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169
新一轮的“鹰袭”
思想很混乱,问题很复杂。但是,这场针对英国的战争还是要接着打下去的。希特勒虽然老想着和俄国干架,可他毕竟不傻,两线作战的教训,是他脑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也知道,在没有解决英国的情况下贸然与俄国开战,他的将军们,肯定也不会同意。因此,针对俄国的军事计划,顶多算一份军事备忘录,知道此事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善于揣摩元首心思的凯特尔元帅这样写道:“从表面上看来,元首好像非常热心消灭英国,并全力投身准备工作。为此,他曾要求对准备工作随时作出改进,以加速其进程。但是,我却有这样的印象,那就是,一旦真正要实施这个计划时,他又怀疑起来,举棋不定了。他十分清楚要冒何等巨大的风险,也明白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久而久之,举棋不定的希特勒突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一个与戈林不谋而合的想法——仅凭空军就能击败英国。
希特勒原话是:“即使不入侵,英国也能降服”。 能登陆英国固然是好……但是,如果不经入侵,就能取得廉价胜利,那当然就更好了。总的来说,希特勒不想“交学费”,他既想打败敌人,又不舍得花本钱。
于是乎,从8月下旬开始,“海狮计划”实质上已经变成了一纸空文。能否取胜,还是要靠戈林空军。绕来绕去,话语权依然在戈林先生手中。
那么,戈林能肩负起如此重任吗?
戈林的回答是:我能。
8月21日,也就是“鹰袭”暂停后第三天,懒惰成性的帝国元帅来到了法国北部前线。德国空军屡屡受挫,使他满腹疑问。皇家空军的战斗机主力从哪儿来的?怎么没把它们从隐藏的地方找出来?皇家空军的军需工厂和维修站怎么总也炸不完?
更使戈林感到不满的是,他的前线指挥官们,对于这些疑问也是一问三不知。情报部门不断发布一些自相矛盾的解释,他们一会儿说,皇家空军濒临崩溃。一会儿又说,皇家空军仍未被消灭……
戈林的做法很直接—— 一个字:“骂”!
当戈林抵达前线机场的时候,他就将这个地方的空军军官和飞行员全部召集起来,狠狠地臭骂一顿。而且,戈林的战斗力极为彪悍,他可以从一个机场,转骂到另一个机场。短短2天时间,他就把前线所有官兵骂了个遍。
戈林这些喝斥,言语中充斥着:“懦夫”、“胆小鬼”等字眼。迫于戈林的淫威,德国飞行员们只能默默忍受。当然了,戈林的“骂街”并不是一帆风顺——那些胆子大的,像阿道夫·加兰德,就敢起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基本情况是,戈林骂一句,他就顶一句。
最后,当怒气冲冲的戈林问道:“你们到底怎样才能击败皇家空军时”,加兰德争锋相对地答道:“给我一支‘喷火’战斗机中队”!
戈林:。。。。。。。。。。。。。。
连载170
一个崭新的开始
赫尔曼·戈林是一个坚信胡萝卜加大棒策略的人。对于立功者,他绝不吝啬任何荣誉性的勋章,甚至物质上的奖励。但他们稍遇挫败,戈林就会破口大骂,绝不留情。总的来说,戈林早已在空军队伍中树立起了自己的权威——每个人都恨他到牙痒,但戈林一旦表扬他们一句,他们又会重新高兴到心花怒放。
因此,戈林不分青红皂白的臭骂,不但没有让飞行员们意志消沉,反而激起了他们的怒火。当戈林提出对敌人采取的下一个步骤时,飞行员们好战的本能又被激发起来了。
8月22日—23日,德国空军痛定思痛,开始积极修改空袭战略。戈林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人事更改,年纪较大的航空团团长几乎都被替换。那些击落很多敌机的王牌飞行员,被提升为航空团团长。由于戈林自己曾是一战王牌,在传奇英雄“红男爵”死后接任为“里希特霍芬”王牌大队指挥官。因此,怀有自恋情节的戈林深信,这些年轻的指挥官们能够站在部队的前头,首当其冲,成为部下的表率——就像当年的自己一样。
同时,戈林还决定放下手中的某些特权,让下面的飞行员们放手去干。他们有权在白天黑夜进行轰炸、有权袭击英国本土的任何地方——包括英国的城市。
但是,根据元首指示,伦敦依然不属于进攻之列,戈林若有其事地在伦敦城区外圈画了一条线,他警告说:“谁要是胆敢轰炸伦敦,军法处置!”这项命令一定让凯瑟林元帅相当不满。随着战事的进行,凯瑟林先生的“伦敦情节”不但从未消散,反而越发转烈。他始终相信,只有对英国首都进行恐怖袭击,才可以瓦解平民的斗志,最终使士气低落的英国人走到谈判桌边来。
戈林不为所动,他反问道:“柏林人会向恐怖袭击屈服吗?我可不相信。我看,伦敦人也不会求饶的”。
最后,戈林把袭击日期定为8月24日。这个日期,被欧洲史学者称为“鹰袭”第二阶段;它同样也是不列颠战役最为关键的阶段。德国空军依然是要完成第一阶段未有完成的目标——全面消灭皇家空军!
决定胜负的日子到了。
连载171
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
8月24日,也就是在这一天,戈林回到了卡琳庄园,坐等前线捷报。在返回前,戈林特意来到了多佛海峡的一个前线观察哨所,这个观察所面向英国,属于离英国本土最近的海峡地带。戈林通过高倍望远镜盯着海峡对岸的断崖看了好一会儿——英国雷达塔就在他的视线里,但戈林什么也没说,只是撅起屁股看了老大半天。后来,陪他视察的一个人回忆道:戈林似乎可以看穿那些白色的断崖,看到英国仇敌的心里去……
(戈林此时的表情,应该是咬牙切齿的)
8月24日早晨,第二阶段的攻势如期开始。第2,3航空大队的80个战斗机大队全部调集至一线机场,担起这付重担的年轻指挥官们并没有辜负戈林对他们的期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戈林人事的调动,对这场战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看似轻率的调动,放在其他国家的军队来看,也许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些年轻飞行员们即没上过专业军官学校、也缺少正规培训。换句话说,没有文凭,休想当官。
然而,德国空军的表现告诉他们,这是一个极为腐朽的观点。几乎从战役爆发一开始,英国防御部队就痛苦地认识到,敌人在空中实行的新战术是多么的厉害和巧妙。为了对付英国雷达监测人员,德国空军整天派出机群在法国沿海地区飞来飞去。他们飞行的位置,又正好处于雷达屏幕所能看到的范围之内。这样一来,“空军妇女后援队”的姑娘,就只能整天呆在调度室里,戴着耳机,麻木地拿着长棍在地图板块上耙来耙去。但是,她们又无法预测哪一支板块上的飞机会突然转向,发动真正的进攻。
24日上午9时,德国空军就靠这种办法,突然袭击了第11航空大队的基地。第一个遭到袭击的是在曼斯顿(英国西部小镇)。这个地区的机场上不一会儿就布满了弹坑,机场附近的建筑几乎全部被毁,电话和电报线路被切断。曼斯顿镇本身也受到了沉重打击,有大量的平民伤亡。所造成的破坏是如此之大,结果,幸存的居民只好永远地废弃了这座镇子,迁徙别处。
离伦敦不远的另外两个战斗机基地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击中这些目标对德国人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胜利。因为,这些都是战斗机指挥部的扇形雷达站—— 一旦英国飞行员起飞,这些扇形雷达站就能指挥他们该向何处迎敌。第12大队接到保卫基地的命令后,从英国西部派去了两个战斗机中队,但他们来的太迟,德国轰炸机早就溜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