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普:钱是我的,权也是我的!】
当初,赵普刚刚拜相,赵匡胤出于减轻赵普工作压力的考虑,专门给赵普配了两个副手:薛居正和吕馀庆。
让这两位饱学之士以参知政事的名义,协助赵普处理朝政。
但是,为了保证赵普的相权,赵匡胤又对薛、吕二人做了特别的规定:“四不四降”。
“四不”是指四件事情不能做,即,“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
也就是说,这两位参知政事,不参与宣布诏书,不领百官上朝,不掌宰相官印,不在政事堂办公(言外之意,政事堂是宰相赵普的专用办公室)。
“四降”是指四种待遇不能有,即,“止令就宣徽使厅上事,殿庭别设砖位于宰相后,敕尾署衔降宰相数字,月俸杂给皆半之。”
也就是说,这二位仁兄,虽然名义上是参知政事,貌似副宰相,实际上待遇差了宰相一大截,不仅不能在正殿中奏事,而且上朝时还要站在宰相大人的屁股后面,文件署名要在宰相名字之下,最要命的是,工资也只有赵普大人的一半而已。
赵匡胤给参知政事规定的这“四不四降”,很明显,是出于对赵普的专宠,“盖帝意未欲令居正等与普齐也。”
所以,在赵普专相的时代,参知政事,这个所谓的副宰相,其实就是个“配相的”。
赵普凭借着皇帝的信任,硬生生地把相权紧紧地攥在了手中。
而对于那些威胁其权力地位的人才,赵普尤其忌惮。
赵匡胤曾经对一位大臣非常赞赏。
这个人,正是当年,周世宗平淮南时,和赵普一同在滁州共事过的窦仪。
赵匡胤对这位谦谦君子欣赏有加,时常当面称赞窦仪有操守、有学识,有任其为相的意思。
对于窦仪的学问人品,赵普的反应是:羡慕嫉妒恨。
当然,重点是后面这个字:恨。
于是,赵普联合陶谷、赵逄、高锡等朝中大臣,共同抵制窦仪,最终,令赵匡胤打消了任窦仪为相的念头。
不久,赵匡胤又看上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枢密直学士冯瓒。
有一次,赵匡胤曾当着赵普的面,称赞枢密直学士冯瓒学问渊博,为当世奇才。言下之意,要重用之。
赵普一听,心里一咯噔,生怕冯瓒来分自己的权。
正好,当时后蜀刚刚平定,地方需要中央派员治理。
于是,赵普找个机会,将冯瓒弄到四川梓州当知州。
下放地方,调离中央,消除了一个潜在的威胁。
从此以后,赵普一枝独秀,日益擅权。
他在独相十年的中后期,居然达到了听不见不同意见的地步。
当时,赵普在其办公室里面放置了两个大瓮,各地报上来的奏章,只要是不合其意的,就扔到这两个大瓮里,一把火烧个干干净净。
赵普如此擅权妄为,也难怪时人“多怨之”。
于是,有意见的,告御状的,也就多起来了。
正如史书所载:“其多得谤咎,殆由此也”。
【门牙事件】
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十月,第一个告御状的好汉,跳了出来。
此人就是屯田员外郎、判大理寺雷德骧。
原来,习惯了专权的赵普,竟然利用宰相的身份,将手伸到了负责行使国家司法权的大理寺。
赵普与大理寺的官员合谋,利用职权擅自增减犯人的罪名,更改犯人的刑罚。
此举导致了当时的大理寺主管官员雷德骧的严重不满。
急性子加暴脾气的雷德骧同志一怒之下,没有等待内廷太监禀报引见,而是直接闯入了讲武殿面奏赵匡胤,在皇帝面前大声告发赵普强买他人宅第,聚敛钱财,干扰司法的行径。
赵匡胤闻言大怒,斥责雷德骧:“鼎铛(古代烹煮的一种器皿)都有耳朵,难道你没长耳朵吗?不知道赵普是朕的社稷之臣吗?”
盛怒之下,赵匡胤顺手将正在手中把玩的一把玉制的小柱斧(请注意这个东东,后文中它还将出现),砸向雷德骧。
作为一名曾在百万军中取过上将首级的猛将兄,赵匡胤的这一斧下去,后果很严重。
“嘎嘣!”—雷德骧同志的两颗门牙应声而落。
赵匡胤命左右将雷德骧拖出去,要对其处以极刑。
所幸,愤怒的皇帝很快恢复了理智,雷德骧死罪得免,活罪难逃。
最终,被贬官下放。
雷德骧这次告御状的代价是:贬官,外加两颗血淋淋的门牙。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右监门卫将军赵玭向朝廷告发赵普私自贩运秦、陇大木牟利一事。
这次,赵匡胤没有再像上次那么冲动。
他立即召来赵普,让当事双方当面对质。
对质的结果是:赵匡胤大怒,立刻召集文武百官上朝,准备下诏罢掉赵普的相位。
赵匡胤甚至已经想给赵普定罪了,于是,询问太子太师王溥,赵普应定何罪。
在这节骨眼上,王溥力挺赵普,表示,赵玭诬罔大臣。
赵匡胤一听,顿时消了气。
同时,立刻意识到,赵普为一国之相,朝廷重臣,一旦罢除,影响甚大,处理不慎,国本动摇,应当谨慎为之,避免官场震动。
于是,赵匡胤反过来诘问赵玭,并命御史拘拿,下狱治罪。
赵普也很聪明,转过头来,尽量为赵玭说好话,给了赵匡胤就坡下驴的机会。
于是,皇帝赦免了赵玭,只是将他贬为汝州牙校了事。
这两起告御状事件,虽然,最终并没有扳倒赵普,但是,对于这位当朝宰相而言,形象上,终归是弄了个灰头土脸。
更重要的是,百官之首的赵普带头违反朝廷法度的行为,着实令一向信任他的赵匡胤颜面无光。
甚至,有时,还不得不给这个贪财专权的赵大宰相擦屁股,这让赵匡胤大为光火。
这两位君臣的蜜月期很快就要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