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三章力挽狂澜】
宋太宗任命吕端为相后,非常欣赏这位老臣,常常感叹,用之太晚,甚至给予了吕端一项超级待遇:今后中书事务必须经过吕端斟酌同意后,方可上奏。
对于嗜权如命的宋太宗来说,能够如此放权给宰相,足以说明他对吕端信任之深、依仗之重。
有这样一位老成持重、谋略深远的干臣、重臣、老臣执掌朝政,宋太宗终于可以放心了。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太宗的箭伤愈发严重,身体已经渐渐难以支撑。
二月,一生勤政的宋太宗,实在难以在正殿办公了,只好改为在偏殿处理政事,不久,更是破天荒地宣布“不视朝”,回宫养病去了。
伤势越来越重,身体越来越差,但是太宗还想做最后的努力,他赦免了京城一带的囚犯,希望以宽赦感动上苍,延缓生命终点来临的脚步。
他是多么希望,再多看一眼脚下这片富饶的土地,再多呼吸一下初春芬芳的花香,这个初生的帝国,到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自己曾经无数次渴望的太平盛世,似乎已经隐隐约约浮现在眼前。
是的,他应该感到欣慰,这其中,毕竟浸透了他的心血,耗费了他毕生的精力,让他再多看一眼吧。
告别的时刻,终于到来。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二十九日,宋太宗赵炅崩。
【智斗王继恩】
宋太宗驾崩前夕,吕端进宫探视,却突然发现皇太子赵恒并不在宫中。
皇帝即将殡天的关键时刻,太子不在身边,这意味着什么?
阴谋,巨大的阴谋!
于是,吕端不动声色,悄悄在笏板上写上“大渐”两字,命随行亲信立刻出宫通知太子赵恒。
所谓“大渐”,就是形容皇帝病入膏肓的专用词,吕端的意思很明显,通知赵恒:你爹快不行了,赶紧来!
就在吕端派人出宫通知赵恒之际,宫内的宋太宗已经进入了弥留状态,躺在床上无法说话,没有多久,便崩了。
大内总管王继恩等的就是这一刻,他立刻抹了一把眼泪,转过头来对吕端说了这么一番话:“皇后要在中书召见宰相,商议立谁即位。”
吕端心里冷笑一声,心想,先皇册立皇太子赵恒是干嘛的?怎么现在又冒出来一个商议立谁的问题?想忽悠我,嘿嘿,你还嫩了点。
决战的时刻终于来了,亮剑吧!
吕端冷冷地看着眼前这个手舞足蹈的死太监,十分平静地说道:“皇上早就料到了这一天,已经写好了诏书,麻烦宣政使去拿来,一看便知。”
王继恩没想到,太宗居然早就留了遗诏。
仓促之间,根本来不及细想,对于他来说,此刻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尽快拿到遗诏,只要把遗诏控制在手,废立之事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于是,王继恩急切地问道:“诏书在哪?”
吕端不紧不慢地回答:“在御书楼。”
话音未落,只听“嗖”的一声,王继恩已经蹿出去三米多远。
这个死太监生怕吕端先拿到诏书,于是,立刻拔腿就往御书楼跑。
王公公,吃相不要太难看哟…
可惜,吕端是个大胖子,速度方面,实在是比不过这猴精猴精的王继恩,自然就落在了后头。
王继恩飞快地蹿进御书楼,到处翻找,回头看到吕端慢慢腾腾地踱到了门外,急忙问道:“诏书放在哪个位置?”
吕端呶呶嘴,指向了西南方向,王继恩眼疾手快,又一步蹿到了御书楼的西南角翻找起来。
这时,突然门口传来“吧嗒”…
一声清脆的落锁声。
王继恩回头一看,一把大锁已经锁住了御书楼的大门。
门外站着露出诡异笑容的吕端大人,平静地注视着自己,仿佛猎人在欣赏捕获的猎物。
尼玛,上当了!
王继恩脑子“嗡”的一下,立刻意识到中了这个死胖子的奸计。
“哈哈哈…”
吕端大笑三声,挪动着肥硕的身躯,转身离去,身后传来王继恩绝望地呐喊:
快放我出去,放我出去,出去,去,去,去…
【力保太子】
吕端立刻入宫,面见李皇后。
李皇后见只有宰相一人前来,却不见同党王继恩,不免有些心慌,于是,以商量地口吻询问吕端:“皇上已驾崩。自古以来立嗣君当立长,现在应该怎么办呢?”
吕端眉毛一挑,声如洪钟,一句话就给怼了回去:“先帝册立太子,正为今天,岂容另有异议!”
失去了大太监王继恩的支持,李皇后势单力薄,面对宰相大人义正言辞的回答,只好默然不语。
此时,赵恒得到吕端的通知,已经进宫。
于是,吕端立刻安排人员通知文武百官上朝,即刻举行仪式,面见新君。
群臣集合完毕,吕端押班,率众臣立于殿下,赵恒端坐在宝座上,准备正式举行新皇登基大礼。
此时,既定的程序,应当是宰相吕端率文武百官下拜,高呼万岁,迎接新皇。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吕端却迟迟不下拜。
因为,他看到御座前垂有一道珠帘。
就在朝臣们不知所措之时,吕端不慌不忙地迈上了台阶,掀开了珠帘,仔细端详。
更令大家目瞪口呆的是,吕端同志甚至当众掀开了赵恒后背的衣服,认真查看其身上的胎记。
在确认了御座上坐的是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真太子赵恒后,吕端从容下殿,率领群臣,跪拜于地,高呼万岁。
这就是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吕端!
他凭着沉着稳重、深谋远略,在最危急的关头,挫败阴谋,力挽狂澜,圆满地完成了宋太宗的托孤重任。
福宁殿上,“万岁”之声,响彻云霄,宣告着新皇赵恒正式登基,大宋帝国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