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154
第二阶段的“组合拳”
7月31日,戈林得意洋洋的来到了总理府,他手上拿着一份自己统计出来的战果清单。他大步窜进希特勒办公室里吹嘘说,第一阶段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们正以1:2的比例,摧毁英国空军。帝国元帅还宣称,“英吉利海峡已被封锁,没有一艘英国船胆敢横渡多佛海峡。”
戈林又在那里吹牛了,因为根据战后双方核实的数据来看,至7月31日,德国空军已经损失了296架飞机,皇家空军则损失了148架。偷梁换柱的戈林,总是习惯把损失率倒过来瞎掰 (这是他惯用的手法)。
而且,多佛海域的控制权仍然牢牢地掌握在英国人手中——来自美国,甚至世界各地的船队,每天络绎不绝地穿过海峡,运来了大批岛上急缺的战略物资,其中还包括美国布法罗制造厂生产的战斗机。仅在这一个月,英国工人就生产了496架战斗机——是敦刻尔克撤退以前的四倍。
与之相对应的,是德国飞机的产量。如今,德国军备部把日产量定为10架。因为德国情报局声称,“英国每个月顶多生产150架战斗机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毫无疑问,英国工业的战争潜力已经爆发出来,并远远的超过了德国。虽然这个小岛什么都缺,但他们拥有海洋,只要舍得花钱,世界各地的物资都能买到。
当然了,丘吉尔先生也是一位舍得花钱的主儿——英国政府近千年来的黄金储备早已被他挥霍的所剩无几。为了图方便,他甚至把英国仅剩的黄金储备全部用船运到加拿大,这笔财富,后来被丘吉尔用来购买美国战舰等装备,很快又被挥霍一空。
从1940年8月开始,世界上最穷的世界帝国就此诞生了,堂堂日不落帝国的黄金储备为史无前例的:0克!
(而且,他们马上还会欠一屁股烂账——租借法案)
虽然穷是穷了点,但为了最后的胜利,咬咬牙,忍了吧。
此刻,一世精明的希特勒反而成了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他相信了戈林的数据,也相信了德国情报局的数据,还真的以为第一阶段已大获全胜。他大大的赞赏了戈林一番,对于戈林,希特勒百分之百地信任,从来不怀疑他的能力。
在戈林的强烈要求下,第二天(8月1日) 希特勒发出了全面袭击英国的17号元首命令,这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第二阶段战役。即:彻底毁灭英国皇家空军。同时,希特勒向陆军和海军发布号召:“海狮行动”在即,做好登陆的一切准备工作。
另外,希特勒还附加了一道特别的命令——“德国空军无论如何都不允许对英国平民实行“恐怖空袭”, 即使对皇家空军空袭德国的报复也不允许。他叮嘱戈林,这项命令尤其适用于伦敦,英国首都将在德国空军攻击范围之外”。
希特勒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没有解释,由于无法请到希特勒先生出来现身说法,大家只好凭空猜测。有人认为,希特勒要在征服英国之后,能骑着战马从丝毫无损的伦敦大街穿过;有人认为,是因为他担心摧毁伦敦古城会不利于德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而我则认为,希特勒对于与英国和谈还抱有幻想。证据是,在两天前,他还提到丘吉尔内阁倒台之后,该由谁出任新首相。
希特勒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倒也十分清晰。他至死都认定,战争是丘吉尔和那些犹太财团挑起的。这场战争之所以未能在1940年结束,正是因为丘吉尔从中作梗。换句话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酒鬼与一个疯狂的民族主义者的战争。因此,希特勒期望通过军事上的胜利迫使丘吉尔内阁倒台。
所以,他不会轰炸伦敦,白金汉宫一旦被炸毁,或者某个英国皇室成员被炸死,那才是真正断绝了与英国政府的谈判之路。
哼!丘吉尔算个啥,充其量是一个高级打工仔,我才是欧洲真正的主人。
连载155
伦敦还是?
8月2日,戈林回到了他在东普鲁士的豪华别墅——卡琳庄园。这是戈林为了纪念死去的前妻而建的一所宅第,戈林就像封建领主一样,照管着这处10万英亩的地产。在庄园四周,有一片巨大的森林,戈林把这里圈起来,当他私人的狩猎场。每年秋季,当落叶满地之时,人们总会看到一位身着古代条顿服装的伟岸胖子,手提一杆金光闪闪的猎丨枪丨,在这里猎鹿。
在一次访问罗马期间,戈林看见墨索里尼座在狭小的办公室里批示文件。他惊呼到:“啊!如此伟大的领袖,怎么会在这样狭小的地方办公呢?”
似乎在戈林眼中,伟大的领袖就要匹配巨大的办公室。对戈林而言,空军总参谋部的那间会议室太小了,完全体现不出自己的“伟大”。于是,他又在卡琳庄园建造了一间960平方米的会议室——比希特勒总理府那间还大上一倍。从此之后,戈林就开始在自个儿家里举行空军会议,倒也十分方便。
这天,戈林心情很好,可谓“红光满面”。他召集了一批空军高级将领至卡琳厅开会,会议的主题是空军第二阶段所要负责的任务。当时,前来参加会议的主要将领有第2航空大队总司令——阿尔伯特·凯塞林元帅,以及第3航空大队的雨果·斯比埃尔元帅。这两位空军元帅共有2422架各式战机,为进攻英国的主力军团。
可是,这两位元帅脾气都很倔强,谁也不服谁,属于一见面就要吵架的那种。
(这一次,也不例外)。
起初,是戈林的独白,他照着稿子,絮絮叨叨地交代第二阶段的进攻目标。他宣布,“这次战役主要是攻击英国炼油厂,飞机制造厂,英国空军指挥部,以及英国南部所有的机场……”换句话说,一切与空军沾边的设施,都要归于攻击之列。
由于希特勒事先宣布,如若第二阶段不能获得成功,就取消登陆行动。因此,一向不太管事的戈林突然有一丝紧张起来,开始婆婆妈妈地说了一大堆废话。他每说一句,斯比埃尔元帅就点头支持。而凯塞林元帅却窝了一肚子火。因为,他压根就不赞成所谓的“彻底消灭英国皇家空军。”
当时,德国空军被定性为“战术空军”,是用来掩护陆军进攻的。而且,第2、第3航空大队的轰炸机数量非常有限(共有949架),远程战斗机更为缺乏(268架ME109升级版——ME110)。因此,凯塞林元帅认定,想仅凭这点飞机去搞所谓的“战略轰炸”来迫使英国屈服,实在是一种天真的神话。
可是,凯塞林又无法对着戈林发火,他只好捏着平级的斯比埃尔元帅开炮。
在这里,我顺便简单的介绍一下凯塞林元帅。我想,对北非战役有些了解的朋友应该对他不陌生。他与隆美尔元帅在北非的军事配合可谓完美;在意大利的防御战也是登峰造极之作。可是,他偏偏就不如隆美尔元帅那般出名。很有可能,这与他长相有关——这位元帅长得很胖,脸上一团赘肉,还是龅牙,看起来很像一位杀猪的屠夫,而不是堂堂德国元帅。而且,他很爱笑,属于先天乐观派。甚至在北非战役后期,隆美尔元帅陷入绝望之际,凯塞林仍旧乐观异常,还不住给隆美尔打气,让他恢复信心。因此,阿尔伯特·凯塞林元帅也被送上一个雅号,叫做“微笑的阿尔伯特”。
不过这一次,“微笑的阿尔贝特”微笑不起来了。他眼见斯比埃尔元帅与戈林串通一气,就气不打一处来地狂怒道:“什么消灭英国空军,要我说,应该把所有的空军力量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即伦敦。等我们炸死几千个伦敦佬时,英国人肯定会跪着喊求饶!”
作为观众的我,听了这话才终于明白,为什么别的将领在纽伦堡被判10年、20年的时候,凯塞林却被单独开了回小灶。
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