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过了没多久,赵炅趁着与宰相商量国事的间隙,又有意无意地谈起了廷美的身世,只见他“从容”地对李昉等人说道:“廷美的母亲,其实是我的奶妈—陈国夫人耿氏。她后来嫁给了另外一个姓赵的,生了一个儿子,叫赵廷俊。我因为廷美的缘故,提拔赵廷俊做了军器库副使,还让廷俊陪伴廷美左右,然而廷俊却将宫中的秘事泄露给廷美。当年廷美谋划金明池作乱,此事我若命令有关部门严加追查,那么廷美肯定罪不容诛。但是,朕网开一面,只是令其迁居西京,闭门思过。可是,廷美这个家伙,却并不悔过,反而心怀怨愤,屡屡出言不逊,所以,我才命其迁居房州,继续反省。至于廷俊,我也没有深究,只是加以贬黜而已。可以说,对于廷美,朕无负矣!”

好一个“朕无负矣”!

赵炅这段话,唠唠叨叨一大堆,不过是为了证明廷美不是自己的亲弟弟,而自己对待他已经仁至义尽,所以,最后于廷美,“朕无负矣”。

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赵廷美,生于后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比三哥宋太宗小八岁,比二哥赵匡胤小二十岁,只比二哥之子德昭大四岁。

二哥即位时,他14岁,太宗即位时,他30岁。

《宋史杜太后传》、王禹偁的《建隆遗事》、徐铉的《烬余录》,均明确记载廷美为杜太后所生。

至于名字,廷美本名匡美,后来继位,避讳而改为光美,太宗继位,又改为廷美,可见,赵廷美与所谓的赵廷俊,本来就没有什么关系,根本谈不上是廷字辈的亲兄弟。

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正月,廷美死讯传来,宋太宗下诏追封廷美为涪陵王,并专门下发了一篇文告《涪陵县公廷美追封涪陵王制》,此文被收录于《宋大诏令集》第35卷。

文中,宋太宗亲口承认:“涪陵县公廷美,朕之同气也”,“永惟骨肉之亲,绝而不殊”。

赵炅同志,你这脸,被打得啪啪的啊!

听说今天大家都在晒18岁的照片。

哈哈。

我也来一张。

献丑了。

怎么样,四不四有点傻…

朋友们,你们也晒一晒吧:)

【卸磨杀驴】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五月,廷美被贬至房州,宰相卢多逊被贬至崖州,党附廷美的朝廷势力也被一扫而空,宋太宗的最后一块心病终于除去了,传位于儿子的障碍,不复存在。

于是,当年的七月,宋太宗正式下诏,封长子德崇为卫王,检校太傅,次子德明为广平郡王,检校太保,两个儿子并为同平章事。

按照以往的定制,宗室子弟任同平章事,仅仅是享受宰相级别的待遇,并非实职。

但是,这次,不同了。

太宗在诏书中特地指出,要卫王德崇和广平郡王德明轮流去中书省“视事”。

所谓“视事”,就是直接处理事务,可见,宋太宗是要两个儿子直接参与中书的事务,行使宰相的职权。

仔细一推敲,我们就能明白,宋太宗此举可谓一箭双雕:一方面,让儿子通过直接参与中书事务,锻炼执政能力,为今后接班做准备,另一方面,两个儿子直接行使宰相职权,就等于在中书增加了两位权相,实际上分了赵普的权。

由此可见,太宗内心对于赵普仍然是不放心,担心宰相专权,影响皇权。

呃…这是卸磨杀驴的节奏啊。

果然,当年十月,宋太宗又搞了个大动作:将儿子的排行字辈全部予以更改,由“德”字辈改为“元”字辈,同时五子全部封王。

长子德崇改名元佐,进封楚王;次子德明改名元佑,进封陈王;三子德昌改名元休,封韩王;;四子德严改名元隽,封冀王;五子德和改名元杰,封益王。

五子并为同平章事。

这次改名,太宗特地将自己的儿子与、廷美之子从排行字辈上予以区别,很明显,是为了突出自己儿子的地位,为将来的接班做准备。

同时,将五子全部封王,更是体现了这一意图,与时德昭、德芳均未封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狠的是,太宗将五子全部授予了同平章事的实职,这就相当于中书又增加了五个权相。

这下好了,宰相大人赵普同志,只要一回头,五个皇子必定齐齐露出小白牙,做微笑状,想想都瘆人啊。

这是明摆着,要赵普走人嘛。

还是古话说得好,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廷美的大事一办完,赵普的利用价值就结束了,宰相的日子自然也就到头了。

于是,宋太宗找了个机会,特地对群臣说道:“赵普是我大宋开国元勋,与朕多年故交,对朕帮助很大,朕倚靠他的地方还很多。如今他也渐渐老了,年迈体衰,头白齿落,朕还把这么多繁重的国事拿来麻烦他,实在是于礼有亏啊,朕心中愧疚难安。最近,我琢磨了很久,还是决定要选个好地方,早日让他去享享清福,颐养天年才好啊。”

很快有人将太宗这番冠冕堂皇的话,告诉了赵普。

赵普何等聪明,一听,便立刻明白了太宗的企图,他不禁伤感地叹息道:“我这番作为,竟是为他人白忙活了。”

毕竟识时务者为俊杰,既然皇帝心意已决,再赖着不走也是自讨没趣,权衡再三,赵普无可奈何地主动递上辞呈。

宋太宗等的就是这个结果,于是,顺水推舟,大加抚慰,批准了赵普的辞呈,罢为武胜军节度使。

临行前,宋太宗又特地在长春殿摆下宴席,亲自为赵普饯行。

席间,君臣把盏言欢,太宗还即兴作诗一首,赐给赵普,肯定他的功绩。

赵普捧着诗稿,感动得老泪纵横:“陛下赐给臣诗章,臣当刻石留念,来日和臣的朽骨同葬在九泉之下,生死不忘陛下恩德。”

太宗听了赵普的话,也深为感动,第二天,还意犹未尽,对宰相宋琪等人说:“赵普功不可没,现在让他卸下重任,安心养老,因而作诗表达我的意思。赵普感激泣下,我也伤心感动得掉泪了。”

宋琪立刻顺势一拍,说道:“昨天,赵普到中书省来,捧着陛下的御诗,涕泪交加,他对臣说:‘赵普今生余年,不可能再登阶报答圣上了,希望来世能效犬马之劳。’臣昨天听了赵普的话,今天又听到陛下的口谕,君臣有始有终,可以说是两全其美,永为佳话啊!”

至此,各怀心思的一对君臣,一番感人肺腑的表演,圆满结束。

亲爱的朋友们:

有欢聚的快乐,也有分别的不舍,不管如何,这都是值得我们回味的一年。

衷心祝愿大家:

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天天开心!阖家幸福!

【权力!权力!】

赵普罢相之后,宋太宗任命宋琪、李昉为同平章事,李穆、吕蒙正、李至为参知政事。

这样一来,加上五个皇子并为同平章事,朝廷的中枢机构中书省就此形成了“七相三参”的政治格局,即七位宰相:五个皇子加宋琪、李昉,三位参知政事:李穆、吕蒙正、李至。

宰相的权力被严重分割,完全成为了皇权的势力范围,其最终的决定权被宋太宗牢牢掌控。

与此同时,针对另一个朝廷的中枢机构,与中书并称“二府”的枢密院,宋太宗也出手了。

太平兴国六年(981),晋王府旧人石熙载升为枢密使,楚昭辅则被罢职。

一年之后,太平兴国七年(982),又一位太宗的亲信—柴禹锡,凭借在赵廷美事件中的出色表现,荣升枢密副使。

至此,枢密院领导班子成员如下:两位枢密使分别为曹彬、石熙载,枢密副使为柴禹锡。

班子中,石熙载和柴禹锡的身份都是晋王府旧人,毫无疑问,这二位是宋太宗的心腹。

三个枢密院大佬中,只有曹彬一人,并非宋太宗的亲信。

按照宋太宗独裁专政的风格,这样的局面,显然不会持续太久。

果然,没过多久,镇州驻泊都监弥德超突然借口“月头银”制度,大肆污蔑曹彬。

所谓“月头银”,是宋太宗顾念边疆戍守兵士辛苦,每月特地发给他们的额外津贴,简言之,就是边防补贴。

弥德超声称:“曹彬执掌军权很长时间了,颇得军中将士之心。我前一阵子正好巡边回来,当地的戍卒都说:‘月头银是曹公发的,没有曹公,我们就得饿死了。这份恩情不能忘。’依我看,曹彬冒充圣上的恩德,可能有所图谋。”

此时,正好又有其他人在太宗面前说曹彬坏话,于是,宋太宗对一向听领导话的曹彬起了疑心。

对于太宗来说,曹彬的确是个另类的存在,一方面战功赫赫,声震朝野,另一方面却谨小慎微,惟命是从。

宋太宗突然发现,自己居然很难从曹彬身上,找到哪怕一丝缺点。

这样的人,太可怕了!

无论这些传言是否属实,无论如何,都不能再让这样的人掌控军权了!

于是,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正月,宋太宗果断下令,罢曹彬枢密使之职,出任天平节度使兼侍中,任命王显、弥德超,为枢密副使。

诬告者弥德超,投机成功,连升n级。

宋朝很有趣儿——大宋三百年长篇历史小说连载》小说在线阅读_第16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月润江南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宋朝很有趣儿——大宋三百年长篇历史小说连载第16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