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盛事】
大兴科举,重建崇文院,编修四大书,宋太宗在“弘扬文治”方面可谓不遗余力,文臣的待遇和荣耀也是水涨船高。
翰林学士苏易简的故事就颇具代表性。
有一次,苏易简将自己编撰的书《续翰林志》呈献给宋太宗,太宗看后甚为满意,为了嘉奖苏易简,宋太宗亲自写了两首诗赐给他,并在诗尾加了一句批语:“诗意美卿居清华之地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难道,皇上是在说,苏易简同学是清华毕业的吗。
当然不是。
此清华,非彼清华也。
宋太宗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写这两首诗,意在赞美爱卿你所任职的翰林院,的确是文章清秀华美的地方啊!
得到皇帝表扬和肯定的苏学士自然是激动万分,遂上表请求将太宗所赐的诗刻石为纪。
于是,宋太宗又欣然提笔,用楷、草、行三种字体重新抄写了一遍,郑重其事地交给下属刻石纪念,并赏赐给身边的重臣。
没过多久,宋太宗又用自己最为擅长的飞白体书法题写了“玉堂之署”四个大字,赐给了苏易简,作为学士院的匾额。
所谓“玉堂”,是指汉朝时撰写朝廷诏书的办公地点:玉堂殿,唐朝时名叫“翰林院”,因此玉堂实际上就是翰林的前身,所以宋太宗借用此典故,特意题写“玉堂之署”赠给学士院作为匾额。
当时,太宗很得意地说:“这可以称得上是一件翰林中的美事啊,必将永久流传。”
苏易简也激动地表示:“自从有翰林以来,从未有过如此的荣耀。”
不久,苏易简特地在学士院搞了一次文化沙龙。
这次沙龙,邀请了当时的诸多名士:翰林学士韩丕、毕士安(后来成为宰相),秘书监李至(后升为参知政事),史馆修撰杨徽之(宋初著名诗人)、梁周翰(宋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知制诰柴成务、吕佐之、钱若水(宋初名臣,后升任同知枢密院事,位列执政)、王旦(后来也成为宰相),直秘阁潘谨修,翰林侍书王著,侍读吕文仲等。
从这一长串名单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此次文化沙龙的含金量。
苏易简邀请众名士来学士院,不为别的,正是请各位小伙伴一同观赏太宗的飞白体题字“玉堂之署”以及用楷、草、行三种字体所篆刻的题诗石。(小伙子很会来事啊…)
由于这场文化沙龙邀请都是名动天下的饱学之士,地点正好在学士院,内容又关系到当今皇帝的御笔和作品,因此,宋太宗很快知道了此事。
于是,他特地命内侍赴学士院赐御酒,设国宴。
这就相当于皇帝亲自请大家吃饭,多有面子啊。
不过,想想也对,这次文化沙龙其实就是一场太宗作品的小型研讨会,众文臣本来就是来“研讨”太宗作品的,作为作者,赵炅同志自然是要表示一下下的。
当天,参与沙龙的各位名士均赋诗记载了这件盛事,当朝宰相李昉、张齐贤,参知政事贾黄中、李沆,也都赋诗赠给苏易简。
苏学士将收集的诗作全部打包上奏皇帝,太宗一看,哟,这次文化沙龙搞得不错嘛,当然,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众多名士的一致好评(咳咳…必须好评啊,赢得了至少32个赞,于是,很满意。
领导很满意,肯定有好事。
果然,宋太宗转过头就对宰相等人说:“苏易简上奏的众爱卿的诗作,非常好,足以彰显儒墨之盛,学士之贵。可以另外再誊录一本,以朝廷名义赐给苏易简。”
这么一圈下来,苏易简同学在皇帝面前大大地露了一回脸,不仅赢得了皇帝的赞誉,还得到了一大把实实在在的干货,如皇帝赐的诗集、匾额,外加一顿美酒、美食,简直就是一件名利双收的美事啊。
可见,这位苏学士不仅智商高,情商也着实不低呢。
经此盛典,学士院声名大振,翰林学士一职也更显尊贵。
所以,时人评价道:“苏易简在翰林八年,宠待之优,无人可比。”
从此,苏易简也就被领导惦记上了。
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十月,苏易简升任执政,官拜参知政事。
至道二年(公元996年),苏易简去世,宋太宗甚觉可惜,亲自赐了挽词,词中还回忆起了当年的那件翰林盛事:“时向玉堂寻旧迹,八花砖上日空长。”
而纵观太宗一朝,自翰林学士升任执政者,前后有李穆、吕蒙正、贾黄中、李沆、苏易简、钱若水、张洎等人。
翰林学士一职,也从此成为进入执政重臣行列的捷径。
宋太宗提倡文治,宠遇文臣,重视文事,由此大大提高了宋朝文官的显贵地位。
宋朝的文官统治局面,也就此确定,而扬文抑武的政策,从此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有宋一代不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