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十一章历史的真相】
从这些史料中,我个人认为,可以得出几个基本的判断。
我们首先来看文莹和尚的记载,这份记载似乎在隐约暗示,赵光义与赵匡胤之死有莫大的关系。
理由如下:
第一,赵匡胤生前最后与之接触的人,只有赵光义,而且文莹特别交代了两件事:一是赵匡胤屏退了身边所有的侍从,二是赵光义当晚留宿禁内。可见,如果赵匡胤不是正常死亡,那么有作案时间的人,无疑就是赵光义。
第二,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特地“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赵匡胤的遗体呈现出以下特征:“玉色温莹如出汤沐”。请注意“如出汤沐”这个词,似乎在暗示尸体被清洗过,而赵光义特地领大臣观瞻赵匡胤遗体的举动,似乎意在证明哥哥是正常死亡,然而赵光义此举反而欲盖弥彰,极易让人产生“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第三,赵匡胤当晚对赵光义说了一句话:“好做,好做!”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十分明确,可以说是好好干的意思,也可以说是:你做的好事!两种解释,似乎都说的通。
可见,文莹的记载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甚至带有一定的指向性,也正因为如此,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做了四处修改(见上文),目的很明显:为尊者诲,替赵光义打掩护。
于是,在李焘的记载中,赵光义当时并未留宿禁内,赵匡胤对赵光义的交代变成了“好为之”,也就是说好好干,这样一来,似乎赵光义的继位就是秉承赵匡胤的旨意,是合法的。
【两个基本的判断】
但是,我认为,恰恰是这句话,暴露了真相。
既然赵匡胤交代赵光义:好好干,那就是明确表示要传位于赵光义。
但是,皇位继承这么重要的事,是必须皇帝亲自下诏书的。
赵匡胤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开国帝王,他不会不明白这个基本的程序。
此时,他要做的,恰恰就应该是宣近臣进殿,拟定传位诏,办好这些重要的大事。
何以,说完之后,再无动静,然后就“崩”了呢?
连平民百姓都知道,死之前要请亲朋见证,写好遗书,分好遗产,定好身后事的,既然赵匡胤已经意识到自己不行了,甚至都已经交代赵光义好好干了,为何,又不宣旨拟诏,明确大统呢?
这一点,就连李焘自己也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注中承认:“顾命,大事也,而《实录》、《正史》皆不能记,可不惜哉。”
所以,李焘一方面改“好做”为“好为之”,以证明赵光义继位系赵匡胤的本意,系合法继位,一方面却说顾命大事并无遗诏。
可见,两种说法之间,互相矛盾,李焘曲意维护赵光义之举,露出了明显的破绽。
因此,我认为,赵匡胤之所以没有留下遗诏,只有一种可能,即,赵匡胤属于非正常死亡,正是因为赵匡胤自己都没有预料到,所以,才没有留下片言只字,没有确定帝国的继承人。(关于赵光义继位时所谓的“遗诏”,已有宋史大家邓广铭先生的大作证伪,此处不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宋太宗皇位授受问题辨析》一文)
可见,赵匡胤不是自然死亡,而是非正常死亡。
这个基本判断至此可以确定。
接下来,我们再看赵光义继位的过程。
这一过程同样疑点重重。
首先,宋皇后的本意是,让王继恩召德芳进宫,王继恩却认为“传国晋王之志素定”,自作主张去了晋王府。连与皇帝同床共枕、朝夕相处的皇后都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有“传国晋王之志”,一个死奴才居然知道,并且自作主张,岂不是咄咄怪事?!
况且,宋皇后无子,传德芳也好,传德昭也好,对她来说,并没有太大区别。
但是,在宋皇后的心里,这个皇位肯定是要传给的儿子的,她从来都不曾想过要传给的兄弟—晋王赵光义,这一点,从后来,宋皇后见到赵光义时,“愕然”的反应,和急呼“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宋朝对皇帝的称呼)”这句话,完全可以看出来。
所以,赵光义继位对于宋皇后来说,完全是意料之外。
由此可见,所谓“传国晋王之志素定”纯属无稽之谈。
其次,正当王继恩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一个人来到晋王府时,却没想到,被另外一个人吓了一大跳。
三更半夜,风雪加交,医生程德玄同志居然施施然端坐于晋王府门前,难怪王继恩被吓得打了个寒战。
程德玄的解释更是莫名其妙,他说,晚上有人在屋外喊“晋王召”,开门之后却不见人,反复三次,最后,担心晋王有疾,于是就自己来了。
王继恩听了非常诧异。
但是,让我们更诧异的是,王继恩居然“乃告以故”,把此番深夜来晋王府的原因原原本本告诉了程德玄。
皇位继承是天字第一号大秘密,王继恩作为太监,不会不知道此事的分量。何况,他还是背着宋皇后,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自作主张来通知晋王的,这么重要的事,他居然就告诉了坐在晋王府门前的程德玄?!
但是,让我们更诧异的是,程德玄居然没有太大的反应,而是和王继恩“扣门与俱入”。
试想一下,半夜三更,坐在雪地里,突然,一个太监告诉你,皇帝“崩”了,现在,我要去请晋王,准备继位当皇帝。
任何一个人听到这个消息,多半会傻掉,就算不会傻掉,至少也要楞一会吧。
然而,这位程德玄同志,居然毫无反应,很自然地和王继恩去敲门,进入晋王府。
不奇怪吗?!
更奇怪的,在后面。
赵光义听到皇帝驾崩的消息,他的反应是:“大惊”,两相对比,程德玄的反应实在是不正常。
之后,赵光义犹豫不定,并称要和家人商量,进入屋内久久不出。
此时,皇帝不急太监急,王继恩反复催促,情急之下,冒出一句“事久将为他人有矣!”
这就奇怪了,如果是合法继承,早一会,晚一会,又有什么关系呢,怕什么?
接下来,就到了程德玄的表演时间。
在寝宫前,王继恩让晋王在外等候,表示要自己先进宫禀报。
此时,程德玄直截了当地说:直接进就是了,有什么好等的(“便应直前,何待之有!”)。
于是,三人一同进入寝宫。
在古代,寝宫是皇宫中最为隐秘的地方,擅闯者,毫无疑问,诛九族。
连久居宫中的太监王继恩也知道,进入此地要遵守规矩,举止十分谨慎,并表示要先行禀报,而程德玄居然无所顾忌,径直闯宫,如此看来,程德玄的确称得上是狗胆包天。
如果不是他心里有底,对此事有把握,我想,无论如何,他不会做出如此举动。
此时,被蒙在鼓里的宋皇后,还以为是德芳来了,一看是晋王,立刻明白了,惊惧之下,只得哀求“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赵光义作出口头承诺:“共保富贵,勿忧也。”
然后,第二天,赵光义终于得以继位,荣登大宝。
从宋皇后的反应,到王继恩的自作主张,从赵光义最初的犹豫不定,到程德玄的奇怪举止,这一系列的奇怪现象,只能说明一件事:
赵光义的继位,属于非正常继位。
这就是我的第二个基本判断。
通过上述分析,我的基本判断如下:
第一,赵匡胤的死,属于非正常死亡。
第二,赵光义的继位,属于非正常继位。
有了这两个基本判断作为前提,我们才能进一步寻找历史的真相。
【金匮之盟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