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匡嗣老同志,终究还是在朝堂之上,于众目睽睽之下,被脱掉了裤子,挨了一顿屁股板子,又被罢去了南京留守之职,降为秦王(降了还是秦王,可见韩老爷子爵位之高)。
随后,辽景宗封皇叔耶律道隐为荆王,接任南京留守,以耶律休哥为北院大王,总管宋辽边境的军务。
满城之战,辽军趾高气昂而来,垂头丧气而走,出现这种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辽景宗这次用人存在很大问题,韩匡嗣并非将才,授其统军之职,是一大失误,若是耶律休哥为统帅,则结果还很难说。
其次,高梁河之战,辽军大胜,挟战胜余威而来,诸将或多或少都有轻敌的心态,这也是宋军诈降之计得以成功的一个心理基础。
再次,高梁河一战,宋军虽然遭到重挫,但是实力仍在。尤其是驻扎于此的八万精锐,战斗指数仍然较强,即使在平原地带,以步兵对骑兵,宋军仍然有击败辽军的实力和底气。
最后,宋军众将敢于随机应变,临战变阵,从而抓住了战场的主动权,这也再次证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将从中御】
但是,问题恰恰就在于此,难道宋军每次,都敢临战不遵守皇帝的指示吗?难道每次,都需要几个与皇帝沾亲带故的将军拍胸脯保证吗?
因此,归根结底,皇帝授阵图的方式,根本就不适合战场的形势,宋太宗这么干,不仅充分体现了一个业余军事爱好者的水平,而且捆住了前线将领的手脚,将部队置于险地,长此以往,流弊无穷。
更重要的是,我们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满城之战,众将领商量变阵之时,从头至尾,居然,没有一个可以拍板的人!
无论是崔翰、刘延翰,还是赵延进、崔彦进,亦或是李汉琼、李继隆,都是互相商量,讨论,拍胸脯,做保证,最后变阵的结果,却是众将一起决定的。
这样看来,宋军还挺民主的。
但是,在战机稍纵即逝的战场上,关键是集中啊!
没有一个统帅,怎么能行呢?!
事实是,前线的确没有统帅。
统帅在后方,在开封,在皇宫。
他就是宋太宗。
从宋军出师开始,宋太宗先是授予阵图,指导众将按照他画的狗屁不是的八阵图,排兵布阵,然后分别任命诸将的军事职务,但是就是不任命总指挥,前线诸将,彼此之间,不是统领关系,而是平行关系。
细思极恐啊!
这就好比派一群人出去打群架,连个带头大哥也没有,这不真的,成了乌合之众了吗?!
在狼奔豕突、血肉横飞的战场,这种打法,简直就是在刀尖上跳舞!
但是,宋太宗不管,他需要的是绝对控制权,布阵就按阵图的,众将都是平等的,打仗就听领导的,领导就是我说了算的。
这就是所谓的“将从中御”。
这种危险的军事指挥方式,在高梁河之战后,更加变本加厉。
满城之战,就是一个明证。
究其原因,还是高梁河那个夜晚,谋立赵德昭事件的后遗症,经过此事,宋太宗对武将更加不信任,更加担心武将架空自己,于是,不管结果如何,他的出发点,首先就是掌控权力,包括军事控制权。
说到底,赵炅同志还是对武将不放心!
【雁门关大捷】
不过,有一个人倒是个例外。
杨业。
自从在太原归降之后,杨业便正式成为了大宋王朝的一员。
宋太宗对这位“老于边事、洞晓敌情”的猛将,甚是喜爱,不久便再次赋予其重任,授官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协助大将潘美,镇守大宋北部山西一带边境。
一些宋朝屯边将领,见杨业作为一个北汉降将,居然受到朝廷如此恩宠,不禁心生嫉妒,有人便暗地里给朝廷上书,肆意诽谤杨业。
宋太宗却一律不为所动,反而把这些奏章封存起来,一股脑地打包发给了杨业,让其自行处理,充分展示了对其的信任和支持。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
杨业因此深受感动,下令决心,以功报恩,全心全意,为国守边。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三月,不甘心满城之败的辽景宗,又再次派大军南侵。
不过,这一次,他学乖了,不再往东走,而是奔西来,目标直指—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著名关隘,号称“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雁门关北依雁北高原,南踞忻定盆地,向东直抵幽燕腹地,向西控扼黄河天险,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关隘的两侧,山崖耸立,峻峭挺拔,中间仅有一条小路,盘旋崎岖,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名将李牧、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横刀立马,大败匈奴,威震四方。
如今,镇守此地的,正是宋朝大将潘美和杨业。
此次兵叩雁门,辽景宗为了一雪满城之耻,几乎把家底都翻出来了。
他派出了高梁河之战的三位悍将: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分任统帅、副帅和监军,率10万大军,直扑雁门。
面对来势汹汹的10万辽军,潘、杨二人不敢怠慢,在经过一番认真的分析之后,最终决定就在这雁门险关之下,狙击,夹攻,破敌!
不多时,耶律沙率大军进抵雁门关下,一溜排开扎下无数营盘,只见旌旗招展,鲜盔亮甲,威风凛凛,杀气腾腾。
潘美率军凭险据守,正面狙击辽军,任凭敌人如何叫阵,就是闭关不出,以锉其锐气。
当日深夜,杨业亲自点齐麾下数百精锐骑兵,衔枚疾行,绕道雁门关西侧的西陉险路,悄悄地摸到了辽军的后面。
按照约定的作战计划,就在此时,潘美突然率军,冲出雁门关,直闯辽军大阵。
已经绕到辽军侧后的杨业,也趁机率精锐骑兵,猛力冲杀,马踏连营,与正面的潘美部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正在熟睡的辽军,从梦中惊醒,以为神兵天降,惊惧之下,四散奔走,耶律沙等人措手不及,仓促应战,却无力组织像样的抵抗,辽军全线溃败,一泻千里。
辽节度使、驸马都尉、侍中萧唑李当场阵亡,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被生擒,辽�尸横遍野,丢盔弃甲无数,狼狈逃回国内。
此役,辽军不仅完败,而且更重要的是,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
雁门关一战,杨业夜袭辽营,威震敌胆,辽军对这位猛将兄产生了发自肺腑的恐惧,异口同声称其为“杨无敌”。
从此,辽兵只要瞅见杨业高高飘扬的战旗,便立刻望风而逃,溜之大吉。
雁门关大捷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宋太宗刚上早朝,见到捷报,大喜,高兴地对文武百官说:“我有杨家将,从此边关无忧矣!”
杨家将的威名,开始传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