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十二章千古一帝】
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正月,大宋皇宫修缮完毕,赵匡胤心情很好,给皇宫的每一个门都赐了名,然后端坐于正殿中,命令宫人们打开皇宫所有的大门。
赵匡胤在宝座上放眼望去,只见皇宫诸门方正端直,内外景物,一目了然。
他高兴地对左右大臣说道:“此如我心,少有邪曲,人皆见之矣。”
一股自信、率直的豪迈之情,跃然纸上。
那么,赵匡胤的这个自我评价,是否准确呢。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几个历史的片段吧:
【厚道人也有报复心】
陈桥兵变成功后,赵匡胤率领文武大臣,大步迈入皇宫,突然看见一位宫女抱着一个小男孩,赵匡胤便随口一问,这是谁的孩子,宫女不敢隐瞒,回答是世宗的儿子。
当时,范质、赵普、潘美等大臣均在身后,赵匡胤扭过头问赵普等人怎么处理,赵普冷冷地吐出三个字:干掉他!
潘美靠在后面站着,低着头,默不作声。
赵匡胤注意到了潘美,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潘美仍然沉默,不敢回答。
赵匡胤看出了潘美内心的纠结和顾虑,立刻表明态度,朗声说道:“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我不忍心做这样的事情。”
潘美一听皇上这么说,心下稍安,于是才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臣与陛下都曾经北面侍奉周世宗,我若劝陛下杀了这个孩子,是有负于周世宗,我若劝陛下不杀,那么陛下必定因此怀疑我的忠心,故此,沉默不敢言。”
赵匡胤很豁达地表示:“既然如此,我看,你就抱养这个孩子吧。但是有一点,世宗的儿子在名分上不宜为你的儿子,就给你当侄子吧。”
潘美欣然从命,抱养了这个小男孩。从此以后,赵匡胤再未过问这个孩子的事情。
还有一件事,颇令人感动。
有一次,赵匡胤吃饭的时候发现,有一条菜青虫在碗边上悠悠然然地爬行,左右的侍从也看见了,顿时吓得目瞪口呆:皇上的碗里有只虫,估计御膳房的伙计们,人头要落地啊。
谁知,赵匡胤连忙压低声音,给左右侍从说:“千万不要让做饭的人知道啊。”
轻轻一句,就把这件事遮掩过去了。
在这一点上,赵普就不一样。
赵普是个睚眦必报的人。
赵匡胤当了皇帝后,赵普曾经多次劝赵匡胤替自己出气,利用至高无上的皇权,狠狠地打击报复那些过去对他们不友善或者讲过他们坏话的人。
赵匡胤笑了笑,很平静地说:“若尘埃之中可以辨识出未来的天子和宰相,那天下人都不用干别的事了,天天去相面算了。此事就不要再提了。”
其实,回想起来,当年像打发叫花子一样把自己打发的王彦超伯伯,故意刁难自己处处作对的董遵诲小冤家,赵匡胤若真是如赵普那样,恐怕老王和小董有十颗脑袋都保不住了。
事实上,最后赵匡胤对王彦超和董遵诲都称得上三个字:够意思。
仅此一点,赵匡胤和赵普高下立判。
可见,赵匡胤是个厚道人。
当然,赵匡胤也不是个完人,他也有公报私仇的时候。
后周大臣郑起,当时为殿中侍御使,看出赵匡胤与众不同,而且手握禁军大权,在军中又素有威望,于是写信给宰相范质,告知其此事非同小可,绝不能掉以轻心,应当尽早处置。
最终,“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老实宰相范质没有采纳郑起的意见。
赵匡胤听说此事之后,对郑起甚为恼怒。
有一次,郑起在路上正好迎面遇上赵匡胤,郑起故意不让路,当众给当时的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难堪。
这两件事,都令赵匡胤心中不快。
入宋之后,按照赵匡胤的政策,郑起作为前朝旧臣,自动留任。
赵匡胤到底还是没有杀他,最终找了个嗜酒失职的借口,把郑起贬为山西省临汾县长(西河县令),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还有一位后周大臣杨徽之,当年也曾注意到当时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并专门提醒周世宗,赵匡胤有人望,有威信,不适宜掌管禁军。
虽然周世宗最后并没有采纳杨徽之的建议,但还是令赵匡胤惊出一身冷汗。
赵匡胤即位之后,便想找个借口诛杀杨徽之,皇弟赵光义劝阻道:“杨徽之是后周的忠臣,不应当处以重罪。”
赵匡胤仔细一琢磨,觉得也对,于是,便把杨徽之贬为陕西省扶风县长(天兴县令)了事。
可见,赵匡胤能听得进意见。
【善纳谏也有孩子气】
下面这件事,也能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有一次,御史中丞刘温叟晚上回家,路上必须经过皇宫的宫门。
当晚,赵匡胤正好与左右近侍在明德门上登楼观赏开封夜景。
在前边引路的仆人立刻向刘温叟报告了皇上登楼的情况,刘温叟略一沉吟,命仆从继续前行,如同往常一样从宫门经过,不做停留。
第二天,刘温叟请求入宫觐见赵匡胤。
获准入宫见到皇帝后,刘温叟正色道:“按照礼制的规定,皇帝登楼是大事,切不可非时而登。一旦非时登楼,那么身边的近侍都希望得到赏赐,京城诸军也希望得到皇帝的恩赏。臣之所以昨晚在宫门前名仪仗队像往常一样吆喝着开路而过,就是想让大家都明白,陛下非时不登楼啊。”
刘温叟的意思很明白,他之所以如此用心良苦,目的就在于提醒皇帝作为一国之君,言行举止一定要符合礼制,今后不可再随便登楼。
赵匡胤听了刘温叟的进谏,虚心接受意见,从此更加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以为天下表率。
宋初,有一位隐士王昭素,名气很大,学问很高,尤其是对《易经》颇有研究,著有《易论》33篇,当时的学者多与其有来往。
赵匡胤久闻王昭素大名,亲自召见他,询问治世养身之道。
王昭素从容对答:“治世莫若爱民,养身莫若寡欲。”
赵匡胤非常欣赏这两句话,于是将其书写在宫中的屏风之上,时时警醒自己,遵行正道。
当然,赵匡胤也有贪玩的时候。
有一次,他在宫中后花园里打鸟玩,正玩在兴头上的时候,太监禀告,有一位大臣声称有紧急要事求见。
于是,赵匡胤收起玩心,立刻接见了这位大臣。
结果听了半天,来人所奏的都是一些日常性的政务事宜。
赵匡胤非常恼火,立刻质问这位下属为什么谎称有急事来骗自己接见。
大臣不服气地说:“臣所奏之事,至少比陛下打鸟玩这事要紧。”
赵匡胤“腾”的一下,就火了,拿起手中正在把玩的玉斧,照着这个家伙就扔了过去。
只听“嘎嘣”一声,两颗门牙瞬间落地。
还是原来的工具,还是熟悉的手法,还是精准的击杀。
赵匡胤的这一招玉斧斩,还真是名不虚传哪。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位“享受”了皇帝亲手拔牙“待遇”的仁兄,居然一声不啃地默默俯下身去,将掉在地上的门牙捡了起来,放到了衣服口袋里。
赵匡胤余怒未消,继续质问:“你把牙齿捡起来,要干什么,难道还想去告我吗?”
此人不慌不忙地回答:“臣当然不能告陛下,但今日之事,自然有史官秉笔直书也。”
此话就如同一颗炸雷,赵匡胤只听见脑袋“嗡”的一声,马上就意识到是自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