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之前西方国家是和苏联进行过接触的,希望组成三大国联盟,一起对抗德国的崛起。假如谈判成功,这简直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翻版,只不过是把沙俄换成了苏维埃 。假如这一切变成现实,那么德国可真是“四面楚歌”了。

然而嗅觉灵敏的希特勒最终赢得了斯大林的支持,很简单,他给了苏联更多的利益,为了与斯大林签订条约,他默认了苏联入侵波罗的海地区的行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都被苏联所蚕食。消灭波兰苏联也从中分了一杯羹,甚至入侵芬兰这样弱小的国家。希特勒也严令,不允许德方将领流露出对芬兰丝毫同情“要支持斯大林的行动”希特勒这样说道 。

斯大林也看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便变本加厉,漫天要价。

忍,为了不使德国有后顾之忧,希特勒只得委曲求全。因为有些帐,是需要秋后来算的。

连载15

1913年1月4日,柏林市中心的一所豪华住宅内,一位脸色苍白,身形消瘦的老者躺在床上有气无力的喃喃着,长期病痛的折磨使他瘦弱的身体更显单薄。

突然,老者的身体仿佛震动了一下,塌陷的眼眶里闪现出一丝光芒,他耷着脑袋使尽最后的力气对身边的人说道:“必有一战时,切莫削弱我的右翼。”

这位弥漫之际的老者正是“施里芬计划”的创造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

我并不知道施里芬临死之际小毛奇在场与否,抱歉,我查遍书籍也没有找到相关记载。

如若在场,这可谓一个绝妙的讽刺,我只想评价一点就是——小毛奇明显没有理解到施里芬计划的精髓所在,而且这个计划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兰西之战有着深远的影响,故详细阐述一番。

施里芬计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德国是两线作战,其匮乏的资源也不能够支持其长期的战争。所以,德国必须速战速决。

在此之前,任德国陆军统帅部总参谋长的施里芬伯爵,在仔细研究了双方力量对比之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

既: 以德国总动员速度和铁路网的发达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强大的兵力击败法国,在东边只留仅仅9个师的兵力监视俄国。因为,俄国的铁路网及其落后,而且国土辽阔,集结部队需要至少一个月之久,而德国只需要24小时。所以,对法作战也必须需要在一个月内结束。

施里芬计划以七十九个最精锐的师为右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经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境内,后面跟上强大的第二后备军团,同时,由八个师组成较小的左翼,这些部队将固守法德边界。所以,取胜的关键就在于那强大的七十九个师能否以最快的时间顺利的横扫法国沿海地区, 直插进法国腹地。

因为,法国集结兵力速度虽然比俄国快,但是依旧需一周的时间, 在短时间内,德国是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

所以,“施里芬计划“的基本战略思想, 以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时间差”。

连载16

从1891年-1906年,施里芬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的演习,沙盘演练与讨论,并对该计划进行了4次大修改和无数次的小修改。在1905年12月,施里芬完成了最后一次修改,并于1906年1月1日退役之际,亲手交给了继任者,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至此,完整的“施利芬计划”终于成形。

但天意弄人,在施里芬去世后仅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此时,小毛奇已修改了施里芬计划,因为他担心左翼八个师的力量过于薄弱,不能抵挡法军。又害怕东线的防守兵力太单薄,抵挡不了俄军。

因此,他通过削弱右翼兵力而增强左翼。这个修改可以说是致命的,施里芬临终前的担心终于成为事实。

小毛奇志大才疏的修改使得德军的攻势在离巴黎仅15英里的地方就丧失了进攻力,德国士兵虽然已经达到了马恩河北岸,但全部都疲倦不堪。士兵们都累倒在地,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很快,法军预备队一次强有力的逆袭,就把这些德国兵击退了。

我认为,假如小毛奇不削弱右翼,这些部队完全可以被充足的预备队换下去休息。就算法军预备队发动反击,所面对的也不过是德军生力军。

所以,我说小毛奇根本没有理解到施里芬计划的精髓所在,加强左翼的行动完全是多此一举。就算左翼8个师不足以抵抗法军又能怎样? 德国已经拿下巴黎了,法军左翼全线崩盘了,战争已经胜利了。

可惜啊,小毛奇不是中国人,不懂得围魏救赵的道理。

以上就是“施里芬计划”,以及其蹩脚的实施者小毛奇。 扯的很远,但很有必要。

我们再跳回1939年,希特勒战胜波兰不久,波兰战役的胜利以及此时苏联态度使德国免除了后顾之忧,德国终于有一次不必要两线作战的机会了。

志满意得的希特勒指示陆军统帅部尽快制定一个征服法国的军事备忘录。

很快,报告就打上来了。依旧是以施里芬计划为蓝本。

该计划由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他那忠心耿耿的参谋长哈尔德上将制定的。同时,该计划也是陆军统帅部有史以来最最蹩脚的计划,拿到该计划的希特勒差点没晕过去。

连载17

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神作让元首先生如此伤心呢,现在,我们权且把它称之为施里芬——勃劳希契计划。

该行动计划在法国北部地区,也就是德军的右翼集结强大的兵力组成的B集团军群,从正面击破在比利时境内所要遭遇到的英法盟军。然后,用较弱的A集团军群予以掩护其南面的侧面,以保障B集团军群的进攻不至于受到敌军的阻扰。

该计划的作战目标是尽可能击毁法军最大单位,占领比利时的海岸线,以求将来对英、法两国的海战和空战建立新的港口与机场。

我们来分析一下该计划。首先,它与施里芬计划一样,都是依靠强有力的右翼兵团绕过马奇诺防线 突入荷兰、比利时直抵海岸。然后,一路扫荡,经过比利时平原侵入法国境内。

但是该计划有一点不同于施里芬计划,大大的不同。那就是,施里芬计划是德军主力在通过比利时平原后要直插入法国腹地,然后以巴黎为轴心,象一扇巨大的旋转门一样围绕巴黎外围旋转运动,摧毁法国各集团军,最后拿下巴黎。更直观的说就是——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是一战定胜负。要么,一举拿下巴黎, 要么就全线崩盘。

所以,为什么在施里芬计划失败后小毛奇灰心的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

但是这个施里芬——勃劳希契计划太老土了,这种老调重弹,盟军早就有了准备。事实上在德军陷入波兰苦战的时候,法国最高统帅部已经做出了一份军事备忘录,并对以下三点达成了共识:

1.德军不可能正面强攻坚固的法德边境上的马奇诺防线。

2.阿登山地森林是兵家一向认为限制大兵团运动的地区,尤其对于装甲部队。

3.德军的进攻方案不可能超出施里芬计划的范围,很可能还是沿着上次大战的老路把进攻重点放在右翼。

所以法国陆军把最精锐的部队摆在法国北部海岸,做出一副愿者上钩的架势,等着德军的大驾光临。

连载18

此时我们应该清晰的看出,德军的优势是在于运用机械化部队的理念比同盟国更高明,我并不认为军队数量几乎相等的双方在质量上有什么差别。

退一万步讲,就算德国士兵突然雄起或者小宇宙爆发能正面强攻击溃盟军的防御,而到达的战略目的仅仅是占领一块土地,夺得几个港口,这样的胜利对整个战略战局是于事无补的。

而且,这个计划和德国建国以来陆军统帅部所奉行的战略思想是相违背的。即:一役定胜负。

这样,该计划不仅丧失了行动的突然性,而且会和在法国北部地域的盟军精锐部队顶牛,甚至可能出现一战的模式,双方上百万军队陷入阵地战。

这恰恰是资源薄弱的德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当然,也是同盟国最愿意看到的结果。拖啊,拖啊,德国经济一旦崩溃,不用军事上的胜利,纳粹政府自然会垮台。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战事资源储备并不多,公海已经被英国皇家海军封锁,也就是说德国的海外资源线路已经被切断了,为了避免损失,在战争爆发前,德国人就把商船开往全世界各地的中立国家港口停泊。

根据国际法,英国人是无权去中立国家缴获这些船只的。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小说在线阅读_第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万国咸宁天下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第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