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继忠之“死”】
辽军此次来者不善,萧达凛、耶律奴瓜手下足足有数万精锐铁骑,卯足了劲,准备一雪前耻。
正所谓,哀兵必胜。
辽军此次士气高昂,作战勇猛,宋军苦战一整天,渐渐不支,眼见局势不利,宋军主帅王超便有了避敌锋锐、暂时撤军的念头。
就在宋军边打边撤的过程中,出了一点状况。
宋军北方前线副司令王继忠由于刚被提拔,急于想干出点业绩,搞出点大新闻,报答宋真宗的知遇之恩,因此其率领所部作战极为勇猛,这样一来,在撤退的过程中,王继忠部就落在了后面,渐渐脱离了宋军主力。
宋军主帅王超没有注意到这个变化,也没有及时派出部队接应。
倒霉的王继忠部就此成为了一支孤军。
这支落单的宋军,很快便引起了辽军的注意,各部辽军开始向王继忠部聚拢,准备合力吃掉这一支宋军。
闻到了腥味的辽军,施展起群狼战术,将王继忠部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彻底切断了其与外部的一切联系。
王继忠率军且战且走,试图在运动战中全力杀出一条血路,无奈辽军实在太多,始终无法有效突破。
在数倍于己的优势辽军合围之下,结果毫无悬念:王继忠部全军覆没。
后方的宋军很快得到了消息,一致认定王继忠将军战死,主帅王超捶胸顿足,悲痛不已,立刻遣使向宋真宗汇报战况。
王继忠是宋真宗的“潜邸旧臣”,也是真宗的心腹亲信,真宗继位之后,短短六年的时间,王继忠便从一名普通的中级军官,被迅速提拔为观察使、殿前都虞侯、北方前线副总司令,大宋北部战区的二把手,一跃而成为宋军高级将领。
得知心腹爱将战死沙场的消息,宋真宗非常震惊,悲痛之余,为王继忠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并下诏追赠王继忠为大同节度使,加侍中衔,给予了最高级别的“使相”待遇,同时封赏王继忠的四个儿子为官,以示抚慰。
“望都之战”结束,辽军复仇成功。
【赵恒的新阵图】
宋军望都失利,深深地刺激了真宗,他下令执政大臣及枢密院官员共同讨论宋辽边境部署问题,经过一番拖沓冗长的讨论之后,赵恒同志拿出了自认为高明的方案:
第一,宋军大阵仍然部署于定州。大阵骑兵居中,步兵环绕,若敌军冲阵,大阵不许乱动,只许就地与敌作战,目的在于:使敌人的骑兵无法施展威力(我实在没看出来,站在那不动,让敌人打,怎么就能使骑兵无法施展威力。感觉应该是反过来说才对。因为宋军的骑兵在最里面,这样自己的骑兵才是真的无法施展威力啊。好吧,反正,我一脸懵逼…)
第二,大阵之外,分别部署三支机动部队:第一支6000骑兵,由魏能、白守素、张锐三员大将统领,驻扎威虏军(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以西);第二支5000骑兵,由六郎杨延朗、张延禧、李怀巴山三员大将统领,驻扎保州(今河北省保定市);第三支5000骑兵,由田敏、张凝、石延福三员大将统领,驻扎北平寨(今河北省顺平县以北)。这三支骑兵部队,按照宋真宗的意思,其主要作用就是专门对付辽军的先锋。
第三,再部署四支部队:孙全照部8000人驻扎宁边军(今河北省蠡县),李重贵部5000人驻扎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石普部10000人驻扎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县以北),石保吉部10000人驻扎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这四支部队的主要任务,是盯住东路,防止辽军从定州大阵以东突入。
至此,宋军整个北方前线共部署了大约15万兵力,静静地等待着迎接新一轮的大考。
总的来看,宋真宗搞的这套阵图,可谓用心良苦。
看上去好像不错,可惜,然并卵。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战机更是稍纵即逝,任何人妄图以一成不变的阵图去应对千变万化的战争,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白费心机,甚至可能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
【第六章咸平之治】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自继位以来,赵恒同志对皇帝这份工作还是很用心的,无论是对待军事,还是对待内政,都是亲力亲为,尽心尽力想做好。
至少,敬业,这一点,还是值得点个赞的。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赵恒同学这几年到底都忙了些啥。
第一件大事:为国家划定行政区划。
宋朝刚刚立国之时,仍然沿用唐朝以来的旧制,在地方设立节度使,管辖地方事务。
这些节度使的辖区,就相当于唐朝时期的“道”,节度使就是“道”这一级的最高长官。
后来的事情,我们就很清楚了,随着唐朝中央政府式微,地方节度使逐步掌握军政大权,形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造成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