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206
21号元首密令
攻俄计划在暗地里执行,但是表面文章,还要接着演下去。在为莫洛托夫送行时,希特勒拉着这位外交部长的双手,深情道:“我认为,斯大林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历史人物”……“所以,我请你,莫洛托夫先生,向斯大林先生转达我的问候。当然,我更希望有机会能与斯大林先生见上一面……”
希特勒表情迷人,演技逼真,整儿一个奥斯卡影帝——本来莫洛托夫还在为双方未达成协议而感到懊恼,可希特勒的举动却把他感动到不行。在返回莫斯科后,莫洛托夫便开始大谈他的柏林见闻,他加油添醋地渲染了一番希特勒对斯大林同志的崇敬之情。斯大林的德语翻译后来写道:“斯大林在听了希特勒夸赞后颇感自豪……”另一方面,在谈到德国侵苏可能性时,莫洛托夫更是拍着胸脯保证道,“这是绝不可能的事情”。他说:“战争也许将来要爆发,但不是现在,也不是明天……”
那到底是哪天呢?他自己心里也没底。
莫洛托夫继续侃侃而谈,他认为,英国并未被打败。道理很简单,如果真被打败了,英国轰炸机怎么会飞到柏林上空来扔炸弹呢?希特勒完全是在吹牛。据说,莫洛托夫还当着斯大林的面,把里宾特洛甫嘲弄了一番,并惹得这位苏联最高统帅哈哈大笑——莫洛托夫学起了里宾特洛甫躲防空洞的狼狈模样。
结合莫洛托夫讲出来的各种细节,斯大林做出了判断。他认为,苏德关系似乎“并不十分紧张”。虽然希特勒先生有些小气,有点儿赖皮……但既然英国并未被打败,按照这个逻辑,苏联的谈判地位;或者说谈判筹码,仍比德国强得多。
因为,德国战略物资的储备量很低,甚至储备的锡和钢在1939年就已经消耗殆尽。同时,德国生产不出炼钢用的钨、铬和镍。一旦苏联中止供应,你们德国人拿什么与英国抗衡呢?斯大林相信,德国最终将被迫向他让步。换句话说,等到那位糊涂且小气的希特勒先生认清形势之后,肯定会倒过头来求他。
几乎就在斯大林同志想入非非同时,德国攻俄计划却已经被提上了日程。11月28日至12月3日,德国陆军统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演习——主要是在保卢斯将军指导下的棋盘操演,包括对俄国的模拟进攻。
12月5日,三个集团军群的参谋总长会见了希特勒、勃劳希契和哈尔德。到这时,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提议,采用拿破仑攻俄模式,即:集兵一路,直取莫斯科城。勃劳希契认为,进攻莫斯科将吸引敌主要兵力,迫使其与之决战。同时,这也是陆军统帅部一贯老传统—— “一战定胜负”。
可是,希特勒对此充耳不闻,他甚至嘲笑勃劳希契是一个“脑子石化的腐朽者”。 希特勒说:“莫斯科并不重要,他的兴趣在于布尔什维主义的滋生地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这两个巢穴一旦被捣毁,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死亡了”。
勃劳希契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站出来反驳道:“这是政治家的目标,我们军事家只考虑如何消灭苏军主力!”同时,他对德国空军是否有力量两线作战,表示怀疑。
不料,希特勒却冷嘲热讽地告诉他,如果对苏作战打得不长,德国空军便能够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换言之,这要取决你们陆军表现如何了。
希特勒这种尖酸刻薄地态度让陆军将领们感到愤恨。总而言之,希特勒的战略是,兵分数路,包围并消灭边境上的苏军主力之后,才能继续向纵深挺进,但莫斯科不是主要目标。最后,希特勒命令必须重新拟定计划——按他所强调的那样拟定。
这位“前下士”是如此固执,勃劳希契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12月18日,在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将军主持下,这个修改后的进攻计划呈给了希特勒。大家都知道了,这个计划就是后来的“巴巴罗萨”。
连载207
圣战?
在意大利语中,“巴巴罗萨”意为红胡子。这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大帝的绰号。仔细想想,“巴巴罗萨”这个代号其实很不吉利。因为这位德国皇帝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因不幸意外落马,掉入河中活活淹死了。
虽然这位哥们死得窝囊,但也阻挡不了希特勒成为他的疯狂粉丝。现在,希特勒准备效法这位皇帝,进行他自己的十字军东征;消灭他眼中的异教徒——布尔什维克苏联。
因此从一开始,这个代号便给这场战争涂上了一层“圣战”色彩。在许多德国人写的回忆录中,那些参加过东线战役的党卫军老兵仍这样称呼它。他们文章开篇一般是这样的:“在与布尔什维克主义圣战中……”.
嗯,不和谐,很不和谐。
同时,希特勒这位老教唆犯也在鼓吹这种思想。在一次对高级军官的训话中,希特勒这样说道:“我们必须忘掉士兵之间的怜悯之心,一个共产党员在战前战后都不可能成为朋友。这是一场灭绝战争!”(1941年3月30日)
“这绝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冲突,而是一场意识形态间的生死对决……作为人民‘压迫者’的犹太布尔什维克知识分子,一定要被彻底消灭掉!”(“巴巴罗萨”行动准则,1941年3月3日)
在这种思想指引下,希特勒发布那条臭名昭著的《政治委员命名》就不足为奇了。这个命令指示:“一旦抓获苏联军队中的政治委员,便可不经审判,直接枪杀”。甚至,这种做法可以不用军官插手,每一个德国士兵都可以这样做。
政委……这个……好像是我们最不陌生的职业。顺溜中喊得最亲切的台词。当时,苏联营级以上各级军官中,都有一名政委。他们是一批忠诚可靠的共产党员,在军队中,他们的级别和职权与军官相同,对所属官兵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战斗力负责。这样的政治军官权力极大,甚至可以否定指挥官的命令(与中国差不多)。
一般来说,政委在指挥艺术上比不过真正的军官,如协调不好,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譬如,一位军官因战术部署要求部队稍稍后撤—— 一般都是撤到易守难攻的阵地上去。可政委就会出来干涉,认为这是畏敌,不允许后撤。在战争初期,许多苏军就是这样不明不白的被德军包围了。
不过,政委的积极作用在于,可以鼓励士兵的抵抗决心。因为他们明白,被德国人抓住是死,当逃兵也是死,因此异常顽强。当时,苏联老百姓文盲很多,说不好听一点,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冯·梅林津将军在他回忆录中大惑不解地写道:“俄军部队不怕流血牺牲一次又一次地击退德军的冲击,但是遇到对方一个小小的突击群,却突然逃窜。有时,俄军步兵部队刚听到枪响就慌了神,但第二天同是这个部队又勇猛顽强地投入了战斗”。
冯·梅林津将军把这种现象归纳于苏联人生性反复无常。但他不知道,在这些部队背后,是政委在起作用。只要经过“思想爱国再教育”,同一支部队,在第二天就可以爆发出惊人战斗力。
而在希特勒看来,苏联政委,或者说是苏联共产党,“是在传播与国家社会主义背道而驰的思想”,因此必须消灭掉。换句话说,一个接受了共产党教育的人怎么可能成为纳粹党的朋友呢?
东线战场之所以如此残酷,也许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