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廷召的部队在行军途中,于瀛洲西南迎头遇上了辽军主力,一场遭遇战立刻爆发。
范廷召命全军结成方阵抵御,辽军大将萧柳挺枪跃马,率军直冲大阵,十分勇猛,宋军被萧柳冲阵冲得阵脚有些散乱,辽军先锋耶律隆庆见势趁机挥军增援,范廷召部难以抵挡,渐渐不支,阵势开始涣散,幸好此时已近傍晚,两军厮杀一番后,各自回营。
范廷召赢得了喘息之机。
辽军此役主力倾巢而出,范廷召自知难以力敌,于是,又派人联络正在行军的康保裔部,要求其加速赶路,约定第二天清晨,合兵一处,共同御敌。
当晚,范廷召再次出营查探,发现对面的辽军营盘密密麻麻,旌旗如云,心下不免生出了怯战之心,认为以宋军两支偏师对抗辽军之主力,恐怕凶多吉少,遂萌生退意。
范廷召显然被辽军的阵势吓着了,连夜率军拔营回撤。
要命的是,慌里慌张的老范,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居然忘了通知康保裔。
不明就里的康保裔急急火火率军抵达预定地点后,立刻扎营休息,准备第二天一早迎敌。
就在范廷召慌慌张张后撤的这个夜晚,萧太后已经调兵遣将,指挥辽军主力漫山遍野围拢过来,将孤军深入的康保裔部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第二天一早,被蒙在鼓里的康保裔,突然惊觉四周全是敌人,全军陷入重围,而友军范廷召部此时却已无影无踪。
属下见势不妙,力劝康保裔放弃大部队,乔装打扮带部分随从突围出去,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康保裔面色凝重,坚决地拒绝了这个建议。
康将军慷慨陈词:“如今临此大难,我绝不会弃士卒于不顾,苟且偷生!此地,就是我为国捐躯的地方!”
说罢,披挂上阵,翻身跃马,检阅全军,决意死战!
宋军将士被主帅的勇气所感染,个个怒目圆睁,慷慨赴死,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拼死搏杀。
这场恶战,整整打了两天两夜,双方往来冲杀,战况非常惨烈,以致于地上的土都被战马践踏得深陷一尺多。
英勇的一万宋军将士,用光了所有的箭支,耗尽了所有的力气,战斗到了最后的一兵一卒。
最终,寡不敌众,全军覆没。
主帅康保裔手刃数十辽兵,力竭被俘。(康保裔此后一直生活在辽国,再未归宋,宋朝得到的情报误以为康保裔阵亡,故最终康保裔被列入宋史英烈传。)
兵荒马乱之际,消息不通,宋军探马得到的情报,却是康保裔战死疆场,遂立刻向正在大名府的宋真宗报告。
得知康保裔部全部阵亡的消息,举朝震悼。
宋真宗为之辍朝两日,以示哀荣,追赠康保裔为侍中,封其子为官。
康保裔战死的消息,终于激怒了宋真宗。
当时,康保裔苦战了两天两夜,却迟迟等不来援兵,近在咫尺的定州大阵主帅傅潜未发一兵一卒,视若无睹,最终酿成宋军惨败。
手握八万精兵,却懦弱至此,实在是令人忍无可忍!
宋真宗下令,王继英立刻前往定州通知傅潜来大名府觐见,另派大将高琼赴定州继任。
傅潜一到大名府,立刻被逮捕下狱,宋真宗命钱若水等人对其审讯。
几位朝臣工作认真负责,本着除恶务尽的精神,连夜加班进行审讯,并最终得出了一致的判决结果:死刑!
可见,傅潜老乌龟的所作所为已经犯了众怒。
宋真宗看了审讯报告后,念在傅潜系太宗旧臣的份上,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动用皇帝一票否决权,赦免了傅潜的死罪,改为免官、流放,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关系户傅潜,到底还是捡回了一条狗命。
—
【莫州大捷】
其实,从史书中记载的傅潜种种表现来看,我很是怀疑,这货想做杜重威第二。
想当初,杜重威身为后晋出帝石重贵的姑父,也是手握重兵,却消极避战,最终在契丹人允诺让其当皇帝的忽悠下,卖国求荣,投靠外敌,导致后晋出帝兵败被俘,国破家亡。
如今傅潜也是手握八万精兵,却一样选择隔岸观火,真可谓,居心叵测,其心可诛!
傅潜,实在是该死!
宋真宗撤掉了傅潜,改命高琼接管定州大阵,同时又从西部调来了部分援军,宋军此时在北部战区已经拥有了三支主力兵团:大名府的亲征大军,定州的八万精锐以及刚从西部调来的援军。
一时,宋军兵势甚壮。
众将都憋着一股劲,准备伺机寻找辽军主力作战。
然而,萧太后似乎长着一双千里眼,她很清楚宋军的情况。
没多久,辽军突然开始了战略撤退,向辽境方向撤军。
曾经有意无意给队友挖坑的老将军范廷召,第一时间得知了辽军撤退的消息,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将功补过的好机会,于是,立马率军奋起直追,终于在莫州(今河北任丘县)以东,追上了慌不择路的契丹强盗。
范廷召指挥部队,大开杀戒,一路追杀百余里,杀得契丹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阵斩辽军两万余人,夺回被掳掠的老少人口数万和大批物资装备。
此战,辽军惨遭十万点暴击!
史称,莫州大捷。
捷报传来,宋真宗大喜,立即作了两首《喜捷诗》以兹纪念,并下诏褒奖范廷召,至于其当初坑队友的过错,也就没再追究了。
咸平初年,宋辽的初次交锋就这样结束了。
这次交战,可以视为辽军对宋朝新君赵恒的一次摸底考试,很显然,萧太后想给大宋新科皇帝来一个下马威。
纵观整个战役的过程,赵恒虽然鼓起勇气御驾亲征,但是自始至终,车驾一直驻跸于大名府,逗留长达一个月,再未北进一步。
明眼人一望便知,大宋新君赵恒同志,内心到底还是缺乏一股决胜疆场的勇气和魄力,缺乏一腔勇往直前的毅力和恒心。
当初,宋太宗给这个宝贝儿子改名为恒,其用意,恐怕也多半是因为这个儿子缺乏恒心吧。
经此一役,赵恒这个性格上的小秘密,似乎已经被老谋深算的萧太后敏锐察觉。
此时的宋辽边境上,北归的萧太后正迎风伫立,她面向南方,微微一笑,自信而从容地说了一句:小子,我还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