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第十七章痛定思痛】

杨业之死,标志着雍熙北伐的全面失败,也为这次宋军虎头蛇尾的远征留下了一个悲壮的注脚。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回首整个雍熙北伐的进程,毫无疑问,东路军的崩盘既是北伐失败的开始,也注定了北伐失败的定局。

令我们最为疑惑不解的是,一向谨慎稳重、御军有方,并且多次参与重大战役均有上佳表现的西路军主帅曹彬,为何这次却低级失误频频,令人大跌眼镜?

一个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名将,为何突然从顶峰跌落谷底?

到底是为什么?

我认为,关键就是三个字:指挥权。

从始至终,指挥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另一个人手里:宋太宗。

赵炅得位不正,猜忌心本来就重,再加之高梁河一战中将士谋立赵德昭事件,更是令其对大将不甚放心,这才搞出了一个“将从中御”的把戏,说到底,就是要时刻掌握军队,控制军权。

这次当然也不例外,雍熙北伐的所有战略计划,赵炅只是和枢密院商量,根本不让宰相过问,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时任大宋宰相李昉,居然全程都无法参与,真是咄咄怪事。

但是,仔细一想,其实一点也不怪。

因为,对于军权,赵炅是将其视为命根子的,自然决不能放手。

于是,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就有了曹彬部“持重缓行”的命令,不论是1天之内拿下涿州城,还是20天的时间呆在涿州不动弹,毫无疑问,都是赵炅的指示。

曹彬所做的,仅仅只是按照领导指示办而已。

作为久经战阵的宿将,曹彬并非不清楚困守孤城的后果,但是,听领导话的曹彬除了执行命令,别无选择。

于是,20多天后,必然的结果出现了:涿州城内粮道断绝。

无可奈何之下,曹彬只好率东路军“后撤就粮”,赵炅认为曹彬此举失策,却忘了是谁将东路军置于险境的。

东路军回撤之后不久,突然又推翻了原来定下的“持重缓行”的计划,带足50天军粮冒险北进。

史书记载称,这是由于东路军将士求胜心切,曹彬不能制,以至于“不遵成算”。

尽管官方的史书千方百计将东路军失败的结果归咎于主帅曹彬,尽量为宋太宗讳饰,可是,这一句“不遵成算”还是暴露了真相。

能让一直听领导话的曹彬“不遵成算”,除了宋太宗自己,还能有谁?!

可见,整个雍熙北伐的过程中,曹彬只是一个提线木偶,赵炅才是那个提线的人。

【背锅侠曹彬】

东路军失败后,曹彬没有任何的解释,也没有任何的推脱,而是默默接受了朝廷的处罚,主动替宋太宗背了黑锅。

能替老大背锅,老大自然不能亏待他。

于是,战后,曹彬仅仅被贬为右骁卫上将军,更重要的是,不久就得到了豁免,反而一举擢升为枢密使。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应该记得,当年,曹彬因为弥德超诬告“月头银”事件,被罢去了枢密使一职,后来,宋太宗即使知道曹彬是被冤枉的,也没有恢复其枢密使的职务,而是安排自己的心腹担任。

这次雍熙北伐,如此重大的失败,曹彬作为东路军主帅,理应承担败军之责,结果,先是象征性的一贬,很快,触底反弹,直接涨停—荣升枢密使要职,一举恢复了原来的待遇。

毫无疑问,这是宋太宗给的补偿,充分说明了,曹彬同志这个锅背的很准很到位。

所以,答案至此已经非常清楚了,宋太宗才是真正导致雍熙北伐惨败的罪魁祸首。

曹彬不过是个背锅的。

仅此而已。

【为什么?】

回头再看雍熙北伐,我想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蓝瘦,香菇…

为什么北伐初期进展如此顺利,却最终在一夜之间一败涂地?为什么看似如此轰轰烈烈的三路进军,却最终被辽军各个击破?为什么貌似强大的近30万宋军,却最终连幽州城的城墙边都没摸到?

究竟是为什么?!

一千多年来,有无数的学者、专家、军事爱好者对雍熙北伐进行了各个不同角度的分析,试图寻找失败的原因。

有的认为是天的事,宋军出兵遇到了极端天气,不是异常炎热,就是连日大雨,始终在与天气搏斗;

有的认为是地的事,辽军占据燕云十六州的地利,宋军只能硬拼;

有的认为是人的事,宋军没有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曹彬、潘美皆非将才;

甚至还有的认为是马的事,宋军以步兵为主,辽军以骑兵为主,平原地带步兵对骑兵处于绝对劣势。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皮毛问题,最关键的是,战略出了大问题。

【赵炅不知兵】

有人也许会说,不对啊,宋太宗制定的作战方略,近三十万大军,三路出兵,两大战场,互相配合,貌似很牛x的样子啊,怎么会有问题呢?

是的,赵炅同志的确搞了个轰轰烈烈的三路出兵,动静整的震天响,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因为,他把战略重点搞错了。

宋朝很有趣儿——大宋三百年长篇历史小说连载》小说在线阅读_第17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月润江南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宋朝很有趣儿——大宋三百年长篇历史小说连载第17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