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赵普复相
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三月,之子,德芳突然不明不白地死了,年仅23岁。
关于德芳之死,史料均未载明死因,只有《宋史》说了一句:“寝疾薨”,意思是睡着的时候,薨了。
这是一种什么死法?!
不过,仔细想想,其实德芳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
当初死时,宋皇后派王继恩去宣召的人,正是德芳。
只不过,王继恩狗胆包天,径直去了晋王府,找来了赵光义,最后,皇帝的宝座被赵光义抢到了手。
这样看来,德芳对继位后的宋太宗,有着巨大的威胁。
而德芳一死,直接受益者,毫无疑问就是宋太宗。
各种宋代史料对德芳的死因,一律避而不谈,不是没有理由的。
可见,德芳之死,宋太宗显然是脱不了干系的。
德昭之后,轮到德芳,简直就是安排好的套路。
至此,的儿子全都死去了,一系已经不足为患,接下来,该轮到谁了?
大家的眼光不约而同地望向了同一个人:赵廷美。
在王府听到德芳去世的消息时,赵廷美吓了一大跳。
他呆坐在房中,沉默不语。
不到两年时间,先是德昭自刎身亡,现在德芳又年纪轻轻死去,廷美感到似乎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悄无声息地朝着自己的喉咙,收拢,收拢,收拢,只等着最后那致命的一击。
这种感觉令他感到窒息,他觉得自己快要被逼疯了,想要大声呼喊,却喊不出声音,想要尽力逃脱,却迈不出一步。
他坐立不安,心神不宁,只有更加小心翼翼,处处提防。
然而,最担心的事情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九月,大臣柴禹锡、赵镕、杨守一等人,突然联合发难,向宋太宗告发,秦王赵廷美骄恣放纵,在暗地里搞阴谋活动。
这几个告密者的身份很有意思:都是晋王府的旧人。
肚子里的蛔虫,就是不一样啊,果然知道老主子心里的弯弯绕绕。
想什么,来什么,宋太宗当然很满意。
接下来的事情,自然就是,怎么收拾廷美了。
既然要收拾人,就得安排打手出场,毕竟打打杀杀这种事,老大亲自上场,总归不太体面。
找谁合适呢?
这年的六月,首相薛居正已经病故,次相沈伦则因病休养,现在偌大的一个帝国,仅仅是卢多逊一人独相。
更重要的是,种种迹象表明,卢多逊和赵廷美关系密切,指望他,是不现实的。
其他人,枢密使曹彬、楚昭辅,都是出了名的谨小慎微、唯唯诺诺,若是靠他们担当此大事,有点勉为其难。枢密副使石熙载,虽然是晋王府旧人,但是在大宋帝国的政治舞台上毕竟还是个新人,威望不够,压不住台面。
就在赵炅搜肠刮肚,冥思苦想之际,书架上放置的一本《论语》,正在此时映入了宋太宗的眼帘。
赵炅灵光一闪,不禁击掌叫好,就他了!
太宗想起的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老冤家:赵普。
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八月,赵普罢相,随即以使相身份出知河阳,这位曾经在朝风光无两的宰相,就此被赶出了大宋帝国权力中枢。
三年后,赵普的老对手赵光义继位为帝,成为宋太宗,赵普的苦日子毫无悬念地来了。
宋太宗继位不久,就曾经对左右侍臣说道:“若赵普还在中书,朕不得此位。”言语之间,显然,仍对赵普这个昔日的老冤家耿耿于怀。
果然,太宗登上皇位不久,就使出了屡试不爽的官场黑招:安插眼线,俗称“掺沙子”,故意把素与赵普不和的高保寅调到怀州,等着看戏。
不出所料,高保寅到任不久,就和赵普公开闹矛盾,并上书朝廷,要求怀州直属中央,宋太宗乐呵呵地就批准了,顺势罢去了赵普领支郡之权。
一出手就这么狠,着实令赵普心怀忐忑。
深感不自安的赵普,随后主动申请参加的山陵安葬仪式,老谋深算的他,更是提出了留京的请求。
赵普的意思,很清楚,最危险的地方其实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与其留在地方上早请示晚汇报,倒不如留在皇帝眼皮子底下,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省得太宗起疑心。
面对一个没有了往日权势和威风的老对手,一个完全没有还手之力的老冤家,贵为天子的宋太宗,想来,也不至于赶尽杀绝。
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
赵普的这一招险棋,果然奏效,宋太宗固然对赵普不客气,直接罢了其使相之职,给了一个太子少保的虚职留京师,但是,对这位大宋开国元勋,他倒也没有穷追猛打,非置其于死地不可。
虽然冷遇不可避免,但是尚无性命之虞。
此后的数年间,赵普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大宋帝国边缘化程度最高的第一人,常年位居冷板凳排行榜榜首。
甚至在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太宗赏平太原之功,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等等,都得了赏,唯独随太宗一路征伐的老臣赵普,却被选择性地忽略了,一个铜板都没有。
看惯了大风大浪的赵普,也着实了得,只字不提,一忍到底。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另一个冤家又跳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