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133
贡比臬的第二次停战
法国新总理贝当上台伊始,就迫不及待的展开了他的“和平运动”。6月16日晚,贝当在新内阁第一次会议上宣布:“政府已经组成,它的首要任务是毫不犹豫地请求德国政府停止敌对行动。”
他强调说:“既然法德兵力对比悬殊,英国政府又不愿意付出牺牲,从这一前提出发,法国已无所作为,只有向它不幸的命运屈服。”
现在,认为大势已去的魏刚将军继续当他的陆军总司令;摇摆不定的达尔朗上将被海军总司令一职收买;一个叫做博杜安的德国通接任外交部部长。
等到内阁会议结束,博杜安立即就于17日1时紧急召见西班牙驻法大使,请求西班牙政府充当德、法双方的中间人。随后,神通广大的博杜安居然还找到了深居梵蒂冈的罗马教皇,请求罗马教皇出面调停,以便与意大利政府谈判,“探讨两国建立永久和平的基础。”
6月17日清晨,西班牙大使馆传来了贝当政府希望停战的消息。希特勒的一个女秘书后来写道:“希特勒听到这个消息时,乐得跳了起来,并用巴掌重重地拍打自己的臀部,我从未见过他如此开心放纵。” 凯特尔将军接着发表讲话,他还邀请大本营所有的工作人员喝酒——连扫地的大妈都喊上了。酒会上,凯特尔将军不忘逢迎拍马本色,他动情的提议道: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征服者健康干杯……
面对法国政府的苦苦哀求,希特勒并没有立即回复,他决定先会见墨索里尼,立即讨沦停战条件。与此同时,德军奉命对战败敌人继续施加压力。
到6月18日,希特勒召唤他的小伙伴,到慕尼黑来讨论与法国停战问题的时候,意大利的32个师已进行了一周的战斗,但他们仍在原地踏步。墨索里尼曾大吹大擂自己的军事力量,但从参战一开始就暴露了出来。
据说,在德国一家电影院,电影中间穿插了广告,屏幕上出现了“意大利军队胜利进军”字样的时候,整个电影院里的观众哄堂大笑——就连德国普通民众都知道意大利军队是什么德行。
因此,当这位泄了气的意大利独裁者和他的女婿齐亚诺在6月17日晚上,乘火车去同希特勒见面的时候,他的心情是郁闷的。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墨索里尼那贪得无厌的野心。他对希特勒说:“我们应该占领整个法国领土、并要求法国舰队投降。”同时,意大利还要割去一大片法国领土,就连拿破仑出生地科西嘉岛也不放过。
可是,墨索里尼底气不足。战争是希特勒赢得的,而不他。他的意见只能有参考的价值。意大利最大的贡献也许就是牵制了6个不满员的法国师,这说出去是可笑的。因此,有最后决定权的只有希特勒一人,这当然会使墨索里尼感到忧郁不安。希待勒认定,最重要的问题是不让法国舰队落到英国的手里。他还担心法国政府逃到北非或伦敦去继续战斗。由于这个理由,停战条件一定得温和,要能保持“一个法国政府”,并且使“法国舰队中立化”。
这一次,意大利独裁者明显地屈服了,他想要夺取法国舰队的美梦成了泡影。墨索里尼和齐亚诺两人还发现,希特勒居然宽宏大量寻求和平,他们大吃一惊。希特勒“对消灭大英帝国,作了许多保留。他认为,即使在今天,英国对保持世界均势仍是个重要因素。”
齐亚诺在日记中写道:从希特勒所说的一切看来,他显然要想早日结束战争。希特勒现在是一个赢得了一大笔钱的赌徒,他想从桌边站起来,不再冒险了。在获得如此大的胜利之后能够这样,这实在是令人惊异的。我个人对他没有好感,但在今天,我确实佩服他!
会议结束时,这两个独裁者还在明信片上签名,作为此次会晤的留念。在一张明信片上,墨索里尼以刚劲的笔触写道:“英雄造时势。”下边,是希特勒秀气的题词:“时势造英雄。”随后,希特勒就送墨索里尼前往车站——墨索里尼垂头丧气地离开了慕尼黑。
墨索里尼前脚刚走,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后脚就到。这位元帅听说法国要求投降的消息之后,就兴高采烈地从柏林赶了过来,他红光满面,笑脸如花。用脚指头都能想到,这位先生是为了法国舰队而来的。拥有100多艘各式舰艇的法国海军,对于只有几艘战舰的德国海军而言,其诱惑力之大,不言而喻。特别在挪威与英国海军的战役中,德国海军损失惨重,雷德尔拟用法国海军进行弥补。希特勒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这一建议,雷德尔与希特勒攀谈了仅仅几分钟,就拉起一张黑脸,灰溜溜的走了——因为希特勒说:“法国舰队没有参加战斗,所以德国海军没有这个权力。”
在把需要安慰的人全部安抚完之后,希特勒认为可以答复贝当了。6月19日清晨,德国通知法国:“准备一份谈判代表团员名单,就宣布停止敌对行动。”
贝当政府立即做出回应。但是,这毕竟不是什么美差事,没人愿意去签署这个停战条约,吼得很热闹的贝当内阁成员都在推卸责任。无奈之下,贝当找到了4个职位很低的官员去办这个苦差事,他们为首的是以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集团军司令——查理·亨茨格将军,其余成员还包括1名海军将领、1名空军将领和1名文职官员,分别代表法国三军以及法国政府。
签署停战条约的地点,德国人没有通知。因为,希特勒选择的地点太有创意。他要保守这个秘密,然后,把法国人带到这个神秘的地点来羞辱他们一番。
这个地点是——贡比臬森林。
连载134
贡比臬的第二次停战(Ⅱ)
签署停战协议的地点,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也就是本文最开始记述《凡尔赛合约》签署的地方,另一个就是贡比臬森林。这个地点属于法国人心目中的圣地,是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向法国提出投降的地点。
最终,希特勒选择了贡比臬森林,他决定在这儿报仇雪耻。这个地方本身,也会增加他报仇雪耻的快感。
6月19日,一队德国工兵便耀武扬威地开进了贡比臬森林。他们在一名军官的带领之下,开始大搞破坏活动。首先,他们敲碎了贡比臬森林博物馆的游览窗,把福煦元帅的旧卧车,从博物馆里拖了出来。然后,他们还像模像样的装上了1918年的旧卧车铁轨,德国工兵用风镐把墙壁推倒,把车子推到空地中间的轨道上。一名德国军官手拿着旧照片仔细核对之后,得意洋洋地向围观的世界新闻界和摄影记者宣称:这就是1918年11月上午5时,德国使节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时,车子停放的准确地点——一丝一厘都不差的地点。他们还扯掉了车厢上的法国三色旗,悬挂上德国国旗。
6月21日中午,希特勒驱车通过法国北部云遮雾罩的公路,前往贡比臬。《第三帝国兴亡》作者威廉·夏伊勒曾是这次事件的当事者,他后来写到:“这是我所能记得的法国的最美丽的一个夏日。6月的阳光,暖洋洋地照着壮丽的树木——榆树、橡树、丝柏和松树——把一片令人神爽的阴影,投在通往小小的圆形空地的林荫道上。下午3时15分工,希特勒乘着他的曼赛德斯牌汽车来了。同行的有戈林、勃劳希契、凯特尔、雷德尔、里宾特洛甫和赫斯,他们都身穿各种各样的制服。”
就连一项喜欢标新立异的帝国元帅戈林,也没敢乱穿衣服,他手里庄重地拿着陆军元帅节杖。在离空地大约200码的阿尔萨斯—洛林的雕像前走下汽车。雕像用德国军旗覆盖着,为的是不让希特勒看到那把大剑。那是一把1918年获得胜利的盟国大剑,插在一只死去的老鹰身上,这鹰代表着德意志帝国。希特勒向纪念碑看了一眼,继续大踏步地走去。
威廉•夏伊勒继续用双筒望远镜注视着希特勒的表情。他写道:“在他生平的许多重大的时刻,我都看到过那张面孔。他的脸严肃、庄重而充满了复仇的神情。从他的脸上,正如从他的轻快的步伐里一样,可以看出一副胜利的征服者、世界的挑战者的神气。还有……一种傲然的内心快乐,这是因为他目睹命运起了地覆天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希特勒的私人保镖回忆说,当时,希特勒口中念念有词,听来像是“我们必将把能引起人们回忆起1918年那个耻辱的日子,一切东西全部毁灭。”
当他们一行走到这块小小的林间空地以后,希特勒的注意力给离地约3英尺高的一大块花岗石吸引住了。他慢步走上前去,读着石头上刻着的大字碑文[法文]:
“1918 年11 月11 日,德意志帝国在此屈膝投降——被它企图奴役的自由人民所击败。”希特勒读着,戈林也读着。大家站在6月的阳光中和一片沉静中读着。希特勒的脸上燃烧的是蔑视、愤怒、报复和胜利。他离开了纪念碑,极力使他的姿态能表示出他的蔑视。他回头看了一下,表情轻蔑而愤怒——人们几乎可以感觉到这种愤怒,因为他不能在如此众目睽睽之下,用他的普鲁士高统靴一脚踏去这些可恶的、挑衅的字句。
突然,他好像感到自己的脸部表情,还没有完全表达出他的感情似的,他迅速地用两手搭在臀部,两肩耸起,两脚分得很开。这种姿势就像是粗鲁地对着碑文撒尿一般——这是一种不可一世的挑衅姿态。这种姿态是对现在这个地方的极端蔑视,以及对这个地方使德意志帝国受辱以来,22年中所代表的一切极端蔑视。
表演完毕的希特勒彻底满足了。那辆破旧的餐车里,早已摆好了一张长台,两边各放了五六张椅子,供双方代表团就座。希特勒大跨步走进谈判的车厢,他一屁股坐在1918年福煦元帅坐过的那把椅子上——就像理应如此一般。
5分钟后,查理·亨茨格将军带领法国代表团进来了。他们的脸上还挂着听到谈判将在何处举行时出现的惊愕的表情。他们事先并不知道,德国人会把他们带到法国人引为骄做的“圣地”来受这样一种屈辱。他们的这种震惊表情,让希特勒大受满足——这正是他所期望的。
看到法国代表入场之后,希特勒和他的同僚们起立,一句话也未说,双方相对鞠躬后,使各自坐下。他们就像蜡人一样,面无表情,互相对视。首先,凯特尔宣读停战协定的前言。凯特尔说:德国无意用和平的条件,去毁谤一个如此英勇的敌人。“德国目的是要阻止敌对行动的重新发生,是要使德国继续与英国人进行战争,并且为新的和平创造条件,使强加在日耳曼帝国头上的不公正待遇,得到纠正。”——从当时情形看,凯特尔似乎是在对英国而不是对法国讲话。他继续宣布:“德国不会将法国海军舰只拿来供战争中使用,也不使用法国的海军装备......”
当凯特尔读完这12分钟的序言后,希特勒站起身来,和随行人员退场。凯特尔则继续向法国代表口授停战条件。
希特勒刚一走出车厢,便回过头来对众人说道:“福煦车厢将被运往柏林当作纪念战争胜利的展品,在贡比臬的法国纪念碑要用丨炸丨药炸毁”一一只留下孤零零的福煦元帅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