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宋官员的吃饭问题】
赵匡胤的奇招就是四个字:
官职分离。
这样一种非常特别的人事任免制度,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可以说,这种人事任免制度的诞生,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有直接的关系。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兵不血刃,顺利夺权,为了确保新政权的稳定,其上台之初,就定下了留用后周旧臣的国策。于是,几乎前朝所有的官老爷们,全部都捧上了赵匡胤给他们的新饭碗。
赵匡胤的政策是,后周旧臣的官位全部保留,俸禄照给,待遇照有,确保大家都有饭吃。
但是,不确保大家都有事做。
也就是说,后周旧臣们待遇不减,甚至还有增加,但是,大多数人只是挂个官名,并不再担任实职。
官员的官名只与品级高低,待遇多少有关。
所以,这种官名也就被形象地称之为“寄禄官”。
官员能不能吃上饭,吃上什么标准的饭,希望全部寄托在官名上。
当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是吃货,一些有理想的官员还是有点精神追求的,所以,别急,赵匡胤把精神食粮也准备好了。
—
【大宋官员的精神食粮】
这就是“职”。
职是一种荣誉头衔,体现的是官员的文才和文化程度。
这些职包括,待制、直学士、学士、大学士等等,类似于今天所推崇的学历,如本科、硕士、博士等等。
虽然叫法不同,但都是时人对文化程度的一种标签。
在宋朝,能得到“职”这种荣誉的,一般都是中央机构的中高级文官,是皇帝给予中高级知识分子的一种礼遇,低级文官是没有的。
所以,有宋一代,凡是获得“职”的官员,其履历往往就首先突出“职”,如被世人所熟知的那位包青天,包大人,他在开封府的时候,其官职就是,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龙图阁直学士的“职”名被毫无疑问的排在首位,世人也将包拯称之为“包龙图”。
可见,“职”在宋朝人心目中的那份荣耀。
有了“官”和“职”,也不等于就有事可做。
—
【大宋官员的职业梦想】
宋朝官员要做事,必须有“差遣”。
只有“差遣”,才是官员们所担任的实际职务。
也只有“差遣”,官员们才能名正言顺地行使职权。
打个比方,假设你在宋朝,好不容易混到了枢密直学士(职)、左赞善大夫(官),荣誉有了,待遇也有了,但是,没有差遣,那么,你就上朝的时候老老实实站着,在家的时候老老实实呆着,每个月老老实实地盼着发薪水的日子吧。
无实职,无实权,什么也干不了。
也许某一天,皇帝心血来潮,一不留神一拍脑袋想起来,哦,原来还有一个这么乖的你,于是,准备给你个市长当当。
那么,皇帝就会把你差遣为“知州”。
恭喜你,终于熬出头了,这时你才是真正名正言顺的地方大员。
准备屁颠屁颠去上任吧。
不过,别高兴得太早,因为在你的差遣名称之前,通常会加点字眼,如“权、判、直、试”等等。
因此,你得到的差遣多半是“权知某某州”。
什么意思?
皇帝的意思是,某某同志,你还是很不错的,我给你找了个好地方,那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你就去那好好干吧。
至于,干多久,嘿嘿,我不告诉你。
于是,你明白了:kao…闹了半天,原来是个临时工啊!
是的,这才是皇帝的真正目的。
—
【就不告诉你】
差遣名称之前的字眼,诸如“权、判、直、试”等等,代表的就是临时办理某事的意思。
实权是给你了,但是干多久,不知道。
以地方官为例,一般来说,一任为三年,如果皇帝心情好,也许能干满一任,心情不好,那就难说了。
你懂的…
而且,要注意,任期一旦届满就必须调任,无论什么理由,均不允许留任。(宋朝曾发生地方官员工作出色,当地百姓留任的情况,但是,即使百姓求情,朝廷也不允许其留任,目的,就是防止官员在地方形成势力。)
而具体去哪,待定,因为这时很可能,这位官员又成为了临时工,又要等待皇帝的差遣。
所以,在官职分离的制度中,只有差遣才是最关键的。
《宋史职官志》的记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迅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
所以,在宋朝,“职”是官员的荣耀,而“差遣”才是官员的梦想。
—
【大宋临时工】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再以北宋的名臣寇准为例,回过头来看看赵匡胤的这套官员任职制度。
真宗朝时,寇准曾经是枢密直学士、户部郎中、判吏部东铨。
直学士是职,郎中是官,判吏部东铨是差遣,所以,当时,寇老西同志戴的是直学士的荣誉头衔,领的是郎中这个级别的俸禄,干的是吏部的活,判吏部东铨才是他的实职。
所以,有宋一代,一般比较有名的官员,名字前往往会加一堆的头衔,例如那位小时候砸缸的名人,司马光同志,他在向皇帝献上《资治通鉴》时,自称就是: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
每每读史至此,我的反应和大家一样:晕…。
所以,我实在是佩服赵匡胤同志,他居然能够凭那颗小时候受过重创的铁头脑袋,捣鼓出这么多的名堂。
赵匡胤正是通过官、职、差遣三个系统,分别控制官员的待遇、荣誉、实职,使得官员要想获取实权,则必须经过皇帝“差遣”这一关,从而将官吏的人事任免权牢牢地攥在皇帝手中,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
同时,又通过临时安排职务的方式,使各级官员对于自己将要被实授何职心中无底,对于授官之后任期多长心中无数,给官员的心理造成一种时时刻刻可能被取代的感觉,即“名若不正,任若不久”。
从而达到赵匡胤的最终目的:防止官员利用职权在某地或某部门培植自己的势力,既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那就难以形成气候,难以蓄谋作乱。
皇帝在宝座上才会坐的安稳。
于是,整个宋朝官场之上,满眼望去,尽是临时工矣!
这些临时工们也只能眼巴巴地盯着赵匡胤,希望有朝一日,祖坟冒烟,皇上能赏个实职,签上一份实实在在的劳动合同,干点正事。
而,签或不签,皇上就在那里,不言不语。
这就是宋朝的官职分离制度。
赵匡胤所采取的“官职分离”、“名实不一”的方法,造成“官无定员,员无专职”的局面,使宰相无法行使朝廷官员的人事任免权。
再加上撤宰相凳子、分宰相财权等等狠招,赵匡胤乐此不疲,全方位全天候地干扰相权,这几招下去,是个人都被赵匡胤玩废了。
眼看着手中权力被一天天削弱,再加上对自己前朝旧臣的身份忐忑不安,范质等人开始不停地上疏恳请提前领退休金,架不住这三位的执着,赵匡胤终于批准了范质等人的辞职报告。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正月,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位宰相被免去职务,同时赵普官拜集贤殿大学士、门下侍郎、平章事,成为了当时唯一的宰相。
陈桥兵变的四年之后,赵大导演终于修成正果。
从此,“上视(赵普)若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
在董事长赵匡胤和ceo赵普的通力合作下,大宋王朝独资公司开始进入了快速增长期。