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总类》成书之后,宋太宗非常高兴,他当即对宰相宋琪表示,要每天看三卷,亲自审阅。
宋琪认为皇帝的这项读书计划过于浩大,于是立刻进谏道:“陛下好古不倦,以读书为乐,这自然是好事。但是一天看三卷书,恐怕太伤神了。”
宋太宗摆摆手,笑着说:“朕性喜读书,开卷有益嘛。”
于是,开卷有益这个成语便就此诞生。(赵炅版权所有,仿冒必究!)
此后,宋太宗果然说到做到,尽量坚持每日读三卷,从不间断,如果哪一天事情太多而未能读满三卷,就在闲暇之时,抽空补上。
一年之后,宋太宗终于读完了总计1000卷的《太平总类》。
由于该书是皇帝一卷一卷亲自读过的,因此,该书自然也就被赐予了一个新的,更加高大上的名字:《太平御览》。
虽然,编修《太平御览》,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但是,宋太宗并未就此止步,又有另外三部大书的编修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
它们分别是:《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
《太平广记》编修的时间,与《太平御览》差不多,也是在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
编修的人马,也一样,还是李昉、扈蒙这拨原班人马(真是心疼李昉等人啊。
内容则有所不同,主要收录的是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中的故事,数量也不一样,只有五百卷(为什么要说只有,其实五百卷也很多啊…)。
完成时间也比较快,历时一年半左右,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八月编撰完成。
该书对宋代及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宋元时期的话本、杂剧等,经常采用书中所记载的故事,后来,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也有很多取材于该书。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该书就是一本古代的“故事会”。
就在《太平广记》已经刊印,《太平御览》编修得差不多的时候,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9月,赵炅再次下诏编修另一部大书:《文苑英华》。
编修的人马,仍然一如既往,还是李昉、扈蒙、徐弦、李穆等人(李昉等人:皇帝哥哥,你老人家是想累死俺们的节奏啊,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太宗朝第一个状元郎吕蒙正也参与了编修工作,编修小组共计17人。
后来,李昉、扈蒙、李穆、吕蒙正等13人改任他职(李昉等人:呼…长出一口气),剩下宋白、贾黄中、徐铉、杨徽之四人继续《文苑英华》的编修工作,后续,翰林学士苏易简等四人也参与其中,最终于雍熙三年(公元986年)12月,历时4年,完成了该书的编撰工作。
《文苑英华》是在延续南北朝时期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所编著的《文选》的基础上,编修而成。
全书1000卷,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至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余人﹐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制诰等38类,其所收录的作品,以唐代为主,约占十分之九。
由于宋朝以前,印刷术尚未普及,因此,书籍的流传,主要依靠的还是人工的传抄。这样一来,既容易传抄错误,又容易散迭遗失,难以流传后世。
《文苑英华》汇集了宋朝以前的大量文学作品和大批诏诰表疏等历史素材,给后世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尤其是唐朝的诗文和史料,加之宋代印刷术的广泛应用,这就使得书籍的传播,文化的传承更为便利。
因此,《文苑英华》的成书,对于唐朝珍贵文献资料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唐代诗文、历史的研究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的编修完成以及丰硕成果,令宋太宗意犹未尽,于是第四本大书—《册府元龟》的编修工作,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不过,鉴于太宗晚期朝廷国事繁多,众文臣公务缠身,而修书工作又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最终,宋太宗权衡再三,暂时按下了此事。
宋真宗赵恒继位后,继承其父的遗志,于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9月正式决定重启该书的编修工作,并命王钦若(真宗朝的宠臣)、杨亿(宋朝著名的神童)等人负责。
所谓“册府”,是指帝王藏书的地方,所谓“元龟”,就是指大龟,由于古代用龟壳占卜国家大事,因此,在这里,“元龟”就是寓意治理国家大事。
“册府元龟”的意思,就是指该书可以作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目的是“欲载历代事实,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即让后人从历史事实中汲取教训,增进见识,借鉴经验。
用心可谓良苦!
《册府元龟》全书共1000卷(又是1000卷…),分31部,1100多门,收录了自上古时期,一直到隋唐五代的历代君臣事迹,所引用的均是宋朝以前的古本并以正史为主,是一座丰富的史料宝库,书中仅唐及五代的文献资料就多达上万条,其史学价值可见一斑。
该书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3年)八月编修完成,历时长达八年,又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
至此,历经太宗、真宗两朝,在李昉、扈蒙、徐弦、李穆、吕蒙正、杨亿等众多文士俊贤的倾力编修之下,宋四大书终于圆满完成,成为了宋太宗最为得意的文化符号,永载史册。
最后,让我们简短地总结一下宋四大书,它们分别是《太平御览》—大百科全书,《太平广记》—古代故事会,《文苑英华》—文学作品集,《册府元龟》—政治学专著,各有特点,各存精华,通古鉴今,蔚为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