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连载217

1月18日,墨索里尼登上了前往德国的列车。看得出来,他心情很是忧郁。齐亚诺还发现,当岳父登上专列时,他“眉头紧锁,神情紧张”。一路上,他一个劲儿地对齐亚诺说,“他担心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会不客气”。他更担心希特勒会安慰他。如果真这样,他就越觉得自己处于劣势。在那段时间,英国媒体常把他比喻为德国的“卫星国”——这让他非常痛苦。

会晤地点被选在萨尔斯堡,它位于奥地利与巴伐利亚州的交界处。这里群山围绕,人烟稀少。很符合墨索里尼提出的“三项基本要求”。当他们一行所乘火车抵达目的地时,萨尔斯堡刚刚放晴,阿尔卑斯山脉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积雪。当火车进站时,墨索里尼第一个把脑袋从列车里伸了出来,他猛然发现,穿着皮外套的希特勒,正站在冰天雪地里等候自己。很冷啊!希特勒把帽子戴到了耳朵下面,在他背上,还残有积而未化的雪渣。

这一幕,让“领袖”不免有一丝感动。尽管他是那样地妒忌此人,是那样地喜欢嘲笑这位“前奥地利下士”。但不得不承认,小下士很够义气。墨索里尼缓慢走下火车,朝着希特勒移动着脚步,他的面孔硬绷绷的,犹如一块冻肉。两个人默默地握着手,都没有开口说话,他们以锐利的目光扫视着对方,似乎都想从对方眼神中看出点什么东西。然后,希特勒首先开口说话了:“欢迎!欢迎!”墨索里尼强堆起笑容,面容稍见缓和了一些。齐亚诺写道:“希特勒很真诚、是那种出于政治之外的真诚,没有那种隐含的安抚气氛”。因为希特勒不仅显示出了他对墨索里尼的谅解,甚至表露了亲切之情,丝毫没有责备意大利人在战场上可悲的表现。

墨索里尼把希特勒这种态度解释为“硬要人家领情”。因此,在他内心里作了一个决定,那就是绝不主动提出任何要求。当会谈快要开始之前,意大利大使阿尔菲耶里把墨索里尼单独拉到一旁,悄悄地对他耳语道:“看样子,希特勒心情不错。他肯定很乐意提供任何援助的”。换句话说,只要你提出要求,希特勒肯定不会拒绝。不料,墨索里尼严厉地打断了他的话,大嚷着说:“我不会恳求他什么的,你等着瞧吧!”

尽管墨索里尼没有什么要求,然而希特勒的话可多着哩!他坐在墨索里尼对面,发挥了他身为“大战略家”的才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谈论着与非洲局势毫不相关的话题。墨索里尼本就是一个说话欲极强之人,在国内也只有他一个人说话的份。可到了这里,他顿时降格成了听众。而他的随从副总参谋长古佐尼先生却显得十分活跃。这位被齐亚诺形容为“摇尾狗”的人物,戴着假发,顶着一个啤酒肚,摇尾乞怜,对于希特勒的口才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在意大利人眼中,希特勒是一个政治家。可他说出了一大堆技术性的观点,甚至连随行的意大利军事专家都感到惊奇。惟独墨索里尼硬是不承认希特勒具有天生的才能,因为他的嫉妒心几乎使他发狂了。

大家都知道,此时正是希特勒签署“巴巴罗萨”计划不久。那么,他会告诉自己的伙伴吗?

连载218

一条船上的人?

答案:肯定不会。希特勒并未向意大利人透露出一丝攻打俄国的计划;“巴巴罗萨”计划墨索里尼毫不知情。但希特勒总忍不住要去谈论这些话题。台湾学者钮先钟先生曾对这种有趣的现象做出了一番他自己的见解,他说:“这两位独裁者虽然一向宣称他们合作无间,但事实上,他们很少见面和会谈,而两国参谋总部之间也无任何战略计划,两国政府之间更无共同外交政策”。他们表面上是互相标榜、彼此捧场,实际上则勾心斗角、彼此猜忌。希特勒一切行动事先都不会告诉墨索里尼,等到事后才向他作一个礼貌的“报告”。因为他认为意大利最不能保密。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两个意大利人中,一个是间谍,另一个,那肯定就是蠢蛋。另一方面,墨索里尼也不会把自己任何计划告诉德国人,因为他觉得这种“汇报”很丢面子,对于希特勒一帆风顺的事业,他又是羡慕又是妒忌。

这番话说明了什么道理呢?说远一点,这实乃轴心国失败的根源所在。表面上,三国轴心似乎很是齐心,可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希特勒入侵俄国、小日本偷袭珍珠港、意大利打希腊打北非,三方都不互相通告,各玩各的,连一点协调性都没有。这三个绿豆小国一直“奋战”到了1942年才猛然发现,不知不觉,自己正在与全世界为敌呐。

好了,连火星人都知道了,小下士是一个话唠子。并且还说漏了嘴,他说:“即使美国参战,我也不认为它会形成很大的危险,大得多的危险是俄国这个大家伙。虽然我们同俄国签订了非常有利的军事和经济协定,但我宁愿依靠我拥有的强有力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

“强有力手段?”这话让一向敏感的墨索里尼听出了弦外之音。他对齐亚诺说,“看得出来,希特勒极端地反俄”。可是,他到底想要干什么呢?

很明显,墨索里尼想从希特勒口中得到更多的东西。可希特勒突然闭口不谈了,或许,他发现自己说漏了嘴。他马上岔开话题,谈起了“正事”。即:出兵北非的具体方案。

不过很抱歉,这次谈话我无法详细描述。因为,现在变成了私人谈话,连齐亚诺都无法参与。两人到底说了什么,没有人知道。甚至“正史”上的说法都是互相矛盾。

因此,我把这个话题直接转到希特勒与陆军统帅部争论焦点上面。在返回柏林之后,希特勒对为什么要出兵北非做了解释。两个方面,一个理性,一个感性。

先说理性。

当然,有一点是需要搞清楚的——陆军人士反对出兵。勃劳希契元帅仍然在做徒劳地争辩,他甚至用最激烈的态度来反对出兵。参照以往谈话模式,希特勒此时肯定会从椅子上一跃而起,与陆军总司令口沫横飞地吵上他个几天几夜。但这一次,希特勒很平静,平静到让勃劳希契都感到惊奇。因为,“大战略家”说出了一番让军事家们都无法反驳的理由。

首先,希特勒坦率地承认了自己是多么不想出兵北非。也承认了援助墨索里尼会直接削弱德军的实力。从军事上说,这是百害而无一利,可政治上呢?

希特勒继而推论道:假使墨索里尼丢掉了整个非洲,到那时,丘吉尔可以端着手枪,逼着墨索里尼,强迫他单独媾和。而罗马皇室,甚至齐亚诺,希特勒是信不过的。墨索里尼一旦垮台,意大利就有加入同盟国的危险。这话,是墨索里尼亲口对希特勒说的。他甚至说过,“意大利人民都是一群妓女,谁打赢了,他们就跟谁走”。

很好,墨索里尼这话虽然不中听,但实在是说中了意大利人的本质。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小说在线阅读_第11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万国咸宁天下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第11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