪嘉许,但就其整个战略而言,这种感情就变成了沉重的包袱。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希特勒并非不知道这种“义气”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可是,他既然不能阻止墨索里尼一再闯祸,而且等到他无法收场时,又不能坐视不救。这对希特勒而言,真是一种极大的痛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话可以很好地诠释出他此刻的感受。但没办法啊,谁叫他摊上了这样一个盟友呢?借用我们玩游戏时惯用的一句台词:“不怕神一般的对手,就怕猪一般的盟友”。这话实在中肯,我们马上就会看到,援助北非及希腊战役对“巴巴罗萨”计划所产生的直接影响。这种影响,后文将会提到。
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希特勒并不会过多地削弱“巴巴罗萨”中德军的实力。孰轻孰重,他是知道的。于是,他听从了陆军统帅部的建议,只派出一个轻装师(第5轻型装甲师)投入北非战场。他们的师长名叫琼汉尼斯·施特莱彻上校,一个健壮的德国汉堡人。与此同时,陆军统帅部给施特莱彻上校交代了任务,任务很简单,甚至4个字就能为其定性——“阻挡部队”。顾名思义,就是能够阻挡英军继续前进,稳住利比亚局面的部队。勃劳希契元帅的观点是,只要意大利人能在德军援助下守住利比亚桥头堡,便是万事大吉了。
但是,事情很快又发生了变化。
1941年2月1,一位早先派往北非调查局势的坦克专家,汉斯·冯·丰克少将回到了柏林。当他得知陆军统帅部只派出第5轻装师前往利比亚之后,大吃一惊。他认为,派出的部队实在太少,无法挽救利比亚的局势。一星期后,他亲自向希特勒阐述了这一观点。据希特勒一位副官回忆说,“元首感到十分震惊”。
因为,这位丰克少将言语之间非常悲观,他花了大篇幅时间描述了意大利人溃败时的狼狈模样。照他的观点,一个轻装师去了也是白搭,只是徒劳地羊入虎口,连给英国人塞牙缝都不够。他对希特勒说:“意大利人在北非根本就没有抵抗英国人的意志,我们需要的不是防御性的‘阻挡部队’,而是一支能够独立作战,可以向英军发动反击的机械化部队”。
对于这位丰克少将的观点,希特勒完全赞成。毕竟,他去过北非,比任何人都要了解局势。但有趣的是,丰克少将也因此丢了乌纱帽。因为,希特勒觉得他过于悲观,不能委以重用——此乃这位纳粹统帅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细节——他会完全采纳别人的观点,但又会彻底不信任此人,在以后的东线战场,大家还会多次看到这样的情况。
于是乎,希特勒再次做出决定,“必须派出一支更大规模的德国部队前往非洲”。他向勃劳希契元帅解释说,“英国军队在经过长期的推进之后,在人力和物资方面肯定已经精疲力尽。如果他们碰到了精神饱满和装备精良的德国部队,就会处于一种截然不同的状态”。(这话似乎是为增兵找到了一个理由,蹩脚的理由)
他命令总参谋部,在原定“阻挡部队”的基础上,再派遣一个完整的装甲师前往北非——新组建的第15装甲师,他们还需要成立一个独立的航空大队,和一个军级作战指挥部。当然,还需要一名更高级的指挥官来全面指挥此次远征。谁能胜任这项任务呢?希特勒拿不定注意,他要求勃劳希契元帅推荐人选。第二天,人选结果出来了,俩个人——冯·曼施坦因和埃尔文·隆美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