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烽烟再起】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九月,天气入秋。
每一年的秋天,正是秋高马肥,契丹蠢蠢欲动的时节,这一年的秋天,形势尤其严峻。
辽朝萧太后偕辽圣宗,率20余万契丹铁骑,自燕京南下,大举入寇。
契丹人打出的旗号,显得颇为正义:公然宣称要收复关南失地。
所谓关南失地,就是当年周世宗北伐契丹时,所收复的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三关以南的土地。
此地本属中原,自石敬瑭拱手让出燕云十六州后,为契丹攫取,后又被周世宗夺回。
因此,从主权来源的角度看,关南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政权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与契丹,真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然而,强盗是不需要什么逻辑的。
拿着刀枪棍棒的契丹人,挎着战马扛着刀,厚着脸皮,明目张胆地准备入室抢劫了。
九月十二日,辽军兵锋直抵固安(今河北省固安县),并在此举行了契丹人最为隆重的祭礼—青牛白马祭祀天地。
种种迹象表明,契丹此次南下,非同小可。
九月十五日,辽军前锋抵达唐兴口(今雄安新区南面赵北口),与宋军开战,两国正式交锋,宋军不敌,溃退。
辽军随后奔袭大宋北部重镇威虏军,在这里,契丹人遭遇了宋军的顽强阻击,辽军攻城不利,一员偏将当场阵亡。
随后,辽军兵分两路,分别攻击大宋顺安军(今河北省高阳县东)和北平寨(今河北省顺平县东北),在这两个地方,辽军也没有讨到便宜,被宋军大将石普、田敏击退。
吃了几次苦头之后,契丹人学精了,他们索性绕开这些硬骨头,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优势,直接在北方诸多宋军重镇中,来回穿梭,绕道南下,置后方的宋军于不顾,向大宋腹地进发。
九月十九日,萧太后率辽军进逼望都(今河北省),河北一带大为惊恐。
此时,宋军北方前线总司令王超率十余万宋军屯驻于定州唐河沿岸,按照宋真宗的指示,布置了一个超级大阵。
萧太后指挥辽军铁骑,对宋军大阵进行轮番冲击,王超严令宋军死守,在宋军的严密防守之下,辽军一时也难以找到突破口。
萧太后看出了宋军的意图—以大阵固守,消耗辽军锐气,再伺机反攻。
诡计多端的萧太后,果断地放弃了攻击的想法,再次故技重施,率辽军东撤50里,于望都之东的阳城淀驻扎。
战局至此,出现了诡异的一幕。
宋辽两方均是十余万人的大兵团,如今,这两个巨无霸似的大兵团,却在相距50里的地方停了下来,你瞪着我,我瞪着你,谁也不动,就这么干瞪眼,就这么干耗着。
宋军主帅王超,在忠实地执行皇帝的命令,拒绝野战,固守大阵。
辽军一姐萧太后,却在静静地观察,很显然,宋军这种笨拙的战术,缺乏灵活性。
萧太后微微一笑,她又想起了咸平二年与赵恒的初次交锋,那个内心稍显懦弱的南朝皇帝,几年不见,似乎还是没有什么长进,到底还是个毛头小伙啊。
面对这样一个内心不够自信的对手,萧太后决定充分利用赵恒的弱点,火中取栗,兵行险招!
—
【前进or后退?】
不久之后,辽军突然放弃与宋军定州大阵的纠缠,居然完全不顾后方的宋军,全力往南挺近。
一时,帝国的北方狼烟四起,战报频传。
前方的告急文书纷至沓来,寇准看了之后,不动声色,全部扣下不报。
等到这些告急文书积累了厚厚一沓,寇准才不慌不忙地交给首相毕士安,转呈宋真宗。
宋真宗一看,嚯…好家伙,这也太多了吧,契丹人都已经登堂入室、遍地开花了呀!不禁吓了一大跳,立刻召寇准等一干宰执大臣觐见,共同商量御敌之策。
面对皇帝急切的询问,寇准仍然不慌不忙,好半天,才慢吞吞地说出一句话:“不知道陛下是想尽快了结此事呢,还是想慢慢来!”
尼玛,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慢慢来?!
宋真宗白了寇准一眼,没好气地说:“情况如此紧急,怎能拖延!”
等的就是你这句话!
寇准马上坐直了身子,朗声说道:“陛下想要了结此事,只要五天时间就行!”
宋真宗一听,不禁眼睛一亮,嗯…五天就行?realy?
寇准偷偷地瞄了皇帝一眼,故意顿了一顿,说道:“只要陛下御驾亲征!”
切…原来是要我亲征啊!
宋真宗一听又要亲征,顿时觉得头大,只好敷衍道:“呃…亲征,也是可以的。只不过,朕还要回宫好好准备准备啊。”
寇准不依不饶,催促道:“陛下,军情紧急,刻不容缓啊!”
“是啊,陛下,此事不容有缓,应该即刻动身。”首相毕士安也在一旁帮腔。
“嗯…”宋真宗面有难色,眼看众臣态度坚决,也不好当面拒绝,于是,只好说道:“好吧,那就亲征,你们先定个方案吧。越快越好。”
说罢,宋真宗回宫休憩,留下毕士安、寇准等宰执大臣商议方案。
就在大臣们殚精竭虑、仔细筹划皇帝亲征的具体方案时,朝中又出幺蛾子了。
这只幺蛾子不是别人,正是投机专业户—王钦若。
今天朝堂上宋真宗的言谈举止,王钦若都看在眼里,很显然,皇帝不太愿意亲征。
虽然表面上答应了,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皇帝还是有很大顾虑的。
作为的贴心小棉袄,这种表忠心的机会,王钦若自然不会放过。
退朝之后,王钦若给宋真宗上了一道密奏,建议不要亲征,干脆南逃。
此时,朝中另一位重臣—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也向宋真宗建议,放弃御驾亲征,南逃以避锋芒。
作为逃跑派,王钦若和陈尧叟的建议相同,略有不同的是,两人南逃的目的地不太一样。
王钦若建议皇帝逃到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陈尧叟建议皇帝逃到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
为嘛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王钦若是江南人,而陈尧叟则是西蜀人。
毕竟是老家,地形熟悉,逃跑起来,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嘛。
国家大事,如此儿戏,实在无语。
更令人无语的是,性格懦弱的宋真宗,居然就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