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心的亲妈】
作为契丹族传统文化的坚决拥护者,述律皇后一向不认同耶律倍,原因很简单,耶律倍受汉化太深,张口闭口,子曰子曰,饮食习惯、兴趣爱好也积极向中原靠拢,这令守旧的述律皇后无法容忍。
述律皇后平素最为溺爱三子李胡,但是,此时李胡只有十五岁,尚未成年,无法继承皇位,于是,述律皇后只好退而求其次,准备立次子耶律德光为帝。
为了展示大公无私的胸怀,述律皇后又煞有其事地搞了一场“民主选举”。
她命长子耶律倍和次子耶律德光分别骑马立在营帐前,然后召集文武百官,当场宣布:“那,这两个儿子呢,我都很喜欢,自己也很难做决定。不如这样吧,你们觉得应该立谁呢,就上前去,拽住谁马匹的缰绳,支持谁的人多,那就立谁喽。”
诸位大臣早就知道述律皇后那点心思了,更何况,述律皇后那只血淋淋的断腕还时不时地在眼前晃着呢,谁敢触她的霉头啊。
于是,选择的结果自然是一边倒,众人一窝蜂地跑过去拽耶律德光的马,欢呼雀跃:“愿意侍奉元帅太子。”
反观耶律倍那边,稀稀拉拉两三个人,景象颇为凄凉。
述律皇后面露喜色,一本正经地说道:“喏,大家都看见了啊,这可是众大臣的意思,我怎么能违背众意呢。那就这么定了吧。”
于是,尘埃落定,耶律德光继位,是为辽太宗。
耶律倍则被称作“让国皇帝”(这个名字,还真是气人哪),先是被软禁在皇都,尔后又徙居东丹国。
继位后的耶律德光对兄长疑心不减,派人日夜监视,美其名曰:“置仪卫。”
实在无法容忍的耶律倍,最终选择了政治避难,从辽东半岛渡海到达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投奔当时的后唐。
临行前,他在海滩上立下一块木板,留下一首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大家也别笑,这首诗对于契丹人来说,已经算是水平相当的高了,好歹也是每句五字、浅显易懂嘛。
契丹从此进入辽太宗时代。
后唐天显十一年(公元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兵造反,这个无耻之徒为了个人的富贵,卖国求荣,以燕云十六州作为筹码,向辽太宗耶律德光求援。
觊觎中原已久的耶律德光,自然不会放过这块送到嘴边的肥肉。于是,他亲率大军南下帮助大自己十一岁的“乖儿子”石敬瑭。在契丹铁骑的疯狂冲击下,当年十一月,后唐首都洛阳城破,后唐废帝李从珂自焚殉国。
临死前,李从珂盛情邀请还在后唐避难的耶律倍(已经赐汉名“李赞华”)同行,一起自焚升天,耶律倍当然不傻,坚决不从。
李从珂盛怒之下,遣将杀了耶律倍,然后举家自焚而死。
可怜的“让国皇帝”耶律倍,最终还是被李从珂拉去作了垫背的。(这也是后来为什么耶律德光觉得对不起兄长的原因,毕竟,自己夺了他的位,还间接要了他的命。)
卖国贼石敬瑭在契丹老爹的支援下,终于爬上了“儿皇帝”的宝座,从此燕云十六州纳入了契丹的版图,中原失去了最重要的一道屏障,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略的最重要屏障。
捡了个大便宜的耶律德光志得意满,随后率军北返。
公元942年,石敬瑭一命呜呼,其侄石重贵继位后实行“称孙不称臣”的策略,公然对抗契丹,最终惹怒了耶律德光。
经过三次南征,后晋会同九年(公元946年)十二月,耶律德光终于亲率大军攻破后晋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晋出帝石重贵奉表出降,后晋亡。
已成冢中枯骨的石敬瑭恐怕做梦也没有想到,最终灭自己国的,正是自己的契丹老爹。
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公元947年正月,耶律德光穿上中原皇帝的龙袍,采用汉族称帝的仪式,正式于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自立为帝,妄想成为天下共主,并改国号为“辽”,改年号为“大同”。
这个年号已经显示了耶律德光的野心—企图达至天下大同。
然而,公道自在人心。
契丹人“打草谷”的残暴行径,彻底惹了众怒,最终,这帮草原来的土匪,被中原老百姓赶回了老家,耶律德光狼狈北窜,于大同元年(公元947年)4月,病死在河北滦县杀胡林(这个地名起的好!)。
当时,正值初夏季节,天气日渐炎热,为了避免尸体腐烂,契丹人只好把耶律德光的肚子切开,剜去内脏(民间俗称“下水”),填满盐巴。
中原百姓笑称其为“帝羓”。
所谓羓,是指牛羊肉做的肉干。
以此类推,帝羓,就是皇帝做的人肉干。
不得不说,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帝羓”这个称呼,还真是贴切呢。
这位曾经数次侵略中原,残害百姓,自以为天下无敌的契丹头子,估计做梦也想不到,最终会客死异乡,被做成了肉干。
可见,老天有眼。
耶律德光呜呼哀哉了,契丹远征军顿时群龙无首,关于皇位继承人的严峻问题再次摆在了契丹人的面前。
此时,一个重要的人物正在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