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一个就是,那位学历高得吓死人的南唐旧臣张洎,另一位则是,开封府旧人现任右补阙的石熙载。

这二位,专门负责进士考试。

左赞善大夫侯陶等人则负责其他诸科考试,户部郎中侯陟负责总监考。

随后,张榜天下,广而告之。

不久,由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贡士共计5300多人齐聚京师参加此次科举,文彦俊才云集,一时蔚为壮观。

经过第一轮笔试,礼部正式上奏合格的人员名单。

随后,太宗亲临讲武殿,进行殿试,他亲自出了诗赋题,并令翰林学士李昉、扈蒙按照考生答卷优劣确定三个等级,最终结果至此终于揭晓:

录取以吕蒙正为首的进士共109人。

两天后,除进士科之外的其他诸科,结果也揭晓:录取207人,并赐进士及第。

从录取人数上看,此次科举得人已经超过了300人,已经是一朝录取人数最多那次(31人)的10倍,但是,即便如此,太宗仍然意犹未尽,他又命礼部去查阅考生档案,结果发现有184人已经连续参加了大宋王朝15次科举,却仍未中举。

而宋在位时,科举一共才举办了15次。

这也就意味着,这184位仁兄,从大宋开国之始,就一直在考试,苦哈哈地考了21年,仍然是名落孙山。

宋太宗见状,大笔一挥,别考了,都录取了:一并赐予进士出身。

一个巨大的馅饼就这样从天而降,这些已经考得快神经的考生,此刻,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这样的节奏,似乎停不下来了。

还有7人考试《九经》科不合格,本已无望录取,但是,宋太宗可怜他们年事已高,考试考得须发皆白,儿孙满堂,于是,亲自特批了一份录取通知书:赐同《三传》出身。

这7位仁兄泪流满面:终于熬出来了!

幸福,soeasy!

至此,总共录用人数为:507人!

要知道,一朝十五榜才一共取进士188人,平均每榜只有约13人。这样一对比,就知道,太宗朝第一次科举取士有多夸张了。

不仅录取人数多,更重要的是,起步也很高。

这一榜进士的第一、二等以及通过《九经》科考试的,要么授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等中央部门的美差,要么授予通判诸州等地方重要官职。

要知道,通判可是地方实打实的二把手,起步就是从五品,相当于副厅级。

反观一朝,开宝八年(975年)的状元郎—王嗣宗,也只是被授予秦州司理参军,仅仅为从九品,相当于一个根本就排不上号的股级干部,以致于当地的知州都不把这位状元郎当回事儿,最后竟然还出于私愤,将王嗣宗诬陷下狱。

再看升迁速度,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的状元郎马适,在地方历练11年后,直到开宝六年(973年),才当上了通判。

这么一对比,我们就发现,太平兴国二年的这批进士,简直就是掉到了蜜罐里,不仅起步的品级远非朝的状元郎可比,甚至连迈入官场的那一刻,就瞬间节省了朝状元11年摸爬滚打的光阴。

不仅如此,从最终的仕途发展轨迹来看,朝的进士也没法和太宗朝相比。

朝的进士,在在位时,官至执政(任职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副部级以上官员,合称“执政”,如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等)以上的,一个也没有。

而太宗朝的进士,在太宗在位时,已经至少有16人位至执政,2人位至宰相,太平兴国二年这一榜的状元吕蒙正已经两度拜相。

更为夸张的是,从考中进士到位居执政,最短的仅仅为6年时间,其中就包括这一榜中的吕蒙正、李至、张齐贤、王沔等4人,故而这一榜也被时人称之为“龙飞榜”。

这简直就是《增广贤文》中所说的“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待遇好得有点没天理的感觉…

这一群被幸福砸的晕头转向的天子门生,还没有回过味来,幸福又再次降临。

皇上亲自给每一位进士都送了一件绿袍,并赐宴开宝寺,同时赠诗两首,以示庆贺。

不久,在吕蒙正等人离京赴任之际,宋太宗又亲自接见新科进士们,他语重心长地表示:“各位爱卿到得治所之后,如果发现地方上有不利于老百姓的事情,可以随时向我报告。”

这就意味着,这一批进士又得到了皇帝赋予的一项特权:密奏权,可以直接向最高领导人汇报情况—直达天听!

随后,宋太宗又赐给每人20万钱,作为沿途用度。

这恩宠,简直,不要不要的啊。

就连当时的宰相薛居正也觉得皇帝的赏赐太过了,直言进谏道:“取人太多,用人太骤。”

可是,此时的宋太宗,正想通过科举,大兴文教,于是,对于宰相的建议,结果自然是置之不理。

这一榜进士的待遇,正如史书所载:“宠章殊异,前代所未有也。”

太平兴国二年的这一榜,就此以这样的历史定论载入了史册,也由此拉开了太宗朝大规模取士的序幕。

纵观太宗一朝,进士取士之多,擢升之快,在历朝历代中,都是罕见的。

以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为例,这一年吕蒙正当上了宰相,以他为代表,这时的中书省、枢密院等中枢要职中,也几乎全是太宗朝的进士。

到太宗晚年时期,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满朝遍布科举之人,宋朝自己培养选拔的文人士大夫,已经完全主宰了当时的朝野。

由科举登科,由进士授官,由州郡入相,成为了宋朝文人仕途的标准模板。

科举高中,成为了每一个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目标,成为了被社会公认的至高荣誉。

可以说,到太宗晚年之时,其“兴文教、抑武事”的目的已基本达到,文人政治已经完全取代了五代时期的武人乱政,宋朝的文官统治正式确立。

仔细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宋太宗大开科举之门,别有深意。

一方面,大兴科举本来就有助于实现其达成文官统治的目的,另一方面,刚一继位,就大规模取士并给予格外的优待,无疑是为了推恩及人,利用大量的天子门生,掌控地方乃至中央实权,从而巩固自身的帝位。

于国于人于己,皆大欢喜。

太宗的政治手腕,可见一斑。

宋朝很有趣儿——大宋三百年长篇历史小说连载》小说在线阅读_第14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月润江南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宋朝很有趣儿——大宋三百年长篇历史小说连载第14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