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140
与悠哉游哉的希特勒,形式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政府。现在,这个小小的岛国已经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对普通英国民众来说,1940年的夏天,是让所有人都刻骨铭心的时刻。在整个炎热的夏季,一层战争的阴影笼罩在人们心头、笼罩在这个近1000年都未遭入侵的古老帝国。
每隔几天,丘吉尔就会发表一大堆热情洋溢的演讲。这个岛国的士气,似乎全靠丘吉尔一张利嘴才能苦苦支撑。也许,这位首相的内心,比任何人都更加悲痛。但是,作为一名政治家,这种悲恸只能压抑在心底。在公众场合,他不断宣扬这是“大英帝国最好的时刻,这个民族从未像今天这样团结一致……”
诶,伟大且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
如今,在英国东部海岸线上,每天都能瞧见英国士兵在海滨花园里挖沟掘壕、在码头上站岗放哨。离海岸稍远一些的内陆地带,大小城镇的妇女们都被临时动员起来,紧张地挖掘着所谓的“阻遏线”和反坦克壕。而男人们,则开始在城郊和市区主要街道,修建防御工事,构建铁丝网。市民们接受政府发放的武器弹药,在伦敦广场和屋顶平台,民众们开始进行军事训练。就连旅馆侍者也加入了救护队,开电梯的服务生一下班便跑去挖战壕……
现在,英国民众最担心的,就是德军闪电般的登陆战。面对希特勒频频伸过来的橄榄枝,他们则认为这是一种迷惑手段。因为,丘吉尔政府声嘶力竭的宣扬到:“德军的登陆行动已经迫在眉睫。”如今,哪怕是一艘德国舰艇向英吉利海峡的调动,都会让丘吉尔胆战心惊。用他自己的话说,“入侵的军队只要有15万精兵,就能使我们生灵涂炭,十室九空。”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英国陆军早已在敦刻尔克丢光了他们所有的重型武器。若不是美国援助,英国连10个步兵师都武装不起来,他们的装备匮乏到几乎难以忍受的地步。譬如,丘吉尔在巡视多佛港附近海滩的时候,就碰上了一位旅长的诘难。
当时,那位旅长向前来视察的丘吉尔抗议道:“我的旅守卫着3公里长的海岸线,但我只有3门反坦克炮,每门炮有6发炮弹。”他还用略带调侃的口气问丘吉尔:“是否可以让手下的士兵射击一发炮弹,以资练习,至少让士兵们瞧瞧这种炮的威力如何。”
丘吉尔冷冷回答道:“不行,我供不起演习的炮弹。”
为了弥补陆军的不足,英国战时内阁也曾采取了紧急措施。他们组建了一只150万人的“国民自卫队。”人数上看起来倒是挺拉风,不过,这些自卫队大部分连武器都没有,使用的是草耙和高尔夫球杆,有的枪支还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老古董,感情丘吉尔还指望这支军队去抵抗德国人的入侵。在南部沿海地区,民众还奉命摘下了街道上的所有路牌。据说,这样做可以让入侵者迷路……
无论如何,丘吉尔政府已经严阵以待,做好了一切的准备。他们把一切可以抗击登陆的条件都算了进去——大到一个师的调动,小到一挺机枪的使用价值。什么细枝末节都分配的井井有条,一丝不苟。
不过,丘吉尔还有一件放心不下的事情,特别是在德国登陆行动越发临近之际,他就越感到不安与恐惧。正如丘吉尔自己所言的那样:“这是一个令人憎恶的决定,在我一生参与的决定中,只有这个决定最违背天性,最使人感到痛苦”——弩炮”作战计划。
连载141
“出膛的弩炮”
丘吉尔:“达尔朗,你千万别让德国人拿到法国的舰队啊。”
达尔朗:“绝不会那样做,那是违背我们海军的传统和荣誉的。”
此言终成谶语,德国人确实没能拿到法国的舰队——1940年7月1日,丘吉尔的弩炮出膛,一只庞大的英国舰队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驶离港口,朝着地中海西端的奥兰港急驶而去。在那里,停泊着法国最为强大的主力舰队。
而这只英国舰队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夺取法国舰队,解除他们的武装,夺为己用。如若法国海军拒不遵命的话,就只能诉诸武力,将其彻底毁灭也在所不惜。
丘吉尔的决定也许很残忍,但从英国的国家利益出发,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对于轴心国不会擅用法国战舰这一承诺,邱吉尔不抱任何信心,他当然不会相信满嘴跑火车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对于达尔朗的承诺,也是如此。战争就是这样,昨天还是亲朋挚友,今日必将其作为敌人,甚至将其消灭。在国家利益面前,义气,不值一文。
7月3日上午6时20分,英国舰队在旗舰“胡德号”的率领下,抵达了奥兰港湾入口,他们在峡湾之间一字排开,对港口呈包围之势。起初,法国人还不知道灾难已经降临到自己头上,他们还以为英舰在地中海附近围捕德国潜艇。因此,并未在意。
可是,过了一会儿,法国人就感觉情况有些不对劲了。他们看见,不远处的英舰已经开始在港口处密密麻麻的投下了大批水雷。就在茫然的法国人不知所措之际,英国军官向法国战舰发布了一道广播,这则广播很简单“加入我们,与我们站在统一战线上,共同打击德国入侵者。”
对于英方的要求,法国舰队司令让·苏尔将军拒绝答复,他认为,既然法国已经宣布停战,并保持中立,法、德两国政府也共同承诺,不会使用法国舰队于军事用途。既便如此,英国人依旧苦苦相逼的做法,是尤为可耻的行为。因此,这位大骂英国政府背信弃义的将军拒绝任何答复。
无奈之下,英国军官只好乘上摩托艇,驶进港口,把最后通牒递到了法国人手上。
在这封最后通牒中,他们给法国人开出了4个条件,这4个条件都是毫无商量余地的。
1. 随我们出港,继续为取得战争的胜利而战。
2. 裁减船员,在我们的监督下开往英国港口。
3. 把军舰交给美国政府妥善保管,直到战争结束。
4.在6小时之内,自行凿成军舰。
最后,英国人还写到,如果你们未能遵照上述办法行事,那么,我只好根据英王陛下政府的命令,使用一切必要的力量,阻止你们的舰只落入德国或意大利之手。
在这封信中,所开列的应该不算条件,而是威胁。最为关键的是,此时的达尔朗上将正在旅途之中,让·苏尔将军无法联系到他。所幸的是,让·苏尔成功地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海军总部。怎料,海军总部的官员们全是一群老愤青,愤怒的老愤青们向官兵发出号召:“地中海所有法国海军部队进入备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