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和议至此终于大功告成,由于这次和议是在澶州达成,而澶州境内有一大湖,故又名“澶源”,因此,此次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可谓宋辽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十分深远。
澶渊之盟的签订,标志着宋辽之间长达26年的战争,终于宣告结束,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开启了之后长达118年的和平时代,宋辽携手步入了和谐稳定的发展时期。
从宋辽关系的发展历程来看,澶渊之盟的达成,事实上是宋辽双方国力相当的产物,是两个老对手实力平衡的结果。
打打杀杀二十六年,谁也干不掉谁,怎么办?
和平是唯一的出路。
所以说,澶渊之盟是宋辽两国实力发展的历史必然。
而且,在我看来,澶渊之盟对于宋朝是利大于弊的。
其一,每年30万的岁币,并非太大负担。正如后来的大宋宰相王旦所言,较之于战争花费,“不及百分之一”。何况,这30万岁币,大多还可以通过宋辽边境的榷场贸易赚回来,即“取之于虏,而复用之于虏”。
其二,和平局面的确立,为宋朝的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随着,宋辽战争的结束,两国边境逐渐安定下来,宋朝随后开始逐步裁减军队,精简编制,大量的青壮劳力重新返回家乡务农,为以农业立国的宋朝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为后来文明富庶、经济繁华的大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澶渊之盟也并非没有遗憾。
其一,澶渊之盟前的形势,对于大宋极为有利。当时,整个战场的主动权已经掌握在宋军手中,如果宋真宗能够采纳寇准的建议,以和谈为名麻痹契丹人,宋军全力合围,则孤军深入的契丹主力凶多吉少,不死也得脱层皮。可以说,仅仅在一念之间,宋朝失去了一举收复燕云,彻底解除北方威胁的机会。可惜!
其二,澶渊之盟后的形势,对于大宋也极为有利。长期的和平环境,给了大宋发展自己的最好机会,如果在这期间,君臣励精图治、与时俱进、韬光养晦、埋头发展,积极着手内部改革,大力加强军队建设,解决好已经初露端倪的冗官、冗兵、冗费等问题,则宋朝国力和军力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为将来彻底解决外敌入侵积蓄足够的力量。然而,澶渊之盟后的宋朝,上至皇帝下至庶民,更多地满足于和平现状,忘记了战争的威胁,陷入了自我陶醉、自我沉醉、自我麻丨醉丨的怪圈,没有真正沉下心来集中精力、增强国力、提升战力,错过了大好的发展机会。可惜!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足堪为今日之教训!
—
【第八章奸臣乱国】
澶渊之盟达成,宋辽议和成功,宋真宗御驾回京。
天下太平,朝中无事,回京之后不久,宋真宗不禁又想起了那条肚子里的蛔虫—王钦若。
这个善解人意的王爱卿,实在是讨人喜欢啊。
于是,宋真宗一纸诏令将王钦若从天雄军召回京城。
王钦若回到京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皇帝请辞:辞去参知政事的职务。
为什么呢?
因为政事堂里面,还坐着一个又臭又硬的寇老西呢。
王钦若心里很清楚,寇老西和自己怼上了,在他手下干活,不被他累死,也会被他玩死,岂能束手待毙?
干脆,眼不见心不烦,辞职!
【寇准的阳谋】
宋真宗知道王爱卿与寇准一向不和,对王钦若此举表示了理解,同意了辞呈。
当然,对于小可爱王钦若,宋真宗一向宠爱有加,为此,皇帝特地为王钦若创设了一个专门的职衔:资政殿学士,由其担任。
那么,问题来了。
由于资政殿学士这个职务是新设的,以往没有,所以上朝的时候,资政殿学士究竟站在哪个位置,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大家都不太清楚。
当然,这种小事,难不倒机智的寇老西同志。
大宋宰相寇准微微一笑,专门规定:资政殿学士排位在翰林学士之下。
嘿嘿,王肉瘤,俺就是要给你难堪,俺就是喜欢你看不惯我,却又不得不和我一起建设大宋王朝封建主义的样子。
王钦若当然很恼火,可是又无话可说,毕竟资政殿学士是个新设的职务,本来就无先例可寻。
宰相大人如此处理,似乎也没有什么毛病。
王钦若虽然心里恨得牙痒痒,表面上却也只能装作若无其事,每天站在翰林学士的屁股后面,王钦若心里想的就只有一件事:该死的寇老西!
王钦若在等待机会,他相信,机会应该很快就会到来,他太清楚了,宋真宗不会不管他。
因为,四年前,宋真宗就曾经亲自出面,为他解了围。
【惊天大案】
事情是这样的。
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王钦若刚刚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并且被宋真宗钦点,主持当年的科举考试。
然而,就是在这场举世瞩目的科举考试中,主考官王钦若却深度卷入了一场科考舞弊案。
作弊的考生名叫任懿,这一年他来京参加科举考试,寄居在一家寺庙里,每日看书安心复习,静静地等待大考的到来。
寺庙本就不大,任懿又喜欢没事串串门,与和尚们聊一聊佛法,谈一谈人生,这样,一来二去,任懿就和寺庙里的和尚们混了个脸熟。
有一天,任懿去僧人仁雅(为毛我觉得这个像韩国女星的名字呢?)的禅房里串门,两人越聊越投机,仁雅有心帮任懿,便问道:“赶考的事,准备得怎么样了?”
任懿叹了一口气,摇摇头说道:“估计够呛啊。”
仁雅见状,环顾左右无人,便偷偷地凑到任懿耳朵边,小声说道:“寺院里有一个老和尚,名叫惠秦,他认识朝中很多权贵人物。你如果愿意的话,我可以代为帮你走走门道。”
任懿一听大喜,立刻取来笔墨,当场写下保证书,约定,事成之后支付银两:350两,其中100两用来答谢牵线的和尚—仁雅和惠秦,250两则用来贿赂主考官王钦若。
简而言之,100两—仁雅、惠秦,250两—王钦若。
不得不说,250这个数字,放在此处,果然是很应景啊。
协议就此达成。
仁雅便将此事告诉了惠秦老和尚。
惠秦接下了这单生意。
在那个年代,贵妇人平时没事都喜欢到寺院烧香拜佛,祈求平安,作为寺庙高僧,惠秦要联络朝中权贵,并不存在太大的技术障碍。
果然,没过多久,惠秦就通过王钦若的门客宁文德,与王钦若的夫人李氏牵上了线。
堂堂副宰相的夫人李氏对这250两白银,居然也垂涎三尺,见钱眼开的李氏想都没想,立刻答应了此事。
此时,王钦若已经按照朝廷科考的规定,进入考场,封闭起来,布置各项准备工作。
老爷不在家,怎么把这笔250的大生意,告诉他呢?
李氏琢磨来琢磨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好点子。
她叫来仆人祁睿,将考生任懿的名字写在祁睿的胳膊上,并将250两贿银的事告知祁睿,令其铭记在心,利用给王钦若送饭的机会,进入考场,悄悄告知了王钦若。
得知消息的王钦若很高兴:夫人真是一个做生意的好手啊,这单250,我接了!
于是,王钦若让祁睿告知李氏,这个250买卖,要做。
至此,一场科考舞弊的犯罪链条形成了,信息传达的基本路线如下:任懿—仁雅—惠秦—宁文德—李氏—祁睿—王钦若。
经过了前后五次倒手,任懿终于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主考官王钦若。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结果也毫无悬念,任懿高中了。
接下来,就到了兑现的时刻。
但是,此时,事情突然出现了一点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