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十五章保境安民】
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四月,朱温废掉唐哀帝李柷(zhù),改国号为梁,建立了后梁王朝。
当时,各地军阀割据,对于朱温创建的梁朝多不买账。
朱温为了拉拢钱镠,派使臣封钱镠为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
罗隐等人劝钱镠,不要接受封号,誓要为唐尽忠。
钱镠却坦然受之,奉梁朝为正朔,承认朱温的皇帝身份。
其实,钱镠的想法很实际,当时,朱温占据中原地区,是最强大的一股势力,而淮南和吴越一直有矛盾,承认朱温,有利于借助朱温的力量,牵制淮南,对于吴越,利大于弊。
所以,钱镠承认朱温,无他,趋利避害而已。
吴越地域狭小,极盛时,也不过有杭州、越州等十三州,作为吴越的奠基人,钱镠同志,虽然有时有点得瑟,但是脑袋还是清醒的,他很清楚自己手里的这点家当。
所以,钱镠的立国之策就是八个字:善事中国、保境安民。
无论是朱温称帝,还是后来的李存勖登基,钱镠都始终谨守“善事中国”的原则,承认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
这样做的好处是很明显的,一方面,得到承认的中原王朝,自然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认可钱镠吴越王的地位,钱镠的位子只会更稳固,另一方面,对中原政权的认可,有助于利用当时的朝廷牵制真正的劲敌兼邻居—淮南以及后来的南唐。
对于实力相对弱小的吴越来说,这不失为一种借力打力而且行得通的办法。
钱镠很清楚,自己的这份家业虽然不大,但是创业艰辛,而且四周强敌林立,实在是不敢掉以轻心。
【钱镠的神秘装备】
钱镠有一个很特别的枕头,特别之处不在于这个枕头有多么贵重,而在与它的造型。
因为,这个枕头实际上是一截小圆木,钱镠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枕着这个小圆木,一旦翻个身,脑袋就会滑下来,钱镠立刻惊醒,环顾四周,提醒自己:天下还不太平。
所以,这个枕头也被称为“警枕”。
不仅如此,钱镠的卧室里,还有一件特别的宝贝:粉盘。
只要夜里想起来什么重要的军机大事,钱镠就立刻爬起来,记在粉盘上,免得第二天忘记。
在那个没有乔布斯的时代,粉盘就是钱具美同志的随身ipad。
钱镠不仅自己的装备比较特别,他还顺手给身边的侍从配了一件特别的装备:铜制大铃铛。
钱镠规定夜间值班,如果有紧急情况,侍从要立刻摇响铃铛,将自己从睡梦中震醒。
此铃铛声音清脆、响亮,尤其半夜突然摇起来的话,不仅令人震耳欲聋,而且闻者胆寒心裂,能把人吓得直接从床上弹到地上,实乃居家旅行、夜半寻虐之必备佳品。
钱镠同志搞这么多东东,天天这么折腾,不为别的,实在是,卧榻之侧,皆他人家,睡不踏实啊。
钱镠睡不踏实,自然也想看看手下人睡得踏不踏实。
有一次,钱镠偷偷溜出杭州城,半夜才回来,此时城门已经关闭,钱镠故意大声叩门,守门官员隔着城门,黑灯瞎火,也没认出来是钱老板,厉声呵斥道:“奉大王命令,无论何人,入夜概不开城,就是大王本人来了,也不行!”
钱镠不仅不生气,还大为赞赏,次日,即招守门官员,予以重奖。
睡不着的钱镠同志,变着花样地检验手下的警惕性,他经常半夜三更,溜达到城墙上,拿着弹弓将弹丸对着城墙根弹过去,看看守城的士兵听到动静有没有反应,是不是睡着了,如果守城士兵尽忠职守,钱镠就赏,如果没有反应,钱镠就罚。
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钱老板会隔三差五的出来玩弹弓,守城的士兵也就不再敢马虎,每天晚上打起十二分精神,竖起耳朵,观察动静。
钱具美同志遂得雅号:“南方不睡龙”。
钱镠之所以如此谨小慎微,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吴越实在是过于弱小,钱镠对这一点非常清楚,因此,在对待中原王朝的问题上,钱镠的态度也非常明确:“善事中国”。
“善事中国”的国策,给了吴越一个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钱镠就此可以腾出手来,贯彻“保境安民”的治国方略。
【海龙王】
钱镠治理吴越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兴水利。水利是农桑之本,没有水利的基础,劝农桑就是一句空话。
钱镠设立了一个独特的行政机构—都水营田司,来专门负责吴越境内的农田水利事务,承担兴水利、辟良田的职责。同时,钱镠在太湖四周驻扎了诸多部队,号称撩浅军,人数多达数千人,专门从事治河筑堤、开垦农田等工作,对太湖流域进行梳理、整治,提高了整个太湖流域的防涝抗旱能力,极大地扩充了可耕地面积,为吴越的粮食生产奠定了基础。
钱镠治水中,最为有名,功劳也最为卓著的当属修建捍海石塘。
翻开地图,看看杭州的地理环境,就能明白,捍海石塘的重要意义。
杭州地处东南沿海,位于钱塘江口,钱塘江外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这就导致海潮一起,好进不好出,地势较低的杭州一带,很容易受到潮水的侵袭。
“每昼夜两次冲激,岸渐成江”,“数千万亩田地,悉成江面,民不堪命”,这就是当时海潮之患的真实景象。
为了彻底地解决海潮之患,解除杭州军民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钱镠同志充分地发挥了人定胜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组织发动了一场伟大的抗击海潮的人民战争。
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钱镠动员了数十万民工,亲自指挥,从杭州六和塔至艮山门一线,修筑了一条长达“三十三万八千五百九十三丈”的捍海石塘,堤高约6米,底宽18米,堤外用大木头打桩,护住堤坎,坚固的捍海石塘有效地防止了潮水的泛滥,保护了杭州城的安全。
修筑捍海石塘的结果就是“昔之汪泽浩荡,今成沃壤平原,东南水土长生,亦可以储精气之美,人文之盛”。
从此,杭州“城基始定”,“其重濠累堑(qiàn),通衢(qú)广陌,亦由此而成焉”。
在这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工程中,钱镠显示了其超乎常人的远见卓识和敢作敢为的英雄气概,同时,也留下了钱王射潮的美丽传说。
据说,修筑石塘时,恰逢八月大潮,“水流急湍,昼夜冲激河岸,版筑不能就”,参与工程的军民不免有些泄气,钱镠为了鼓舞士气,坚定斗志,“命强弩五百以射潮头,人用六支,每潮一至即发一支”,海潮一旦涌来,万箭顿时齐发,随着潮涨潮落,海水自然退去,看上去,就好像是潮水被箭弩射退的感觉,于是,“钱王射潮”的传说就这么传开了。
可见,钱镠同志不仅肚子里有点文墨,理科成绩貌似也不错呢。
而他大胆的创举,也为自己赢得了“海龙王”的美誉:在老百姓眼里,能把滔天潮水给镇住的人,也就只能是龙王他老人家了。
钱镠为吴越度身定制的“善事中国、保境安民”的国策非常切合吴越的实际,也为吴越的发展奠定了基石,通过兴水利、劝农桑、促贸易等一系列措施,增强了吴越的经济实力,也换来了吴越境内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正如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表忠观碑记》中所说“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
毕生倡导“民为社稷之本”的吴越王钱镠,确实为吴越的这片土地和人民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他的的确确配得上吴越王这个称号。
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三月,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去世,享年八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