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与此同时,战争所需要的粮草物资等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五月,赵匡胤下诏任命监察御史刘蟠为淮南诸州转运使,着手调运各种军需装备,做好战前物资准备工作。

一切的迹象都已经明确显示,宋军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只需赵匡胤一声令下,就可以挥剑出征,饮马长江。

不过,赵匡胤的命令却迟迟没有下达。

因为,宋军所欠的东风并不是赵匡胤的一纸诏令,而是一个借口,一个出兵江南的借口。

究其原因就在于,李煜实在是太乖了,乖到令赵匡胤都不好意思直接对李煜动粗。

但是,古语说的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真想动手,借口还是不难找到的。

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七月,赵匡胤令阁门使梁迥出使南唐,梁迥代表宋朝正式对李煜提出了外交照会:朝廷今年冬天在京城举行大规模的祭祀,国主请务必出席。李煜闻言,默不作声,无奈的南唐国主,只能以沉默作为回答。

九月,赵匡胤又派左拾遗、开封府秘书李穆出使,李穆携带赵匡胤谕旨面见李煜,要求李煜进京面圣。

在大宋使者二进宫的情形下,李煜终于有点坐不住了,准备就此答应李穆,启程前往开封。

但是,南唐大臣陈乔、张洎极力反对,李煜最终横下一条心,表示宁死不赴开封。

李穆随即回国复命,据实禀报。

李穆的这次出使,终于为赵匡胤找到了借口。

首先,这是宋朝第二次派使者出使江南,表面上看,赵匡胤已经向外界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诚意,而李煜仍然不给面子,这就是李煜的不对了;

其次,李穆这次是带着赵匡胤的谕旨去的,见旨如面君,这就相当于我赵匡胤亲自来请你李煜,都请不动,既然如此,那就对不住了。

于是,赵匡胤最终给李煜定下了一条罪名:倔强不朝。

东风终于刮起来了,一场平定江南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挥师江南】

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九月,赵匡胤召曹彬为首的诸将齐聚开封,部署出兵南唐的事宜。

经过充分的考虑和全面的论证,赵匡胤终于拿出了他的作战计划:

任命曹彬为西南战区总指挥,潘美为总督察,曹翰为先锋,统帅十万大军自荆南地区,沿长江以北顺流东下,目标直指金陵;

任命吴越王钱俶为东南战区总指挥,丁德裕为总督察兼先锋,统兵五万从东面进攻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一带,配合宋军合围金陵;

任命铁锹队长王明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市长兼池州岳州战区总指挥,武守谦为总督察,领兵数万进击武昌,牵制江西一带的南唐军,阻其东下增援金陵。

同时诏令宋朝与南唐边境接壤地区的各级军事指挥官,适时地开展独立自主的运动战、破袭战,全面出击,多点开花,牵制敌军,骚扰敌境,掩护和配合宋军主力作战。

整体部署以曹彬、潘美所率的十万大军为主力,主攻方向在和州和采石之间,计划经采石一带强渡长江之后,围攻金陵。

其余两路则牵制敌军,掩护主力作战,三路大军均由主帅曹彬节制,争取一举平定江南。

整个作战计划一言以蔽之,就是:多点牵制,中央突破。

这样的一份主次得当、考虑周详的作战计划,显示了赵匡胤过人的大局观念和整体的战略思维,同时也可以看出,赵匡胤对于此次平定江南之战的重视程度。

也正是因为如此,赵匡胤不愿意在此次重大的军事行动中再出现平定蜀国之后的乱局。

因此,当各路大军部署妥当,主帅曹彬率众将入宫辞行之时,赵匡胤郑重其事地交待:“平定江南的事,就全权委托给爱卿了,切记要严肃军纪,不可滥杀无辜,不可纵兵掳掠,要以恩信服众,收纳民心,以劝降为上,不可急于攻城,对于李煜及其家人切不可加害。”说完当场赐给曹彬一口尚方宝剑,当众宣布:“自副将以下,有不服从命令的,斩!”

潘美等众将,闻听此言无不大惊失色。

而赵匡胤此举也就等于明确地告诉了手下众将:我要的不仅仅只是江南的土地,更要江南的民心!

十月十八日,曹彬率军自开封出发,赵匡胤亲临迎春苑,登上汴水河堤,为其送行。

平定江南之战正式开始。

【初战告捷】

曹彬率领大军于荆南地区集结,稍事休整之后,便顺流东下,直趋池州而来。

南唐沿江守军,见江北出现宋军战舰,不仅不慌,反而很淡定。

南唐军如此淡定的原因在于,宋军经常在两国边境巡逻,因此,南唐军以为此次不过又是宋军的例行巡江而已,结果,南唐方面不仅不加戒备,反而置办好酒肉准备犒劳宋军。

两军交战之际,敌军居然还能酒肉伺候,南唐军真可谓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南唐警惕性如此之低,结果也就不难想见了。

毫无防备的南唐水军一触即溃,池州守将戈彦弃城而逃,宋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池州城。

曾经献策渡江的樊若水,随即被赵匡胤任命为池州知州,负责在池州搭设浮桥。

十一月,宋军在科学家兼州长樊若水同志的指挥之下,于池州石牌口尝试搭建浮桥,结果一举成功。

曹彬随后命大将陆万友率军守备浮桥,自己则亲率主力继续东进,连克铜陵、芜湖、当涂,大军屯驻采石矶(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一带。

采石矶,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5公里处的长江东岸,又名牛渚矶,和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采石矶南接芜湖,北连南京,峭壁千寻,突兀江流,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采石矶与和州隔江相对,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南唐首都金陵的西方门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南唐也深知此处的重要,因此在采石矶亦屯驻有重兵。

经过周密的战前准备,曹彬率领宋军于采石矶大败南唐军两万多人,生擒南唐方面副总指挥杨收、总督察孙震等,缴获战马三百余匹。

【实践的胜利】

得知宋军占领采石矶之后,赵匡胤立刻下诏令樊若水率军将石牌口的浮桥移至采石矶。

樊总工程师率领众将士开足马力,日夜相继,经过三天的紧张施工,将浮桥成功搭建于宽阔的长江之上,与当初的设计不差分毫,大军过处,如履平地。

早在宋军于石牌口搭建浮桥之时,李煜就有所耳闻,并就此事询问过那位清辉殿学士张洎,学历高得吓死人的张大学士明确表示:这不科学!自古以来,书本之上,从来没有记载过有这种事,宋军所谓长江搭浮桥的想法纯属异想天开,根本不靠谱,陛下不用担心。

李煜闻听此言,心下大安,轻松地表示,自己也认为此事纯属儿戏。从此,不再把长江浮桥当回事儿。

可是,事实也恰恰证明,尽信书,不如无书。

没有文凭的落地士子樊若水同学不仅敢想,而且敢做,并且做到了,他也由此将自己的名字刻入了后世的史书,而那位学历高的吓人的书呆子张洎同学,却因为愚蠢的本本主义错误而贻笑千古。

自学成才的科学家樊若水同志在一千年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千年之后的这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樊若水的技术保障之下,采石矶的长江浮桥搭建成功,宋军得以迅速渡过长江天险,兵锋直指长江以南地区。

自古以来,北方对南方的战争最难突破的就是长江,而长江天险一旦被突破,也就意味着战役的胜利成功了一半。

与此同时,为了阻击宋军的进攻,李煜令镇海节度使郑彦华率水军一万,都虞侯杜真率步军一万开赴前线作战。

【杯具】

临行之际,李煜对两位大将做了重要指示。

与赵匡胤的缜密部署相比,李煜的指示非常精炼,只有一句话:水路相济,无不捷矣。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只要水陆并进,就一定能胜利啊。

但是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宋军貌似也是水陆并进,况且,水陆并进本来就是沿江作战的基本行军方式,并非个别将领的独门秘技,因此,李煜的这句最高指示,在我看来,只是一句废话而已。

于是,揣着这句废话,两位将军忐忑不安地上路了。

南唐军在郑彦华和杜真的率领下,严格遵照水陆并进的最高指示,溯江而上,迎击宋军。

很快,水陆并进的南唐军遇到了同样水路并进的宋军,结果—杯具了。

两万南唐部队哪里是十万虎狼之师的对手,只一个照面,南唐便大败,这支被李煜寄予厚望的精锐力量瞬间灰飞烟灭,李煜的那句“水陆并进”也从一句废话变成了一句笑话。

宋朝很有趣儿——大宋三百年长篇历史小说连载》小说在线阅读_第10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月润江南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宋朝很有趣儿——大宋三百年长篇历史小说连载第10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