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接过刀鞘,拿起那把所谓的凶器钢刀,顺势往刀鞘里一塞。
刚好,严丝合缝。
众人见此,皆大惊,立刻跪下,磕头不止。
宋太宗一甩袍袖,怒目圆睁,喝道:“哼!如此办案,能不冤枉好人吗?!”
一帮大小臣僚顿时目瞪口呆,具体负责办案的官员更是浑身战栗,汗如雨下,满朝文武无不畏服。
每每读史至此,我都不寒而栗。
赵光义的心机,实在是深不可测。
这是下了一盘多大的棋啊!
先安排人故意当街杀人,然后佯装大怒,严令开封府限期破案,继而当场揭穿办案人员屈打成招的事实,最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开谜底。
谜底揭开之时,众人无不瞠目,无不惊惧,无不畏服。
赵光义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他之所以绕这么一个大弯,目的就是告诉天下臣民:
第一,现在我是老大,老大是我!
第二,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们那些小伎俩,在我眼前不要耍花招,从今以后,彻底断了这个念想!
第三,我是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老板,所以,不要枉费心机去猜我的心思。重要的是,干好你自己的活!
这心机,真是可怕啊!
想想都可怕!
第二件事:王继勋吃人事件
王继勋是赵匡胤王皇后的亲弟弟,简而言之,就是赵匡胤的小舅子。
正是因为与皇帝的这层姻亲关系,身为禁军军官的王继勋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仗势欺人,甚至公然凌辱禁军中的其他将校。
很多将领都畏惧他的势力,不敢得罪,独独有一个禁军军官马仁瑀不吃他这一套。
作为曾经与赵匡胤并肩战斗过的亲密战友,马仁瑀靠的就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功名。
所以,对这位凭借裙带关系上位,天天耀武扬威的皇帝小舅子,马仁瑀早就看不惯,平日里,多有矛盾。
这样一来,两人就结下了仇。
有一次,赵匡胤准备择日在西郊练兵场举行军事演习。
王继勋和马仁瑀约定,就在这天来个了断,双方各自安排手下士兵备好了许多棍棒,准备打群架。
赵匡胤收到密报,大吃一惊,立刻叫停了军演,下旨将马仁瑀外放为密州防御使,对小舅子王继勋则看在王皇后的面子上,暂时不予追究。
不过,赵匡胤心里很清楚,他这个小舅子是个什么样的货色,过了不久,还是找了个借口,罢除了王继勋的兵权,赏了他一个比较清闲的官职。
被解除了兵权的王继勋,心里很不痛快,百无聊赖之际,居然在家里搞起了新名堂。
他派人到外面花钱买了很多奴婢,偷偷带进府中,平时吆五喝六,驱使奴婢们干活。
稍不如意,王继勋就将这些奴婢杀害,把她们身上的肉一片片割下来。
然后…
吃烧烤!
终于有一天,天降大雨,王家大院的一处围墙被雨水浸泡而坍塌,许多奴婢趁机逃了出来,跑到皇宫门前喊冤告状。
赵匡胤听说此事后,非常惊讶,立刻派人调查,结果属实。
按照规定,王继勋应当被处以极刑。
赵匡胤最终还是看在王皇后的面子上,从轻发落:只是革除了王继勋的官职爵位,令其闭门思过。
不久,鉴于民愤太大,赵匡胤又下旨,象征性地将其流放到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
王继勋还没走到登州,朝廷又下诏改任其为右监门卫率府副率的官职。
后来,赵匡胤觉得这个小舅子在京城尽给自己惹事,于是,便把他调到了西京洛阳任职。
本以为,王继勋经过这一番折腾,能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谁知,狗改不了吃屎。
这个吃惯了人肉的家伙,到了洛阳,很快就和长寿寺的一个叫广惠的酒肉和尚混到了一块,这两个混蛋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吃人肉。
于是,王继勋故态复萌,又在洛阳大肆收买或者强抢奴婢,供给自己和广惠和尚吃烧烤。
吃剩下的残骸枯骨,就装进事先准备好的小棺材里,扔到荒郊野外。
于是,人贩子、棺材商、酒肉和尚频频出入王继勋家中,一时乌烟瘴气,乱七八糟。
洛阳当地人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但是又惧怕这个皇帝小舅子的势力,无人敢去告发。
宋太宗即位之后,正琢磨杀人立威的事呢。
突然有一天,洛阳来了一个老百姓,敲登闻鼓,告御状。
宋太宗一问,来者告的正是王继勋杀奴婢吃人肉的残暴行径。
当初宋太宗还在开封府时,对此就有所耳闻。
今天一听又是这个王继勋,不禁勃然大怒,心想,正好拿这个混账东西开刀!
于是,宋太宗立刻命令户部员外郎兼提点开封府的老战友雷德镶赴西京查办此案。
雷德镶可是在赵匡胤面前告过赵普的人,也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汉子,这回有了皇帝的尚方宝剑,自然不会含糊,到了洛阳之后,一通麻利的调查、审讯,结果真相大白。
王继勋供认在洛阳期间一共吃了奴婢100余人,全案画押,证据确凿。
雷德镶立刻亲笔撰写案件报告连同卷宗一并报宋太宗御览。
宋太宗看完材料,气愤不已,大笔一挥:斩!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二月,距离即位仅仅四个月,宋太宗便果断下旨,将王继勋以及8个人贩子,一并于洛阳闹市斩首示众。
那位吃人肉的广惠和尚,也跑不了,宋太宗命令给这厮,另外再开个“小灶”:刽子手先生生折断其两边小腿骨,令其生不如死之时,再行斩首!
这群禽兽终于伏法被诛,洛阳百姓击掌而庆,齐声叫好。
赵光义也通过此举,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哥哥不敢杀的人,我敢杀!从今往后,你们都给我记住了:犯吾法者,杀无赦!
【第三板斧:撕名牌】
即位以来,为了堵塞天下悠悠之口,赵光义没少花心思,又是大发红包,又是杀人立威,但是,毕竟没有传位诏书,没有可以证明合法即位的足够证据,尤其是缺乏兄终弟及的充分理由,所以,虽然表面上没有人公开谈论此事,但是赵光义毕竟心里还是发虚。
每天坐在皇帝的宝座上,面对的还是朝的旧面孔,遵循的还是朝的老规矩,尤其是年号,还是开宝九年,似乎一切还停留在一朝。
这对于急于想证明自己的赵光义来说,简直就是不能忍。
于是,赵光义又琢磨起了新的玩法:撕名牌—坚决彻底地将哥哥的名牌从人们的记忆中撕去。
开宝九年12月22日,距离年底只剩8天的时间了,赵光义却迫不及待地宣布:改元!
将年号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原来的开宝九年就此被彻底撕去,硬生生地贴上了太平兴国元年的新标签。
自古以来,凡是即位的新皇帝,除非采取非常手段谋得皇位之外,一般都沿用原有的年号,直至第二年才改元。
这一方面,是对先帝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历朝历代形成的一个基本规矩。
可以说,这个规矩,不仅皇帝懂,大臣懂,就连普通老百姓也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