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平的曙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当契丹人在战场上占不到便宜的时候,和平的曙光就来临了。
此时,宋辽双方议和的渠道也一直在艰难地往前推进。
几经波折之后,十一月二十七日,大宋全权谈判代表曹利用同志,终于抵达了萧太后、辽圣宗的行营。
在这里,曹利用惊喜地发现,原来传说中的绯闻都是真的:萧太后果然与相好韩德让同乘一辆车,公然出双入对,并不避讳。
契丹的民族习性,中原汉人的确难以理解。
曹利用这次算是大开眼界了。
萧太后见到宋朝议和使者到来,非常高兴,立刻招呼曹利用一起吃饭。
这场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国宴,实在是别开生面。
当天的宴席非常简单,萧太后、韩德让坐在大车上,上面架起一块木板充当餐桌,上面摆放几个盘子,放置食物。
萧太后坐在车上吃,曹利用等人则在车下吃。
大家边吃边谈,商量和议之事。
这哪是什么国宴,就是一次野炊嘛。
不拘礼节的契丹人,此时,看起来,倒也甚是可爱。
边吃边谈的过程中,曹利用和萧太后各自的意见还存在很大的分歧,双方议和的条件差距仍然较大。
吃完饭后,萧太后立刻派遣左飞龙使韩杞持国书,与曹利用同行,返回澶州,面见宋真宗,再议和谈之事。
宋真宗对两国和谈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特地派澶州知州何承矩、翰林学士赵安仁出城迎接韩杞一行。
十二月一日,宋真宗正式接见辽国使者韩杞,接过韩杞递过来的国书,果不其然,契丹提出以归还关南之地作为两国议和的前提条件。
宋真宗一看,还真是越怕什么,越来什么啊,遂立刻召集辅政大臣,商议此事。
辅臣们的意见比较一致,均认为,关南之地是我朝固有领土,不可以讨论。最多只能同意每年给辽朝一定数量的金帛。至于具体怎么办,还请皇帝圣裁。
宋真宗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朕谨守祖宗基业,不敢有所闪失。契丹关于归还关南之地的要求,简直就是强词夺理,无稽之谈,如果他们一定要以领土作为议和的条件,朕当亲率大军与之决战!朕实在是怜惜河北一带老百姓,深受战争之害,倘若契丹有和议的意向,我朝每年资助其一定的金帛这是可以的,于朝廷国体,也无伤大雅。回复契丹的国书中不必具体说明此事,只需令曹利用与韩杞口述此事即可。”
一句话:领土免谈,金帛可议。
宋辽议和的基调就此确定。
【寇准的神秘计划】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之前频频影响宋真宗决策的宰相寇准大人,如此重大的场合,却似乎没有见到他的身影。
寇准,去哪了?
有史料记载,当曹利用携韩杞来觐见宋真宗商议和谈之事时,寇准是明确表示反对的。
在寇准的心中,宋朝是中华正统,与蛮夷契丹议和,本身就不是一个太光彩的事情,他甚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具体细节,如今已不可考,但是,史书记载了寇准提出计划后,对宋真宗说出的结束语:如此,则可保百年无事;不然,数十年后,戎且生心矣。
寇准的话,说的很直白:只有照臣的意思去办,才可以确保大宋百年无事;否则,即使和议成功,数十年后,北方蛮夷依然会成为我朝的心腹大患。
然而,急于和谈的宋真宗,不想在这个节骨眼上再生事端,敷衍道:“数十年后,自然有可以抵御外侮的人。我不忍心生灵涂炭,百姓困顿,姑且与契丹议和即可。”
从真宗回答的内容,结合寇准一向刚直大胆的个性,我想,我们可以作一个大胆的推测。
那就是,寇准一定是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重大战略:以和谈麻痹契丹,迅疾调动北方各路兵马,截断辽军后路,扼守各处要道,宋军主力向澶州进发,力争于澶州一举围歼辽军主力,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北方外族威胁,光复燕云故地,重振汉唐雄风!
我相信,寇准完全有可能提出这个出乎意料的建议。
因为,从澶渊之盟前,寇准的种种表现来看,他始终对大局有清晰的认知,胸有成竹,胜券在握。
政事堂内,故意压着前方紧急边报,再一股脑报给真宗,以此激励甚至逼迫真宗亲征,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大宋此役有必胜的条件。
朝堂之上,反复规劝真宗北上,御驾亲征,直面契丹,而不是南逃,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大宋完全没有必要示弱。
澶州城头,与杨亿饮酒猜拳,唱歌作乐,貌似戏谑自如,貌似玩世不恭,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大宋已经可与契丹决战。
寇准早已看穿了一切。
澶渊之盟前的宋辽形势,寇准洞若观火,所以,他敢于力排众议,固请真宗亲征,敢于临战不乱,从容对饮纵歌。
真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啊!
可惜,宋真宗没有这个眼光和胆略,寇准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可惜,朝中众臣也没有这个眼光和胆略,寇准的建议不但没有得到共鸣,反而生出事端。
有人在皇帝面前诋毁寇准,称其“挟主以邀功,借寇以自重”。
这顶帽子实在是太大了,消受不起啊!
寇准闻言,终于不再敢坚持己见,宋真宗议和的策略就此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