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208
妙文
上面讲意识形态。现在,我们来看看“巴巴罗萨”计划本身。由于这个计划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故需要详加解剖一下。而且,就其“巴巴罗萨”本身而言,正如一位英国历史学家说得那样:“这是一篇妙文”。
因为,这个计划妙就妙在,你根本不知道它在说些什么。甚至,让人一度产生杂乱无章之感。譬如,指令开头就是牛逼哄哄一句:“德国国防军必须在对英战争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远征将苏俄击败!”
可是,到了“总目标”一栏中,这个指令又含糊不清,甚至前言不搭后语起来。因为,希特勒写道: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沿伏尔加河——阿尔汉格尔斯克一线,建立一道屏障,以对付俄国的亚洲部分”。
换言之,希特勒的总目标又变成了“占领俄国的欧洲部分”,而亚洲部分不予以占领。在那年11月份,党卫军首脑海因里希·希姆莱就向希特勒提出了一个奇特的论调,他说:“俄国亚洲部分受蒙古族血统影响,无法将他们分开,住在这里的俄国佬即不能算纯粹的欧洲人,也不能算纯粹的亚洲人,因此,必须按混血民族处理”。
希特勒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等德军占据伏尔加河一线后,这些人就应该被驱逐到西伯利亚去,让他们自生自灭。希特勒说,“将来,我只需在那里驻扎50—60个师,俄国就是我们东方的印度!在这儿,我们将拥有取之不尽的资源”。希特勒在“巴巴罗萨”中写道:“如若苏联还不投降,可由空军来摧毁俄国残存在乌拉尔的工业区……”
可笑的是,在指示海、陆、空三军的各项任务中,希特勒又开始胡言乱语起来。他头衔很多,考虑的问题更多。一位西方史学家曾这样写道:“希特勒时而化身为实业家与经济学家,时而化身为最高军事统帅,时而又变成了下至军一级的陆军指挥官(他讨论了2、3个师的细节问题),时而甚至成了‘飞行员希特勒’,因为他居然跑去指示德国空军如何保障渡口安全”。最后,他又当了一回‘扫雷兵希特勒’,因为他要求:在消灭俄国舰队后,海军应保障波罗的海上交通畅通无阻,通过扫雷来保障北方集团军群的补给。
更可笑的还在后面呢,希特勒指示:陆军必须占领列宁格勒,让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失去出海口。在南方,顿涅次盆地因为军工业集中,地位十分重要,也应当占领。同时,莫斯科也要占领,希特勒写道:“迅速进抵莫斯科。攻占该城,意味着政治和经济上的一个决定性的胜利,此外,还意味着苏俄丧失了最重要的铁路枢纽”。
问题来了,写到这里,我真想请教一下希特勒先生,这么多目标,到底哪个最重要呢?或者说,哪一个目标应当优先占领呢?是率先占领工业区,还是率先摧毁苏军主力?这个问题,古德里安将军很早就产生过疑问,古德里安坦诚道:“应当率先摧毁苏联主力!”可希特勒却嘲笑说:“我的将军们对战争经济方面都一无所知”。后来,古德里安将军在他回忆录中很不服气的写到:“他似乎不懂,只要军事上的彻底胜利,其他方面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可是,希特勒根本听不进去,面对陆军统帅部的质疑,他不屑一顾。只要哪位将军跟他讨论军事方面的问题,他就会用经济,甚至政治上的问题来反驳对方——反正,希特勒的思路归根结底就一句话:我,希特勒是个大战略家,是个全才,你们这将军看问题都太片面啦。
就这样,这项“巴巴罗萨”指令包含了许多互不关连的目标,哪一个也得不到优先。在东线战场头两年中,德国陆军便在这些目标上转来转去—— 一会儿是莫斯科,一会儿是斯大林格勒,一会儿甚至打到了高加索油田。希特勒似乎什么都想抓住,但到头来他会发现,自己什么也抓不住,或者说,眼看就要抓住,他便莫名其妙地突然转到别的目标上去了。
附录:枯燥乏味而又不知所云的“巴巴罗萨”计划(原文):
第21号指令 “巴巴罗萨
领袖兼国防军最高司令 领袖大本营
国防军统帅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国防处一组 1940年12月18日
1940年第33408号绝密文件
只传达到军官
第21号指令 “巴巴罗萨[注]”方案
德国国防军必须准备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之前即以一次快速的远征将苏俄击败(“巴巴罗萨”方案)。
为此,陆军必须动用一切可供使用的部队,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保卫已被占领的地区免遭突然袭击。
对空军来说,重要的是,应抽出强大兵力支援东方战局中的陆军,以期加快地面作战的进程和尽可能减少敌空袭对德国东部地区造成危害。集中兵力兵器于东线的限制条件是:由我方控制的整个作战地区和军备工业区必须得到充分的保护,不可停止对英国特别是对其补给线的攻击行动。
在东方战局期间,海军仍以英国为主要作战对象。
我将根据情况在对苏俄作战开始之前8个星期命令军队开始集结。
准备工作,将需较长时间;如果尚未开始,那么现在就必须着手进行,并且务必在1941年5月15日以前完成。
但是,切切不可暴露进攻企图。
三军总司令部的准备工作必须着眼于以下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