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世
1966年,张恨水的女儿明明结婚了,张恨水异常高兴。女儿离开家的时候,他压抑很久的感情终于爆发了,踉跄着奔向大门外,儿子张伍赶紧跑上前搀扶着他,他倚着儿子的身子,执着女儿的手,老泪纵横,痛哭失声地说:“明明,爸爸怕是见不到你了……”没想到一语成谶,这是张恨水留给明明的最后一句话,父女俩竟成永诀。
1967年的春节,张恨水像往年一样让家人留下一些菜,好招待客人。他独自坐在屋里看书,有时会放下书望望门外,虽然没有动静,但是家人明白,他特意留下“年菜”的举动,就是惦记那些“生死未卜”的老朋友,希望仍能和这些数10年的知交,把酒言欢,共度新春。张恨水逝世后的第四天,张友鸾受几位尚能“自由行动”的老友之托,来看望他,并准备约定日期,来张家小酌。当得知张恨水去世的消息后,张友鸾不禁潸然泪下,顿足说道:“早来几天就好了!早来几天就好了……”
年后不久,张恨水微恙,身体更加虚弱,不仅说话越发困难,还不断地喘息。家人要带他去看病,他说不用,说完继续埋首于《四部备要》。
正月初六的早晨,张恨水从包油条的传单上,偶然看到了朋友老舍投湖自尽的消息。
下午,张伍和父亲说好明天去看病,晚11时半,他看见父亲的屋里还亮着灯,不放心,就披衣过去,看见张恨水仍在拥被读《四部备要》,便对他说:“爸,明儿早上您还要去看病,还是早点睡吧。”张恨水把书缓缓地放在枕边,说了声:“好。”便睡下了。
第二天,农历正月初七的早晨,差十分七时,张恨水起床,在家人为他穿鞋时,突然仰身向床上倒去……原因还是脑溢血,就这样,张恨水永远地走了。
2002年,张恨水曾住过的砖塔胡同面临拆迁,他的家人申请将其故居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但最终未获批准。
赞誉
茅盾说:“在近三十年来,运用‘章回体’而能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
老舍称张恨水“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
张友鸾评价张恨水办《南京人报》的举动:“真正用自己劳动得来的血汗钱来办报的,在我的记忆中,除了他还没有第二个。”
刘半农在授课中,对学生说张恨水是“当今的小说大家”,说他的成就“超过了李伯元、吴趼人、曾孟朴那些人”。
徐文滢在《民国以来的章回小说》中说:“承继着《红楼梦》的人情恋爱小说,在小说上我们看见《绘芳园》、《青楼梦》等等名字,则我们应该高兴地说,我们的民国红楼梦《金粉世家》成熟的程度其实远在其它的前辈之上。”
夏志清读完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后,在给杨的信函中说:“先兄(夏济安)认为他(张恨水)有大才。现在你为他写长评,肯定其成就、其天才、其境界之高,从此把新旧小说之界限打开,研究20世纪小说者,再不可忽视张恨水了,——恰如尊著讨论的最后一个大小说家是他,给人的印象是他终结了一个时代。凭天才,张真有可能有资格同狄更斯相比。我一向强调晚清以来的讽刺传统,想不到张也是其中一个代表人物。”
孔庆东说:“《金粉世家》在描写中国式大家族方面,上追《红楼梦》,下与《家》、《春》、《秋》毫不逊色。”
孔庆东谈到在他参与主编的《通俗文学十五讲》里,“一个作家占一讲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张恨水,一个是金庸”。他还说:希望人人都能受张恨水影响,人人能成为张恨水,只有这样,中国国民的素质才会有真正的提高。这才是张恨水及其作品所蕴含的价值所在。
孔庆东具体谈到张恨水的价值时说:张恨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接表现在两点:一是作为人的张恨水,张是一个合乎中国传统文化标准的文人,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人所重的忠、孝、义气、诚信等优秀的传统,他尊爱老人、敬重朋友、照顾弟妹,具有中国传统的人格魅力。这一点和西方作家不一样,西方作家不要求作家本人有人格魅力,不要求人文一致,中国人则非常看重这个,而张恨水则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作品中对传统文化的表现事实上也是其本人生活态度的一种延续。
第二个是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张恨水的作品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诸多形态,他的小说大大丰富了章回体小说的创作手法,将章回体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其小说中诗、词、楹联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另外,像他的作品中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儒、佛、道的思想,这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张恨水的家乡安徽潜山现以一山一水闻名于世:山为天柱山,水则是张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